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民日报时评2014 >> 2014人民时评整理版,人民时评2014,2014年人民日报时评,人民时评2014下载

2014人民时评整理版,人民时评2014,2014年人民日报时评,人民时评2014下载

时间:2012-05-09 来源: 泥巴往事网

2014年4月28日... 吉林省档案馆最近公布了最新发掘整理的日本侵华档案,进一步还原了日本侵华... 的怪圈,更对被侵略国家人民造成了二次伤害,严重影响亚洲合作进程和许多现...

培训中心不应成“反四风死角” 豪华培训中心腐败浪费的背后,是财务管理的漏洞、是政企不分的病灶、是计划经济的残留 选址在海滨、湖边和山脚下,功能集餐饮、娱乐与培训为一体,一些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自建的 培训中心,近期以来引发舆论关注。人们被培训中心的气派所惊呆,不免会问一句:这些豪华培训中 心,究竟要培训些什么? 虽然不全是高大上,培训中心的“异化”却并不罕见。说是培训,大把时间用在了桑拿、美容、 打保龄球上;组织学习,发的却是消费购物卡,花费计入会议成本??不仅如此,不少培训中心一年 365 天,培训是“偶尔”的功能,娱乐成“平常”的状态,完全丧失了本意;不仅如此,这些不挂星 的“星级宾馆”,还成为请客应酬、权钱交易的场所,以及一些单位隐蔽的“小金库”,既助长了不 正之风,也埋下了腐败隐患。

从治理“舌尖上的腐败”,到狠刹“会所中的歪风”,中央反四风、反腐败视野不断拓展,从台 前延伸到幕后,从明处搜索向暗处。在此背景下,培训中心成为又一个被照亮的死角。杜绝度假式培 训、扫除福利式后花园,对培训中心来一次大清理、大整顿,这应该纳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 内容,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对于培训中心的种种乱象,这些年也曾有过不少颇具声势的“清理风暴”,出台过相关 政策性文件,比如《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 费管理办法》等等。然而,许多培训中心要么是打擦边球,要么是变身隐形,“风过又回头”,功能 异化、权力寻租屡屡上演。这也再次说明,反四风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既要久久为功,也要正本 清源。

正如有分析指出的,当前许多培训中心,在定位上,政企不分、公私混搭,说是承担干部教育培 训,它又对外经营;说是对外经营,实际拥有者却是党政部门。在运营上,貌似市场化,自收自支, 实际上却分为两种:盈利,则是属于机关的小金库;亏损,则由机关倒贴养活人员、维持运营。这种 左右逢源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培训中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果说当年,服务产业不发达,党政机关 兴建培训中心弥补社会资源不足,那么在今天,“机关办社会”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市场化、专业 化的培训,也不应该由自己的培训中心全部包揽。

改作风,本质上说,涉及的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关乎权力运行、利益调整。没有一番制度上的改 易革新,改作风就永远只是雨过地皮湿,反腐败也难以做到持久深入。要看到,豪华培训中心腐败浪 费的背后,是财务管理的漏洞、是政企不分的病灶、是计划经济的残留。整治培训中心的腐败浪费, 将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让政府的归政 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推动培训中心改制转型,从根本上杜绝不正之风。

反对四风、铲除腐败,贵在常抓不懈,不留“死角”;贵在追根溯源,务求长效。在这一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理念, 就是重申宗旨信念、 捍卫民众常识、 回归政治本色。

让培训回归培训本意, 让政府市场各自归位,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样的“大扫除”,我们涤荡的是假公济私 的政治灰尘,获得的是轻装上阵的生机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4 年 06 月 25 日 05 版) 公积金改革贵在“公”字当头(人民时评) 释放互助共济的制度红利,不让沉淀的公积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需要见招拆招的破题,更呼唤 改革价值观的恒定 改革新风阵阵。7 月 1 日起,武汉市月收入在 1900 元以下且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的职工,可 定期提取公积金。

北京公积金提取条件放宽, 由一年一次放松为三个月一次, 手续有所简化。

而此前, 上海也降低了提取门槛,提高了提取额度,广州还推出了网上提取的新举措,三亚更将公积金用途拓 宽至物业费、看病、交学费等。

各地的公积金新政,收获了众多点赞。与过去的公积金提取困难,门槛高、费时又费力相比,这 些措施凸显了便民、惠民的取向。更难得的是,对饱受诟病的重“锦上添花”、不重“雪中送炭”的 1 问题,开出了回归公益属性的药方。这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 制”的具体方法,亦为未来公积金改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公”字当头,乃公积金制度的本意。然而,时过境迁,有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住房价 格一路上扬,政策性支持新居梦的初衷渐离渐远。一方面“天价公积金”屡见不鲜,吉林烟草 5 名高 管月缴 1.4 万元,累计超缴 233.83 万元,而不少民企职工仅有区区数百元,甚至干脆不予缴纳。另 一方面,公积金的提取又大抵以购房为限,少数高收入者缴存多、提取多,还可享受低息贷款,广大 中低收入者无力购房、取不出钱,被动接受低利率存款,只能对日益缩水的账户“望金兴叹”。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释放互助共济的制度红利,不让沉淀的资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需要见 招拆招的破题,更呼唤改革价值观的恒定。比如,公积金热线半个小时打不进去,改进服务确可改善 体验,但比体验更重要的,是符合条件的申请尽快满足。然而,纵使加快审批流程,面对动辄数以百 万计的购房款,80 万元的贷款仍旧捉襟见肘,超 2.1 万亿元的闲置公积金缘何难以撼动封顶限额? 种种掣肘,拷问改革者的责任与魄力。

破除私心,成全公义,改革就是要在肥瘦不均之处开刀。可是,改革走到今天,动了谁的奶酪都 会遭到阻碍。公积金修法,阻力重重,僵持多年,个中缘由众说纷纭,但利益博弈显而易见。不为一 些单位的私利左右,不为某些群体的微词干扰,寻求最大公约数,改革才能跃过藩篱,力促公积金制 度践行“高收入者不补贴,中低收入者较少补贴,最低收入者较多补贴”的公平之道。

由此思考公平与效率的老问题,教改与医改面临的资源不均衡之弊,养老金的“双轨制”,要害 不都在一个“公”字吗?改革啃硬骨头,割谁的肉谁不疼?而不动刀子割肉,又如何刮骨疗伤、破除 顽瘴痼疾?中国梦说到底,是个共同富裕的梦。不任由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在社会主 义的土地上泛滥,就必须坚持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归公益,让有形之手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坚强防 线。

当然,分好蛋糕决不能搞一刀切,不等于简单的“削峰填谷”。合理合法的高收入、高消费能力, 应受保护。需要关注的是起点的公平,需要改变的是制度性歧视,比如公积金的“缴得少用不起,缴 得多有富余”。而一些伪造合同、骗提公积金的伎俩,不仅违法,还将造成有“金”无“积”的尴尬, 背离了“公”字本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发展的目的,正在于成果共享、梦想同圆。不忘这一改革的初心,公义 必将击退私欲,公平必将普照社会。

让公平正义守护者拥有职业尊荣 一位公正的法官,胜过一打宣言。司法人员管理这个“牛鼻子”牵好了,法官检察官才能真正发 挥好正义守护者的作用 今后,上海、广东等 6 省市的法官、检察官,或将面临职业环境变化。不但工资将由省里统一发 放,而且在职务职级上也不再等同于普通公务员,在有些地方退休年龄也将延迟。而这,还仅仅是变 化的起点。6 省市根据中央要求试点的改革内容,将是更大范围司法体制改革的先声。这一改革的大 幕,正被清风掀起一角。

透过试点改革内容,“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思路清晰可见。换句话说,通过司法改 革,法官检察官不仅责任更大,而且素质要求更高,职业保障更有力。正如中央司改办有关负责人在 答记者问中指出的,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是建设高素质司法队伍的制度保障,在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必须牵住的“牛鼻子”。司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如何,也是群 众对司法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一位公正的法官,一份说理充分、胜败皆服的判决书,胜过一打宣言。

需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成为“刚需”。很多 司法人员非常辛苦,有的一年要审数百个案子,但职业管理没有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阻碍了司法权 力的有效运行。

比如, 有些地方审理离婚案子的法官非常年轻, 有的还没结婚, 说出的话自己都没底, 怎么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有些地方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希望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上升空间有限, 只好到非业务部门,甚至调出本系统。还有一些地方,由于职业保障不到位,频频出现年轻法官检察 官“跳槽”现象。这些体制机制上的症结,都需要通过司法改革予以破解。 2 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司法职业者感觉“更有奔头了”,还要让他们感觉到职业的尊荣与使 命。

人民群众对法官等职业是高看一眼的, 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纠纷的裁判者, 背后是对司法权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来自群众,也应该来自司法机关本身。通过制度安排,让司法人员获得前景开阔的职业 进阶,同时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泛行政化倾向,让审理者负责,严格办案责任。事实上, 近年来多地已经试行审判长负责制, 在不违反相关诉讼法规定的前提下,赋予法官相对独立完整的审 判权。让审理者对所有案件质量负责,并且终身负责,必然会使其更加谨慎。

和任何一项改革一样,司法改革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有人担心,省以下地方 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地方不当干预减少了,但支持会不会也随之减弱?各级党委和政府需 要认识到,司法的公正独立不是在地方孤立,而是一个地方实实在在的法治环境,是评价一个地方发 展如何的重要指标,也是群众公平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必须大力维护。而这一过程,也是各级领 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体现。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 心价值追求。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就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 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司法公正和国家治理、群众感受有密切关系,必须通过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 善予以维护。司法人员管理这个“牛鼻子”牵好了,法官检察官才能真正发挥好正义守护者的作用。

通过司法改革,也才能有望更好地锻造一支扛得住、打得赢、判得明的高素质司法队伍,以制度之手 维护公平正义核心价值。

民生资金应成碰不得的高压线 日前,辽宁锦州掀起一场低保核查风暴,细细“筛”一遍之后,主动退出低保的超过两万人。

其中, 有因人情关系或其他原因受特殊照顾的, 也有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之后不再适合享受低保的。

“ ‘富 人开着私家车领低保,穷人流泪盼救济’的现象一旦出现,就难免遭到群众的批评”,当地领导干部 的一番话,颇值得回味。

无独有偶,此前在湖南耒阳市长坪乡谭南村,低保乱象令人震惊。一个村支书,为本村的 12 人 违规办理了低保,其中竟然有 8 人是其亲属,甚至包括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同时,村里的贫困老人 却常年无法得到救助。

这些新闻折射的问题值得深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主要是病残老弱、丧失劳动能力、生活 困难的群体。虽然每月只有一两百元钱,却关乎一个家庭的生存维系,关系政策能否执行到位,影响 重大。然而在一些地方,“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频出,低保金成了各色人等的 “唐僧肉”。骗保和错保,也就意味着漏保,困难家庭享受不到政策惠泽,生活日益艰难。低保不能 雪中送炭,症结在哪里? 翻阅相关制度,低保并非没有周全的制度设计。中央层面,有 1999 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条例》、2007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今年“五 一”开始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各地也就低保申领作出了严格规定。然而,有着日臻完善 的程序,日益严格的条件,为什么骗保漏保还是屡见不鲜呢?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低保资金能否发放给真 正有困难的家庭, 担负执行和监管责任的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是一个关键变量。如果执行上不能秉公 守法、正道直行,而是怀着“能骗一笔是一笔,能咬一口是一口”的心态损公肥私,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再多的低保资金也会填不满欲望黑洞。如果监管上不能恪尽职守、严格把关,而是拘泥人情关 系,工作懈怠懒散,再完美的程序也会因监管缺位而走样,以至于正常的民主评议变成了一言堂,正 常的信息公开变成了走过场,正常的监管审查变成了糊涂账。

执行走样、监管缺位,一定程度上是民生政策遭遇的共性问题。近年来,各类民生优惠和社会保 障政策不断推出,涵盖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就业、农业各个方面,总体上看,发挥了托底线、 救急难、 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但也应正视, 民生资金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 也产生了跑冒滴漏等问题。

这种对中央惠民政策的肆意截流,不仅让好政策口惠而实不至,更会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3 不少案件显示,不单是低保,征地拆迁款、农机补偿款、扶贫资金等,也常常面临“雁过拔毛” “苍蝇分食蛋糕”等困境。民生资金因此而流失,民生政策因此挂空挡,“便民服务不便民,民生保 障难保障”的问题因此凸显。一些群众热切盼望着,眼巴巴看着,可救命钱要么下不来,要么打了折 扣。因此,打通惠民的“最后一公里”,管好民生保障的钱袋子,就要在狠抓落实、从严监管上下功 夫。

这就意味着要动一些人的奶酪, 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必然会遭遇各种阻力。

打好这场攻坚战, 有赖于加强社会监督,有赖于强化监察和审计,更有赖于完善问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让那些中饱 私囊、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人付出应有代价。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破窗效应”,让民生资金成为 碰不得的高压线。

世界杯,从足尖上看世界 足球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条纽带。历经十届世界杯洗礼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同时,也成为他人 眼中的风景 世界杯来了,一场场比赛,给这个夏天注入无数激情和想象。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卫冕冠军西班牙 队竟以 1∶5 的悬殊比分败给荷兰队。如此低迷的状态,或许和温度有关:他们位于巴西南部的训练 基地库里蒂巴,气温只有 10 摄氏度,而比赛地萨尔瓦多临近赤道,气温超过 30 摄氏度。南半球迥异 的冬季,让人想起一个问题:北京夏至时,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什么季节? 这个今天小学生都答得出的常识,曾在 1978 年高考中难倒了几百万考生。一位后来成为人民日 报记者的考生拿到了这宝贵的 15 分,因为他在那年观看了阿根廷世界杯决赛,肯佩斯穿着长袖,戴 着手套,呵着白气在决赛中独中两元,帮助阿根廷收获了首座大力神杯——1978 年,不少中国人在 第一次感知世界杯的同时,也知道了一个常识: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的确,世界杯是球迷的节日,人们为内马尔等球星横空出世感到兴奋,为一些强队江河日下叹息 不已,尽情挥洒着情感。但如同前述的故事,回首过去 30 多年,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世界杯承 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球赛而已。

1978 年走进中国人视野的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福音,更为开启新纪元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漫天飞舞纸条的阿根廷,和平鸽绽放的西班牙,墨西哥舞动“人浪”的激情,意大利之夏的浪漫?? 封闭已久的中国人,通过世界杯近距离看到外部世界的精彩,感受到多元文明的魅力。

人是最醒目的文化使者。

“无冕之王”克鲁伊夫,“烟斗教练”贝阿尔佐特,“球王”马拉多纳, “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盘球大师”齐达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拉近了球迷之间的 距离, 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对国人来说, 认识生活在别处的人们, 感受另一片天空下的文化, 不只是通过五光十色的商品,也可以通过赛场上身披五彩战袍的球员、摇旗呐喊的各色球迷,他们的 脚法战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轨迹,何尝不是极为动人的风景? 从足尖上看世界,国人认识到了与外部世界的差距。最初,比赛实况从香港转录再运回北京,一 向以滔滔不绝著称的内地解说员,竟然几分钟都一言不发,因为他连双方球员都认不全。然而,开放 的窗口,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动力。

30 多年来,中国足球一路走来,从“黑色三分钟”到兵败伊尔比德,从职业化改革到韩日世界 杯的希望与失望,改革的进程、市场化的浪潮,同样激荡着足球世界。尽管这一过程泥沙俱下,尽管 国人的世界杯心结依然未解,但在时代的绿茵场上,中国足球一次次射向世界之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足球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条纽带。如今,即便世界杯没有中国队的身影,赛 场内外依旧有数不清的中国元素。以巴西世界杯为例,队员身上的球衣,球场疾驰的皮球,球迷手中 的玩偶,凸显出中国制造的广泛影响;球场工地的大型起重机,媒体中心的光伏充电站,运送观众的 电力动车组,展现着中国创新的蓬勃朝气??中国队缺席了,但走向世界的中国时刻在场。

哪怕是看球本身,也有着不同的情景:卫星直播早已取代录播回放,网络观赛,微博刷屏,甚至 亲赴现场都已是寻常。从足尖上看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变化令人感慨。从 1978 到 2014,历经 十届世界杯洗礼的中国人, 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 也不知不觉站上了世界舞台, 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

这样的故事和风景,还将延续,并且会更加精彩。 4 用改革激发院士制度活力(人民时评) 两院重新修订院士章程,突出了学术导向,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破除功利倾向,推动院士制度 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 对各自的院士章程进行“大修”,对推荐渠道、遴选机制和退出机制等进行了重大调整。这意味着, 院士怎么推、怎么选、怎么退,有了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

以 1955 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为标志,我国的院士制度已经走过近 60 年的历程。多年的实践发 展中,两院多次修订完善院士章程和相关实施细则,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 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量子通讯到 纳米科技,从 1956 年绘制的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到新世纪初制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

随着近年来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我国的院士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 的问题。比如:遴选过程中非学术因素干扰过多,少数院士兼职过多、待遇过高,学科布局不尽合理, 中青年院士所占比例偏低,由于院士这块招牌有利于为所在单位争名分、争资源,一些单位的院士终 身不退休,想退也不让退。凡此种种,不仅偏离了院士的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 誉,也不利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关于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显得尤为切中肯綮。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 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有利于释放制度活力、激发创 新动力,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而言,此次两院重新修订院士章程,彰显了院士制度改革的学术导向。比如,在候选人提名 方面,取消了此前饱受诟病的部门、企业、省(区、市)推荐,只保留了院士直接提名和学术团体按 规定程序提名两个渠道;在院士增选流程中,增加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在退出方面,增设了“劝 退”机制??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打破行政藩篱、破除功利倾向,进一步凸显学术的地位和价值, 必将加快推进院士制度向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回归。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何解决少数院士兼职过多、待遇过高和一些单位的院 士工作终身制问题,就需要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各级政府以及院士所在单位等的共同努力;而优化院 士队伍的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科学家比例,更非一两次增选所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制度 改革像科学研究一样,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抵达更理想的境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兴盛的时期,必然是贤才辈出、灿若星河 的黄金时代。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塔尖”的两院院士,树高声自远、位尊任更重。用制度创新为科技 创新助力,以顶尖人才带动人才梯队建设,我们必将聚合无比磅礴的创新力量,为社会进步注入不竭 动力。 :“争做人质”传递感人正能量 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基层教师和干部的勇毅担当,带给人们更多的道德信心与勇 气 “我自己留下做人质,请求您让学生离开”,“我来换,行不行?”6 月 10 日上午,湖北潜江浩 口镇三小发生的一幕幕至今令人震撼。

面对劫持人质的犯罪嫌疑人,在场的小学女教师秦开美提出,放开被劫持的 50 多名小学生,自 己留下来做人质。女教师独自一人成为人质后,闻讯赶来的几名镇干部又与歹徒谈判,放开女教师, 5 由他们来做人质。最终,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替换了女教师,在危急时刻与犯罪嫌疑人周旋,直至警 方狙击手果断开枪击毙歹徒。

这电影般的情节与画面,惊心动魄。尤其震撼人心的是,冒着生命危险,从女教师到镇干部,毫 不犹豫地一个接一个地上,要求自己来当人质,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行动是最有力的 证明。正是通过挺身而出、接力当人质的行为,这些基层教师和干部,他们的勇毅担当,他们的无私 奉献,感动了无数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很多网友点赞:老师换学生,书记换老师,满满的正能量。

潜江市委宣传部领导告诉笔者,女教师秦开美是位代课老师,今年 40 岁,月工资才 1400 元,也 是两个女儿的母亲。至于镇干部们,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身处基层,大事小情都得亲力亲为, 风里来雨里去,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常常受着种种委屈。这些基层的老师和干部,都是食人间烟 火的凡人,但在那一刻,他们却交出了无比精彩的人生答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代课女教师为了学生首先“豁出去了”,选择让自己留下,传递了老师对学生的大爱。教育的责 任和精神,在那一瞬间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三位镇干部争着要求替换女教师,让自己成为人质,这是 血性男儿的选择,更是党员干部的担当,一样令人动容,他们不愧为基层干部中的佼佼者。

有句话说得好,“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呵护未成年的 孩子,是成年人的责任;保护妇女,是男人的天职;关爱群众,更是党员干部的职责。面对危难之中的 小学生,成人不出来呵护,还叫成人吗?连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保护不了,要党员干部干什么?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刻,被这几位英雄的基层教师和乡镇干部,演绎得具体、 生动,扣人心扉,激荡人心。他们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极大地感染了公众。

榜样就是看得见的哲理,这种舍己为人的道德境界、“向我开炮”的英雄主义气节,历来为我们 民族所崇敬和景仰。在全社会大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当下,潜江发生的这感人一幕,既是风气向好的 一种表现,也带给人们更多的道德信心与勇气。对普通人来说,生死考验固然很难遇到,但筑造起道 德大厦,不正需要扶起老人、扶助弱者、关爱他人等日常努力么?每个人都担当一点,每个人都尽一 份责,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好。

心中有正义,人人是英雄。人生在世,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正义感和道德律就是我们心中 不可停摆的指南针。 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 续。”日前,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创新潮流的强劲激 荡。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每一次的国家科学盛会,总能 让人听到嘹亮的创新号角, 并将目光投向未来。古希腊人阿基米德用科学这根杠杆撬动了想象中的地 球,依靠科技创新撬动 13 亿人的现代化梦想,何尝不是极富想象力和挑战性的课题?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基础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进入新的研制阶 段, 华为靠技术进步打败竞争对手, 中兴通讯连续几年占据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列位置??近年来, 在一些领域,我国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刻印下创新驱动的稳健步伐。但从 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 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这样的告诫,凸显了自主创 新的重要性。

没有点火系统,发动机转不起来;没有好的点火系统,发动机优越性能体现不出来。科技创新的 引擎内, 科技积累、 人才厚度等如同混合的可燃气体, 等待着点火系统释放出火花的瞬间, 充分燃烧。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 那么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 的“点火系”,它正是这个“新引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6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科技领域多年来一直存 在的痼疾,时常让科技创新“怠速空转”。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70%—80%,而我国 2012 年刚 达到 52.5%;虽然我国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低于 20%,产业化 则更低。

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症结, 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众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 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同接力赛,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 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弊端, 使许多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 长眠在实验室。

而在各部门、各领域科技创新活动中, “信息孤岛”导致了“创新孤岛”:对于一些热门领域,大学、 科研机构和企业各拉队伍、各起炉灶,研究进展交流少,项目竞争交锋多,导致重复建设和科研资源 浪费。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倾向于给自己的“直系”研究所下项目、给经费,而往往冷淡本系统外的 同类研究所。“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和思维定势,难以聚合 1+1>2 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就是要打通梗阻,搭建桥梁;就是要整合碎片,握指 成拳。比如,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的分散封闭、交叉 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又 比如,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 力,突破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 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现在, “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号角已经响起,科技创新这架新引擎正蓄势待发。不断完善“点 火系”,让创新引擎沉稳有力地加速,科技将创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 我们不能陷入一个怪圈:声讨谴责一番之后,便将其归入谁都能说几句、可谁都没有扛起责任的 “无解之题” 近日在山东招远麦当劳餐厅里,一名女子于众目睽睽下被人凶残殴打致死,令全民震惊、举国愤 慨。人们在痛惜被害女子、谴责邪教暴徒的同时,也再次展开了对见义勇为的讨论。有人发问,“危 急时刻为什么无人挺身施救?”有人反思,“我们的勇士是不是都在互联网上?”还有人提出,见义勇 为的制度支撑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众说纷纭,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成为一个孤岛,我们注定要在相 互守望中共同前行。案件发生后,太多不同的诘问,有指向法律法规的,有指向社会风气的,有指向 个人勇气的??所有这些“角度”都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陷入一个怪圈:声讨谴责一番之后,便将 其归入谁都能说几句、可谁都没有扛起责任的“无解之题”,甚至让这一事件仅仅成为鲁迅先生笔下 “无恶意的闲人”口中的“谈资”。

尤其是,我们不希望“不敢见义勇为”,成为一个被互相暗示的认知——渲染得越多,不作为的 人就越多。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正能量远比负能量多。这些年来,从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 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近为救学生不幸坠楼身亡的朱长海老师,再到 5 月 31 日宜春砍人事件中“带 伤夺刀”的高三学生,见义勇为者远非凤毛麟角。

即便在招远血案中,同样有餐厅女经理两次出面制止暴行、10 名群众积极打电话报警。尽管这 不足以挽回受害人的生命,但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惨剧,人们能做出这样的反应, 已是难能可贵,笼统地用“麻木”和“冷漠”去指责他们,有失公允。社会风气从来就是人心向好, 它就会更好;人心向坏,它就会更糟。我们不能因为某一负面事件的震撼性,就失去了对世道人心的 客观判断,遮蔽了所有对于正义感的信仰,再次掉入“扶不扶老人”那样的纠结心态漩涡。

道德风气从来就不是只有温馨温情的一面,它需要付出,需要勇气,甚至是不得已的沉重代价。

国家和社会有义务通过制度、法律以及其他各种救助方式,让见义勇为得到最大程度的鼓励,避免让 英雄流血又流泪,丢掉了挺身而出的果敢。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善相关奖励与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百姓对见义勇为的顾虑,也有利于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7 也要看到,许多时候,“见义勇为”不可能都是通过理性换算,把得失利弊的算盘拨打得清清楚 楚, 再决定是否去担当。

一个社会最大的忌讳, 就是有人设置出两套道德标准——一套用在别人身上, “你怎么能不管?”另一套用在自己身上, “我管了会不会有代价?”就像有人在网上讽刺的“键盘侠” 一样,遇事置身事外,网上义愤填膺,这种“分裂”,无助于健康社会风气的养成,也无助于走出“见 义不为”的困局,更难以形成集体震慑不法的力量。

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行,是许多“合力”的结果。面对任何一起悲剧,舆论的谴责、热议、检省, 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社会资源。用好这种资源,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发力,通过多管齐下的 检视、省思与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每一个“诘问”都找到正义的落点。唯如此,才能阻遏下一起悲剧 的发生,激发更多正向的力量。

用公共理性铲除邪教土壤(人民时评) 消除产生邪教的社会土壤,就必须维护人们的心灵秩序,让公共理性成为道德生活的权威,让生 命尊严成为最高价值和不容剥夺的底线正义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数天, 但发生在山东招远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惨案还在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与其 他暴力事件或突发事件不同, 招远惨案并非基于具体的利益冲突或现实纠葛,本质上是一个正常社会 面临的例外状态, 即基于某种反人性的教条而对普通人实施残害,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能容忍 的暴行。据报道,几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全能神”邪教组织成员。邪教暴行警示我们:维护生命尊严 是最高价值和不容剥夺的底线正义,是公共治理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心灵秩序,每一种文明也必然有安顿人心的精神力量,因此,现代 国家的宪法普遍尊重并承认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也是如此。古往今来,大部分宗教也大都具有化 性起伪、抑恶扬善的社会功能,并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底线。如果某种“教义”公然挑战这一底线,以 践踏人的生命作为行事法则,就越出了法律的保护范围,成为必须打击和治理的对象。

邪教常常具有伪装性和隐蔽性, 依靠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和种种神秘力量的渲染,导致不少人难 以识破这背后的极端、邪恶本质,甚至误入歧途。同时,邪教往往有严密的教规、森严的内部监管秩 序和一定的组织动员能力,有的还形成了一种隐蔽的亚秩序。而邪教的本质是对人心灵的扭曲,试图 控制人的道德生活。因此,要消除产生邪教的社会土壤,就必须维护人们的心灵秩序,让公共理性成 为道德生活的权威,而这需要在治理理念和总体安全观的大背景下统筹思考。

首先,必须注重源头治理在打击邪教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发展培养以“人的尊严”为核心的公共 教育,发展健全的公民文化,为树立自由而平等的独立人格培育社会氛围与文化土壤;其次,要重视 系统治理。打击邪教不是简单的治安管理,需要建立共同治理的格局,统筹城市乡村、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在总体安全观的要求下,动员政府、舆论、基层自治组织,尤其是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将 政府的强大监管能力与社会的灵活反应能力相结合,对邪教组织及其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打击;第三, 要注重综合治理,坚持风险预防与事后严惩相结合,劝解、教育与打击、制裁相结合,标本兼治;最 后,要坚持依法治理,在打击邪教的同时,注意保护公民合法的宗教信仰自由,按照法定的依据、权 限、程序处理从事违法犯罪的邪教组织和成员。

对邪教的打击与综合治理,考验国家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体现着国家对生命尊严的维护。

而将人的生命尊严视为一种可贵的价值,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早已有之。《论语·乡党》曾记载:厩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人,才是最高的价值。今天,建立“生命的尊严是社会最高 价值”的公共伦理与规则,应该成为底线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决打击邪教、维护每一个人的 生命安全,不仅具有个案的意义,更与维护一个安全、平等而美好的生活秩序和心灵秩序息息相关。 8 :“归国热”背后的梦想召唤(人民时评)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为包括“海归”在内的各类人才开 辟了创新创业、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2013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 至 2013 年末,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 144.5 万人,其中仅 2013 年回国的就达 35.4 万人,比上年 增长 29.5%。与当年风起云涌的留学潮相呼应,在海外人才中正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归国热。

犹记得,十几年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多半会相互询问“啥时候毕业” “打算在哪个城市扎根” “买房了没有”??如果回答“要回国发展了”,对方惊奇之余,多半会猜想“你大概在国外混不下 去了”。而现在,留学生之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呀?”这样的反差,真实 反映出留学人员正呈现出加速回国的态势。

2008 年底施行的“千人计划”,堪称标志性符号。当国际金融危机呼啸而至,也让众多留学人 员顿生寒意时,中央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适时推出这项旨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大战略决策。

仅用 5 年多时间,“千人计划”就已从海外分十批引入 4180 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数量、质量 大大超出预期。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各具特色的地方引才计划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队”与 众多“国字号”一道,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 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

有数据统计,2008 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达 76.32 万,年均增长在 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13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直率判断,“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

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 5 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 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为什么留学人员近年来加速回流?究其原因,有矢志报国之心驱动因素,有经济发展向好吸引因 素,也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优势提供的强大动力。以“千人计划”为例,从专设“人才签证”、发 放人才“绿卡”,到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再到创新创业给予系统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千人计划”的深度推进,早已超越了一个人才专项计划本身,更探索了发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新路子。也正因如此,它才能在如此短的周期内交 出“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的骄人业绩。

随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逐步呈现,中国的人才制度优势亦初步显现。我们在自豪的同时,依然需 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冷静视线。环视全球,“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 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同时,不能 不看到,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 87%。这些信息都 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 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正越发激烈, 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也为包括“海归”在内的各类人才开 辟了创新创业、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只要我们继续下气力突破体制壁垒、破解制度难题,进一步发 挥人才制度优势、释放人才制度活力,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更多更强的中国力量。 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城市建设应理性务实,少一些“大手笔”,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 吉林省吉林市 3 亿元建设的客运站闲置,江西省赣州市 4.5 亿元建设的钟塔公园停摆??近期, 几则城建项目投资巨大却造成浪费的新闻,再次让人反思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

这几个项目,规划立项上马时,或强调带动旅游、发展经济,或提出服务群众、改善环境等,听 上去都令人期待。

然而几年过后, 非但没能实现初衷,反而招致百姓斥骂。

“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 象工程”,差别岂止是两个字?数亿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 地政府的公信力。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曾强调: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 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可谓切中现实之弊。事实上,城市发展 中的规划失误、决策失误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不是说每项规划都必须十全十美、万无一失,任 何决策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不能交丁点学费, 关键是, 能否最大程度地降低规划失误率, 如何确保 “一 张蓝图绘到底”。一句话,就是如何从制度上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

无论是吉林的客运站,还是赣州的钟塔公园,在设计之初和建设之中,都曾遭遇质疑声音。有质 疑不可怕,所谓“科学规划”,恰恰就是要高度重视“反对派”“质疑声”,在充分尊重考量后做出 最有利于百姓、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并在方案设计时周密考虑、注意防范。遗憾的是,如今的闲 置或停摆让当初的逆耳之语“不幸言中”。这就值得追问了:当初的质疑、专家的反对为什么没能引 起应有的重视?现在的叫停是为了“纠错”还是“一错再错”? 很多城市规划, 都需要适度超前——这也是体现科学性的一个方面。但超前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 的基础上。

城市的生命力, 不是体现在投资浩大的造城运动中, 而是体现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中; 不是体现在霓虹闪烁的光鲜亮丽中, 而是体现在下雨不涝、 下班不堵的科学规划中。

在民生嗷嗷待哺、 “大城市病”日益显现的形势下,城市建设更应理性务实,少一些“大手笔”,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 生考量。

什么样的城市规划,照见什么样的执政品质。规划之初的拍脑袋决策,折射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公共政策的民意之缺、专家设计的行政干扰之憾,折射规划中的决策武断;主政领导“拍脑袋”决策 后却可以“拍屁股”走人,又折射出责任追究和人事考核的疏漏??一些干部上任一方,办公室椅子 还未坐热,基层实际还未遍察,就站到城市地图前左描右画上涂下抹,哪怕是穷乡僻壤,也生生描绘 出个世界级现代化都市的轮廓。

顺着这样的 “大手笔” , 推土机的轰鸣声固然可以把城市的骨架拉大, 但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绝不是公众渴求的现代都市,更不是群众欢迎的美好家园。

如何管住领导干部制造“大手笔”的冲动,如何阻断形象工程的匆匆上马?这既有赖于公共决策 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比如赋予专家和公众更多发言权和监督权, 用政府、 专家和公众的三方协同合作, 提升规划科学性;也有赖于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健全,建构起更为精准的责任追究机制,用倒查追责 的方式,督促领导干部不慕虚功,敬畏手中权力,提高科学决策力。

一位著名城市规划师曾言: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 油渍那样蔓延, 而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 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这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提醒各地,通过强化决策失误的 责任追究制度, 守住城市规划不折腾、 少失误的底线。

决策者只有少一些好大喜功, 多一些为民理念; 少一些拍脑袋做法, 多一些科学论证; 少一些短期政绩, 多一些长远留芳, 城市才可能少一些 “油渍” , 存更多“光芒”,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才可能更加美好。

大数据时代,政府要领跑 广泛采集数据、综合处理数据,实现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大数据时 代的必然选择 点开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房地产开发企业信息、社保卡受理网点、派出所基本情况??有六 大领域数据都可下载使用。近日,上海在此前 9 家单位试点的基础上,要求当地所有政府部门都要在 年内向公众提供数据产品浏览、查询和下载等服务(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第 16 版)。大数据时代, 政府如何提升服务能力与治理水平?这样的探索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2013 年被国外媒体称为“大数据元年”,这一概念迅速成为热词。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全球的数据存量在 2010 年已有 1200 艾字节(EB),并将以 40%的年增长率继续递增。而仅仅是 1 艾 字节,就相当于 13 亿中国人人手一本 500 页的书加起来的信息量。难怪有人说,数据将成为一切组 织运行的基本要素,其战略意义甚至将超过土地、人力、技术和资本。

政府部门在数据占有方面,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干部队伍进行相关工作, 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一类的信息资料,日常工作中也积累了大量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

从大数据的角度看来,那些沉睡在档案袋、文件夹中的数据,有着无比巨大的价值,能产生惊人的效 用。比如,某导航公司将上海公开的 2 万多条地理位置信息用于地图编制与更新,服务了上亿用户。 10 北京也结合政务数据和社会力量,开发出“游北京”和“爱健康”两个程序,提供餐饮旅游和卫生保 健指南。

遗憾的是,很多数据还在沉睡。一些政府部门,或是缺乏看深一层的眼界,没有“大数据思维”, 把自己掌握的丰富信息锁在柜中、束之高阁;或是缺乏迈开步子的勇气,摆脱不了“数据小农意识”, 动辄以保密和隐私说事; 还有少数人把政务数据当做秘而不宣的资源,甚至出现过倒卖个人数据的案 例。这些都极大妨碍了政府在大数据时代保障公众知情权、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步伐。

在新加坡, 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准确预测交通流速和流量,显著提升了高峰时段车辆 的通行效率。

这个例子说明, 政府领跑大数据时代, 公开数据还只是第一步。

大数据不仅是技术变革, 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必然伴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大数据就是政府治理现 代化的一条技术路径,具有催生管理革命的效果,也必将给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带来新的气象。

比如,购买一套住房需要填报十几张表格,一些表格 1/3 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完全可以利用政 府拥有的基础数据自动生成;比如,“北漂”小伙儿为办护照返乡 6 次补开 5 张证明,如果实现了综 合数据联网,完全可以由政府部门内部调取,不必让老百姓急断肠、跑断腿。广泛采集数据、综合处 理数据,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实现?不断开拓治理资源、 创新治理手段,无疑是重要内容。大数据时代到来,我们正该把握住这一时代潮流,将大数据运用到 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在领跑中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执政风格和改革创新的 执政品质。 行贿“零容忍”,制度更过硬 行贿者的好日子到头了!这是 14 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布会上释放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当日, 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徐进辉表示, 反贪部门将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腐败案件东窗事发后,公众的注意力往往投射在贪官身上,这难免模糊了对行贿行为的视线。其 实, 针对行贿犯罪, 我国刑法一直持明确的打击态度。

刑法上贿赂罪至少包含了行贿与受贿两个罪名, 刑法第 389 条、第 390 条等规定对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有着明确规定。

然而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受贿而轻行贿”倾向。16 次向湖南郴州市原纪委书记 行贿的黄生福,3 次被传唤却 3 次被释放;安徽阜阳中院腐败窝案中发现,有些市县的法院院长“乌 纱帽”竟是靠行贿买来的;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案中,“行贿状元”陈族远行贿 3200 万元却一 度被取保候审未被提起公诉。

社会各界要求惩治行贿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不断发出“依法严厉 打击严重行贿犯罪”的要求。今年一季度,广州市检察机关共查办行贿犯罪人员 89 人,同比上升 102.27%,立案查办的行贿和单位行贿犯罪案件首次超过了受贿案件总数。2013 年检察机关对 5515 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比上升 18.6%,但相比数量巨大并逐年递增的受贿犯罪,还是不太相 称。

从因果关系看,行贿与受贿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毒果,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在这组对偶 犯罪中,打击重受贿而轻行贿,无异于“堵前门、开后门”,无形中助长了行贿犯罪的滋生蔓延,使 反腐效果大打折扣。

是什么原因使得“受贿者落马,行贿者逃脱”的情况一再发生呢?从道德层面讲,在潜规则盛行 的现实中,行贿人往往被视为“无奈的弱者”而得到同情甚至包容,有些行贿行为也确实是遭遇了明 目张胆的索贿。从法律角度看,行贿与受贿之间具有高度隐秘性,司法机关为收集证据,往往会以从 轻或免罪作为“交换”条件,这也导致司法机关形成“口供依赖”,使一些行贿人作为所谓“污点证 人”被有意放过而非减轻处罚。 11 受贿落马,行贿漏网,只会造成负向激励,侵蚀反腐制度的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 委三次全会上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应立说立行、严格执 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摆设。反腐败斗争要不断走向深入,需要发挥现 有制度的威力。加大惩治行贿犯罪力度,无疑是重要一环。

制度效力的发挥,直接考验着执行者的能力。行贿犯罪趋势群体化、交易手段隐蔽化等,对检察 机关办案能力是个挑战。发出对行贿“零容忍”的明确信号后,既要依法严惩行贿犯罪,又要尽量避 免冤假错案的发生,这倒逼司法机关必须及时调整办案思路,提高办案水平,走出“口供依赖”陷阱;

同时完善证据收集手段和机制,健全污点证人相关规范,扩大行贿者档案信息公开范围,让行贿者成 为过街老鼠。

“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只有以这样的坚定决心, 对与腐败相关的一切行为“零容忍”,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 能真正生效,让党风政风更加清新清朗。

网上买房,监管亟待创新 弥补市场缺失的创新,带来大好的商机,也往往涌动最深的风险,它需要监管者的包容,更呼唤 监管者的作为,以公义抹去私利的盲点 网上冲浪、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理财,精彩纷呈的互联网,带给人们下一个惊喜是什么? 据报道,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房网”于 15 日正式上线,一个全新的电商平台步入购房者的生活。

网上买房,技术与理念双重创新的足音不期而至,令人憧憬,催人思索。

“小伙伴们,快转起来吧!”房地产的网络销售模式,为何受到如此追捧?网友点“赞”的背后, 充斥着对现有交易模式的不满。一方面,2%—3%的中介费用,乘以动辄数百万元的房款,交易成本的 激增让人“压力山大”,成为了垫高房价的又一块砖。与此同时,二手房店面里隐匿的欺诈、阴阳合 同、不规范交易,种种“黑中介”行径也使得楼市“刚需”们头疼不已。

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交易成本越低,资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打造 的“存量房网上交易平台”,到容纳了新房、二手房“无缝交易”的平安好房网,买家卖家直接谈判、 促进交易费用降低,构成了这场技术创新的核心使命,也是其生长拔节的底气所在。然而网上购房, 并非全是商家宣传的种种好处。弥补市场缺失的创新,带来大好的商机,也往往涌动最深的风险,它 需要监管者的包容,包容成长的烦恼、可能的失败,更呼唤监管者的作为,跟进创新的足音,并以公 义抹去私利的盲点。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省点中介的佣金,便从一些网站寻找租房、购房的信息,结果电话 打过去,李逵变成了李鬼,不是中介就是二房东。同样的疑问,房地产的电商能不能跃过简单的信息 汇集,保障双方的信息安全、真实与准确?挣脱了实体门店的羁绊,专业的交易程序谁来办理?会不会 产生新的欺诈陷阱?一旦拓展到公共利益的空间,就不再是商业竞争的私域,监管必须走在创新的前 边,“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监管,不是盲目乱管,也不能墨守成规“一把尺子量到底”,需要监管者积极关注市场的创新动 向,不断回应交易的合理诉求。比如,随着价低 30%的“自住型商品房”受到青睐,必须防止摇号变 身寻租的把戏;随着网络信贷的兴起,必须防范消费贷变脸为住房贷,累积起新的泡沫。对房地产电 商平台的“无缝监管”,亦是此理。其中,变者,在规则与模式、环境的日新月异,不变者,在依法 履职、勤勉尽责、守住底线的行政伦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 考验的不仅是为政的定力,更有自由裁量的分寸感。

住房,群众安身立命之所在,市场的每一次波动,政府的每一次调控,均牵扯着万千群众的真切 感受。由是,按照中央要求,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多层次住房需求的满足,交给市场与企业的 创新,不要任行干涉,交易的安全、秩序与公平,保障房的建设与分配,则由政府依法监管、维护, 才能把该管的管好,助力广厦千万间,助力群众安居梦。 12 铲除“抱团腐败”滋生的土壤 日前,江西萍乡市检察机关披露,在当地一个工业园建设的征地拆迁过程中,园区、镇、村三级 干部合谋虚报征地面积, 竟将原本不到 9 亩的征地面积虚报为 100 多亩,套取征地补偿款 90 多万元。

不同层级干部联手作案“弄点钱花花”,折射的是“抱团腐败”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 并非个案,在移民安置、扶贫开发、农田水利等领域,在交通道路、工程建设、医药采购等方面,也 屡有曝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就指出,腐败主体从个体向团伙化蔓延,窝案串案 较严重,成为贪腐发展的新走向。中央纪委研究室在分析反腐新挑战时指出:有的地方长期存在团伙 性的腐败活动,涉案人数很多,活动范围很大。

面对“抱团腐败”,必须引起深切反思和深刻追问。集体腐败何以畅通无阻?相互制衡的权力分 工缘何演化成沆瀣一气的攻守同盟、同恶相济?是什么让内部监督失效、外部监督难以介入? 检察机关披露的萍乡案件细节,反映出其中病灶。

首先,权力过度集中是关键因素。比如,在不少农村地区,如何使用集体土地等村务决策权,集 中在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等少数人手中,“一言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利诱拉拢,一旦手握权力者 意志不坚定,很容易拉亲信、压异议,许诺利益,让“贪腐令”通行无阻。

其次,利益成链,制衡失守。以萍乡三级干部腐败案为例,征地补偿工作程序复杂,从丈量、动 迁、许可、评估、鉴证到财务,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本应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但是,面对“熟人社 会”,身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圈子”,一旦意志薄弱、自警自律意识缺乏,这种分工协作的 权力运行状态很容易异化。不同关口的把关人或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或是抱着“不同流则可 能逆向淘汰”的心理,让贪腐成了“自己人”的标准、互相放心的黏合剂,相互勾结、联手合谋的非 法利益共同体由此催生。

细究缘由,每一起“抱团腐败”的背后,都有着暗箱操作、监督失效的事实。信息不公开、操作 不透明,为一些村镇干部搞“围墙政治”提供了便利。征地丈量半明半暗,签订协议偷偷摸摸,分配 补偿款项遮遮掩掩,资金流向不清不楚,即使一些村民隐约知情,或苦于维权渠道不畅,或慑于“村 霸”权势,也是敢怒不敢言。当上级监督失之于盲、同级监督失之于软,当信息缺乏认真核实、相关 复核程序缺损,监管就在实践中沦为“马其诺防线”,一些权力看似不大的村官、小科长,也有机会 沆瀣一气,变成“大贪”“大腐”。如果不改变上述腐败生态,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腐败高发领域 “前腐后继”的现象势必难以遏制,“窝案”“串案”的出现将对群众利益造成更大损害,给基层社 会稳定带来更多风险。

此类案件往往涉案人数多,活动量大,相互勾结,腐败分子深知“一损俱损”,采取攻守同盟, 甚至个别领导为维护地方安定的假象还故意掩盖、 刻意袒护, 导致这些案子迟迟未能发现。

一旦发现, 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早在今年初,中央纪委在持续强势反腐的行动中,特别提出“一案双查”“分解权力”,也开始 把反腐目标转向地方团伙性腐败,并要求“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 制”,“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许多地方党政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也开始 研究如何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如何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 实现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如何不断增强各种监督的威慑力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彻底 铲除“抱团腐败”滋生的土壤。

治理城市顽疾核心在“人” 近日, 上海、 北京、 广州三大城市不约而同集中整治城市“顽疾”——上海夜查群租房,北京暗访“黑 摩的”,广州投入百亿整治“城中村”。

三地整治行动背后,都有突发事件起因。上海,相继发生的高楼火灾和居民楼坍塌,夺去 4 条鲜 活的生命,其背后皆有群租之患;北京,“黑摩的”挤占公交车道,逆行添堵,逃避检查,拖行交警; 13 广州,今年以来多人命丧“城中村”火灾,且 5 年来“城中村”火灾 4000 多起,约占全市火灾数量 六成。

城市拆迁之惑、群租房之乱、城中村之痛,就这样以生命为代价,被沉重地掀开在公众面前。社 会转型期城市面临的种种治理困境,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积累叠加的城市顽症,让人刺痛、揪心。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城市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发展时代。城市经济高速增长, 城市规模急速扩张, 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当我们惊讶于当年的城郊如今成 为高楼林立的、繁华的内城,感慨今天的高速公路、地铁快轨改变了城市的时空概念,亦不得不面对 由此而带来的诸多新问题——道路要拓宽、旧城要改造,不免要有拆迁矛盾;人口急剧增长,房价、 房租居高不下,自然出现群租现象;公交虽在发展,城市延伸更快,“黑车”现象便四处蔓延?? 每隔一段时间,很多城市都会开展集中整治,会收一时之效,剜去了一些局部病灶,在城市治理 方面,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但是,我们城市治理进步的速度,有时赶不上问题堆叠的速度;我 们习惯的传统的突击整治方法,不能应对今天涌现的诸多挑战。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问题,还 必须用改革探索的勇气、担当与智慧,用现代国家治理方式来解决。

上海居民楼倒塌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迅速对房屋开展检测、排查抢险,对一些危险点采取加固 措施。亡羊补牢固然可贵,但更应思考:如果我们城市治理,能有更多适应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 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其核心更多聚焦在满足人的需要、围绕人的发展,是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城 市管理的疏漏,倒塌事故或许也能避免? “整顿”易,“治理”难。人的需求千差万别,不同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利益诉 求。我们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中国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密度与外来人口的超高比例, 都堪称世界之最,放在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会是巨大的治理难题,足以让任何一个市长大汗淋漓、如 履薄冰。

但是,社会治理仍然有章可循。我们探索的现代治理模式,其核心只有一个“人”,试图适应经 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也都是围绕“人”展开,即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平衡人 群的不同利益,服务民众的发展渴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强调关键在体制 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核心是人”的深层含义,是“把社会 管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民众和社会需求,最大程度地让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到 城市治理中来。

回看一些大城市在基层治理上的种种成功实践,无论是乡村自治破解违章建筑拆迁难,还是社会 组织协同共治、解决社区环境难题,包括依靠外来人口自治净化人文环境,无不是立足于服务为先、 互信为核。如此,才能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的办学思路,更是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成为“世界一流”,是许多大学的共同梦想。但纵观全球,能担得起“世界一流”的那些名校, 谁是别人的翻版?谁又靠“第二个某某”来享誉?北大、清华能否成为世上“第一个”,成为与哈佛、 牛津齐名甚至更有名的“这一个”,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中国高校办学思路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 要求。

什么样的大学才当得起“世界一流”?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答案,但清华老校长梅 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被一致认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大学 光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还得有优秀的人才、深厚的文化、高尚的品质。“软实力”才是决定大学高 度的关键。

然而,这样的道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管理者并未真正理解,反而抱着“大楼逻辑”一路狂 奔、陷入歧途。君不见,一些地方的大学城动辄圈地成千上万亩,外观豪华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拔地而 起,一些高校盘子不厌其大、人数不怕其多,患上了“巨人症”。凡此种种“土豪”式做法,说明在 14 一些人看来,“世界一流”不过是钱多、地广、楼高、派头足。这不仅有违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 验,更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

中国的教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 5 亿人口 3 亿多文盲的 教育弱国,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30%、规模世界第一的教育大国,更多平民子弟得圆大学梦,更多 高校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其中的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绝对不宜以“外国月亮才圆”的心态一 味妄自菲薄。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关键节点上,大学怎么办?路怎么走?决定了学子 们的未来,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作 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所见证的荣光,教育所担当的重任,青年所肩负的使 命,注定了中国高校绝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哈佛”,甚至如学者所言,若成“哈佛第二”还可能是种 危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一种既着眼国情又面向未来的态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孕育人 才队伍,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向上力量,大学无疑被寄予了厚望。

大学要有大师,先得有人立志做学问成为大师。想起晚年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 杰出人才”的钱学森先生的人生选择。如果早年不曾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世界科学界或会多一个著名 物理学家乃至华裔诺奖得主;回国的选择,让他数十年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却将祖国的航天国防 事业一举前推了至少 20 年。孰重孰轻,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名校毕业生,一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

而大学,正是让青年“一开始就要扣好”人生扣子的关键之地。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些天与学生交流时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的大学最缺的是自己的文化。

而文化的涵养,远不如硬件建设一般可以拿来、速成,甚至也容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缺少精神高地和 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便硬件再强,也会失魂落魄;不能扎根大地、与祖国同行的大学,即便肥壮高大, 也难成 “一流” 。

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广大青年学子, 选择人生道路之初就要懂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要在所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不少名校竞相做出“世界一流”的冲刺宣誓时,何尝不 需要想想,大学的“历史”该怎么去创造? 呵护村医,为亿万农民留住“健康守护神” 当无数乡医触动我们的心灵时,也更应唤醒我们对最美的呵护,用不断编密织牢的制度,确保农 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牢不可破 在鄱阳湖中央的孤岛上,他从 19 岁开始就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诊察送药,病人看到他就像见到了 亲人。40 年间,他始终在这里坚守,与血吸虫病做斗争,使当地摘掉了“瘟神岛”的帽子。他是血 防卫士陈凡经。

在四川营山,他已年老身残,却依然拄着拐杖在农村巡回义诊。行医 60 年,他从死亡线上救回 520 多人。他对家庭贫困的患者分文不收,还经常送药。1984 年缝制的两件蓝色风衣至今还在穿,却 捐出巨资扶危济困。他叫侯方杰。

这只是两幅乡村医生的剪影。他们和邓前堆、钟晶、王布和等千万乡医一样,是乡土中国最美的 一个群体, “医术高,医德好”是患者对他们的共同评价,他们的故事让无数中国人感动落泪。然而, 感动之余,许多乡村医生面临的严峻现实,也让人忧虑、启人深思。

日前有报道称,在海口市翰香村,卫生室设备一应俱全,却无人坐诊。这虽是个案,也从一个侧 面折射出了问题。在一些地方,村卫生室留不住人,出现“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窘境。而一些老 村医,即使经验丰富“越老越吃香”,也过了 60 周岁就不能再执业。更多的村医收入有限,行医风 险较大,保障缺乏机制。对于不少村医来说,事实上是在凭自己的道德与良心,凭与乡民难以割舍的 情感来支撑自己。

应当说,这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年,“一村一医”工程在全国普遍 实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得益于国家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努力,很多村民实现“小病不出 村”。但如何解决好那些发展中的问题,把乡医的心留在乡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更扎实地推进。

医者仁心。这个天使般的职业,涵养了很多村医的高尚品德。然而我们不能仅仅让医德与良心成 为拴心留人的惟一萦牵。当无数乡医触动我们的心灵时,也更应唤醒我们对最美的呵护,用不断编密 15 织牢的制度,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网底”牢不可破。医生也是人,也有家庭,也要生活,也有 梦想。惟有让他们获得有尊严的收入,化解他们的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成就他们的梦想,年 轻一辈才会下得去、留得住、扎深根。

当一些年轻人感到村医无出路时,可不可以在职业的体面、荣誉、上升空间等方面来点实招?当 外来村医不能把心留住时,是否可以注重定向培育本土村医?当很多老村医成为村民“活病历”、经 验很丰富时,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合理延长他们的工作年限,而不是以 60 周岁为“硬杠杠”?十八届三 中全会要求,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 “促 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曾发出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 待遇的通知。惟有做足深化、健全、促进等文章,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我们才能让农村基 层医疗成为一潭活水。

从当年奔走在乡间的赤脚医生,到今天的一村一医,他们是几亿农民的“健康守护神”。大多数人生 于斯、长于斯,与乡民有着很深的感情,乡民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他们、把病人的特有情绪倾诉 与他们。正是有这支队伍的存在,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家门口看病问题、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我们没 有理由不让这支为国分忧、为民解痛的队伍稳定、壮大,没有理由不让广大村医过上幸福的生活。在 相当意义上说,善待村医,就是善待亿万农民的健康。

走出“街头愤怒”的权利误区 唯有政府与民众双向认识的升华,才能期待“城管打人与被打”的循环不再上演,才能让我们生 活的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4 月 19 日发生在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的城管打人与被打事件,演变成执法冲突诱发街头愤怒的 一个案例。按媒体报道,城管执法时与一名拍照的过路群众发生冲突,引发群众围堵城管执法车辆;

冲突过程中 5 名城管工作人员被打伤,其中两人休克、伤情危重。最新进展是,参与挑头滋事的 15 名嫌疑人员,以及参与殴打他人的 3 名违法城管工作人员,均已被拘留。

在建设法治中国、完善现代治理的语境中,这类事件的上演,令人心情沉重。少数城管人员的粗 暴执法、抗拒监督本已是有错在先,由此导致的更大范围的非理性行为,更将应有的文明意识和法治 思维赶出场外,形成了一个戾气循环的怪圈。这样的彼此伤害,加剧了公众对城管固有的负面印象, 也给城管从业者心灵蒙上阴影,甚至可能让其在今后的执法过程中心态失衡、进退失据。

同样令人心情沉重的,还有听闻此事之后一些人的反应。听说城管被打,且有错在先,有些人的 第一反应不是从法理人情的角度反思事件的起因,更不是寻找如何弥合分歧、化解矛盾的对策,而是 顿感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认为这再次证明了城管部门的“邪恶”,“打得实在是好!”可是,通过 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方式,聚众围堵、殴打执法者,捍卫出来的所谓“正义”,真的就是“替天行 道”吗?当芸芸众生的正义之气,在愤怒情绪下演变成拳脚相加的群殴,当平静的街头,最后要看谁 的拳头更硬谁才“有理”,我们真的敢拍手称快吗? 放置在“公民”这一身份面前,没有任何人是“活该被打”的——不管是监督拍照的市民,还是 被民众怒火伤害的“临时工”,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也都有着不可剥夺的合法权利,这些 权利,并不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而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不该”两个字,苍南事件里头有 太多的不该:

城管不该对拍照监督的无辜路人施加拳脚;少数市民不该不问真相传播“城管打人致死” 的谣言;即便情绪再激愤,也不该用“暴打”来惩罚犯了错的城管??遗憾的是,所有的“不该”都 没有在法治的边界面前戛然止步,而是被情绪所裹挟,环环相扣地叠加在一起,最后导致了令人扼腕 的悲剧。

法治尊严不容侵犯。对此,当地公安机关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秉着公开、公正、一视同仁 的原则,依法依规对有过失的双方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思之,要从根本上防止悲 剧的重演,只能靠法治思维和理性意识,逐步建构起城管部门与市民之间的正常关系。

城市执法的立身之本与终极目标,都是为百姓服务的。一个服务于民众的部门,面对社会抱怨情 绪,首先应该积极反思,制定出有效的政策,解决矛盾,拯救公信,让民众相信执法者的自我纠错能 力和勇气,让大家相信法治的程序足以摆正失衡的天平。客观地讲,城市管理的琐碎芜杂,让城管部 16 门几乎天天要面对大大小小的矛盾:屡纠屡犯的违规摆摊,神出鬼没的小商小贩,层出不穷的卫生问 题、噪音污染??但长期的任务重压和职业焦虑,并不能成为粗暴执法的理由;而从业人员素质的参 差不齐,使得城管部门更应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抓起。这些年来,从各种“柔性执法”的探索,到换 位“卧底”的体验,很多地方的城管部门都在积极寻找提升治理水平的路径。这样的改变与改善,需 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在信任度依然有待提升的当下,任何一起城管不规范执法事件,都可能在一定 程度上消解城管队伍的整体努力,只有守正与纠偏双管齐下,城管这个职业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尊 重和支持。

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最好钥匙。

对于广大市民来讲, 城市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与摊贩们的养家、 城市生活的便利一样,优美的环境、井然的秩序也是广大市民的生活必需。在整体文明素养都有待提 高的当下,无论是城管还是市民,都需要培养现代公共意识,学会站在彼此的立场想问题。遇事拳脚 相加、随意挥洒戾气,突破文明规则,甚至挑战法律底线,最终伤害的只能是社会的共同利益与自己 的根本利益。唯有政府与民众双向认识的升华,才能期待“城管打人与被打”的循环不再上演,才能 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三管齐下给土地财政去疾 给土地财政去疾,关键不在于形成一刀切、大一统式的行政政策,而在于构建可以打通土地、金 融、行政程序的制度环境 日前,一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引发关注。这份根据 23 个省份公开审计报告及其相关 数据研究出来的报告显示:土地偿债是多数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土地偿债比重的高低,与地方经济 活跃度密切相关;地方的政府性债务压力,导致了部分地方违规“曲线偿债”的行为出现。

无疑,部分地方财政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土地收入,会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方式产生直接影 响。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转型升级任务加重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形成的聚合效应, 关系着宏观经济能否协调健康发展,关系着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否能尽早成型。

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弊端,在过去多有显现。一些地方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因征地引发的 社会事件时有发生,表明土地财政占比过高有可能扭曲地方治理,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对于土地 财政的依赖模式后,还可能养成地方的懒政惯性。“穿新鞋走老路”,一些地方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 上打折,在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上原地转圈,更有甚者,在局部利益诉求下,突破了“法无规定不 可行”的施政底线。

土地财政的痼疾已是众所周知。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的要求减轻其负面性。

尽快建立围绕土地制度的综合制度环境是必要前提。目前有一种情绪化认知,将土地财政视为一 些地方出现社会事件或债务隐患的第一成因。殊不知,社会治理是否有创新能力、金融风控机制是否 完善,影响着土地能否合理合法开发。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土地资源本就是经济增长的原始驱 动力。特别是对于缺乏经济禀赋、难以形成特色产业、市场发育滞后的地方来说,依靠土地谋求发展 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

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现实面前, 给土地财政去疾, 关键不在于形成一刀切、 大一统式的行政政策,而在于构建可以打通土地、金融、行政程序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以 提高对土地开发各个环节的刚性管理,让土地储备阳光化。

落实现有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调控相关政策是当务之急。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 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是既定 政策,对维护好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纠正厚此薄彼的土地利益分成格局意义重大。各方利益越平 衡,土地开发的非制度性成本就越小,土地就越能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房地产调控也应从治标式的 短线调控,转向治本式的长效调控,避免急功近利式的措施频繁改变市场预期,放大个别地方对土地 的饥渴需求。

优化央地关系、鼓励社会创新是重中之重。目前,中央政府财权较大、地方政府事权较多的格局 依然存在。随着地方承担的支出义务持续上升,在不能迅速拓展稳定的财税来源的情况下,地方确实 不得不依赖于土地收入。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分税制等改革,让地方财权事权实现更高水平的 17 统一,帮助地方获得稳定财源,降低土地收入在财政中的占比,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取消和下放 行政审批、推进税收制度等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以繁荣的民营经济弥补财政所需。

政策方向已经明确,土地财政去疾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既定的改革方案, 及时跟进、稳妥推进,土地财政依赖度的下降可期,地方财政结构的优化可期,而土地财政和地方债 中包含的潜在风险,也可随着改革进程逐步消除。

舌尖上的“故事”值得品味 从不同角度讲述小人物的草根故事,从他们的歌哭悲欢,去触摸时代脉搏,这是可贵的原创,也 是对正能量的有效弘扬 西藏林芝的精壮汉子白马为了给弟弟攒下学费,攀上 40 多米高的树顶,去割野蜂的蜜巢,那浓 郁甜美的蜂蜜, 流淌着手足之谊;四川一对漂泊的养蜂人夫妻, 妻子妙手做出的美味豆花, 让饱享 “家 乡味道”的丈夫,憨笑着认下“耙耳朵”(怕老婆)的调侃,对话中也藏着对家中一双留守娃娃的牵挂;

山西的麦客,小心翼翼地与雇主砍价,新麦做出的腰带面麦香浓郁,他们却吃得心事重重,明年还能 与收割机抢到多少地盘??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心襟摇荡。只是,这一回的“舌尖”,回味的不仅仅是 镜头前美得璀璨的食品,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更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 小人物的命运故事,以及故事背后正在剧烈变革中的中国叙事。

讲故事比讲道理更重要。曾经精致呈现的美食色香味,通过一个个的故事,丝丝缕缕地渗入国人 心田,让人开始重新掂量“民以食为天”的分量,不但品味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更感恩食材中的诚 信与情义,甚而忧虑五千年饮食文化在利益之惑中的局部迷失。难怪有观众说, “舌尖 2”让人看了, 不再只是垂涎,还有了流泪的冲动。

在一部关于美食的片子里,如此精心地讲述草根人物的故事,透出编导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

这曾是我们容易缺失的一种细小而重要的笔触。如果只是习惯于宏大叙事的笔墨,往往在丢失了生动 故事的同时,也丢失了人性的温度、社会的温暖。一部成功的作品,唯有细节,才能生动;唯有生动, 才能深刻;唯有深刻,才能独到地直击人心。

对一个拥有五千年记忆的古国而言, 历史似乎漫长得令人疲倦,足以令后人忽略太多小人物的小 故事。一卷史册,皇皇二十四朝,本纪、列传之类,大多是帝王将相,弄个把江湖人物进去,就算是 很另类很体贴了。至于小小百姓,那只是蚁民、草民,谁会在庄严叙事中,关注一只蚂蚁的疼痛、一 株野草的呜咽呢?秦军坑杀 40 万赵军降卒,项羽坑杀 20 万秦俘??谈笑间生命的灰飞烟灭,只虚化 成一个个冰冷的数字,为英雄豪杰背书而已。

新中国的成立,让普通士兵、石油工人有了成为时代偶像的契机,掏粪工人也可以成为共和国国 家主席的朋友。普通人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这个国家的舞台,标注着时代的进步。然而在追求典型化 的新闻效应和戏剧效果的诸多创作中,小人物的故事要进入大众的视野,仍然并非易事。因此,类似 “舌尖 2”这样的努力,便让人激赏。从不同角度讲述小人物的草根故事,从他们的歌哭悲欢,去触 摸时代脉搏,这是可贵的原创,也是对正能量的有效弘扬。

事实上,不但是“舌尖 2”,还有讲述音乐人故事的“中国好歌曲”等节目,“替亲人出书,为 百姓立传”的《百姓家史》系列丛书,它们都以独有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味道,感动全国,感动世界。

这样的“味道”,值得聆听,也值得喝彩。 兰州水污染背后的管理短板 到 4 月 14 日上午,兰州市自来水全面恢复正常供水。这起由自来水污染催生的公共事件暂时告一段 落,而由它带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10 日 17 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严重超标。一天之后,权威 部门才正式公布水污染事件。12 日,记者从兰州有关部门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是原油管道 18 泄漏造成自来水苯超标。过了一天,当地又宣布,是两次历史事故造成的渣油泄漏导致了水污染的发 生。发布时间的延宕,权威信息的前后抵牾,让这场“意外”的自来水风波变得浑浊不清。

水是生命之源,自来水是市民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品。自来水受污染之后,水之荒导致人之慌, 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纯净水、桶装水,甚至连整箱的酒都成了抢购对象;而各类信息满天飞,更加 重了市民的焦虑与不安。

谈到为何不第一时间公布自来水苯含量超标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这样辩解:

“不 能一发现有问题,就关水,必须确定污染源性质。”如此言辞似是而非。确定污染源固然重要,宣告 水被污染更重要,唯有早日宣布,市民才能及早应对。事实上,确定污染源与宣告水污染并不冲突, 如果延宕宣布,仍然供水,被蒙在鼓里的市民就可能仍然饮用苯含量超标的自来水,并可能造成身体 伤害。

兰州水污染事件,给供水企业上了一课,同样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兰州市民早在 3 月份就发 现了自来水有异味, 但当地政府迅速辟谣并查处造谣者,却没有对自来水可能存在的污染引起高度重 视。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兰州的自来水污染,似乎早就埋下了伏笔。如果两次历史事故早就得到善 后,如果石化管道远离自来水管道,如果自流沟早就得到修葺,而不是超龄服役、年久失修,兰州自 来水何以发生如此大面积的污染?青岛中石化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后, 国务院曾要求深入排查控制危险 源,兰州的排查工作显然不够深入。但愿经此危机,相关工作能够到位。

除了关注这些“硬伤”,也需关注水源之危。从 2012 年 7 月 1 日起,我国开始强制执行最新饮 用水标准。新的国家标准共有 106 项指标,向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看齐。然而水 源的安全性却并不乐观。环保和水利部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水库水源地、湖泊水源地、地下 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都不高, 更有 2.5 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风险源只有 一个个清理掉,自来水安全才能少有污染的可能。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寒”,许多时候小细节背后却隐匿着大问题,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看 似偶然个案,却并不偶然。及时的信息公开,可增强政府公信力,减少事后的被动;应对越及时,越 能事半功倍,而不至于左支右绌。兰州水污染事件,说到底可倒逼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唯有 升级思路、刷新理念、提高行动力,才能化解乃至避免类似的水危机出现。 破除以药补医只是第一步 破除以药补医,需要精确的后台操作、强大的系统支持 “以药补医”多年来备受诟病,因而被看做是医改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这一顽疾,浙江全省所有 公立医院从今年 4 月起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希望从制度上根治以药养医。

上世纪 50 年代,由于国家财力不足,对公立医院实施了“以药补医”政策。在当时,这对保障 公立医院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市场化改革后,公立医院要负担自身发展和医务人员工 资的一大部分,这一阶段性措施慢慢变成长期依赖。而因为监管漏洞和投入不足,随之而来的商业贿 赂、药品回扣,造成了一些医生开大处方、做大检查,不仅增加了公众看病的费用,更扭曲了医务人 员的职业行为,导致医患信任的流失。从这个角度看,取消以药补医非常必要。

但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恐怕不能仅仅凭这“一招鲜”。取消“以药补医”的政策能否取得预 想效果,关键在于回答好“拿什么补医”的问题。

毋庸置疑,医护人员的培养成本高、工作强度大,相应地,薪酬水平也不应该低位徘徊。实施药 品零差率销售之后,无论对医生还是对医院,都相当于切割掉了一大块利益。正如有段子所说,“医 生让病人吃药,是为了自己吃饭”。取消以药补医可以让医生“有尊严地工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 就是如何让医生“有尊严地生活”。更何况,还得考虑让医院“有尊严地发展”。

浙江的做法,是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进行补偿,但这个费怎么收、收多少,同样是一个问题。

完善好医疗服务收费的分级诊疗、 分类定价、 优质优价, 才能用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19 引导医院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最终从以药补医转向“以医养医”。如果不能解决医方潜在的创 收冲动,即便是医疗服务费,也可能再次抬高看病价格,让改革的成果大打折扣。

所以,取消以药补医就像移走“浮出水面的冰山”,更多艰难的攻坚举措,还需要精确的后台操 作、强大的系统支持。比如,要确保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医生收入等的投入责任, 让医院能名正言顺地发展。再如,医保也需要配套改革,探索从以按项目付费为主体的医疗费用后付 制,转向实行按单元、按病种、按人头支付等医疗费用预付制。同时,药品价格管理体系也有待改变, 如果或是平价药“失踪”,或是药品“降价死”,看病贵的状况同样无法缓解。

以药补医的突破,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医改之所以是世界级难题, 正是因为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利益问题。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纠结,优质医疗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缺口,医 患之间的老矛盾,甚至是医疗过细的专业分工、病人过高的健康意识,都让医改举步维艰。因此,更 需要在一步步推进的同时,增强改革的协同性,把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起来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在医疗领域上,这也 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以药品零差率销售告别以药补医是关键一步,期待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 更能带动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助推医疗改革的深度破冰。 心香续文脉 感念中国节 清明,北方风沙稍歇,江南雾霭渐散,一年中最清爽明净的时分到了。且沐浴焚香,请出先人遗像奉 上一杯酒;更分花拂叶,行至故旧墓前插上一株柳?? 在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中国节,坚韧如丝,串起跨越千年的 悬望,激活我们的记忆。感谢先人,留给我们这些不灭的节日,让我们仍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体温、 中国的心魂,感受踏实而熨帖。3 日,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座谈会在福州召开,春和景明之 时言节日意蕴,更能发文明之想、启传统之思。

如果不是节日的提醒,我们时常误读先人。像孔夫子,并非是孩子们印象中的古板方正,他欣赏 的,是学生这样的志向:“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孩子们河中嬉水,迎风歌舞,激扬青春的生命活力,多么美好而和谐。今天的清明小长假, 会有多少孩子,从繁重的作业中抬起头来,在沐水浴风中慎终追远呢? 我们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千年不散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艺术信息。倘坐视节日 萎去,文化便成遗响,无所寄托了。我们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曾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过中国节的兴 致,转而对洋节趋之若鹜。而今,当物质生活渐渐丰裕,国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根渴望,正重新抬头。

重新打量我们的中国节,对治愈时下流行的“文化惶惑症”,或有裨益。

时常有人简单地批评年轻人遗弃了中国节。其实,是我们充盈着功利气息的文化教育、浮躁不安 的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地让年轻人渐次远离文化母体。曾有网站做过一个上万人参与的调查,问及 从什么渠道学习民族文化,近 70%的网友答曰:自学。这样一个回答,值得我们的学校、媒体和文 化机构深刻反思。在民间,对于民族文化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也正因此,10 年前中宣部和中央 文明办等联合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多种形式,让传统节 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频繁相遇, 春风化雨中涵养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提升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气 场。

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无疑是我们温习民族文化最放松、最温暖、最有家庭传承气息 的渠道。

且说清明节,就有远比祭祖扫墓更丰富的内容。脱去厚厚的冬装,人们举家出游,可以踏青、郊 游,在草长莺飞、烟柳缠绵的户外晒晒太阳,插柳、拔河、荡秋千、踢足球,融入天人合一的意境。

既有感伤,又有欢乐,追忆先人的同时,激活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智慧的中国哲学,多么丰盈的中 国气派! 20 这样的“气派”,也体现在后人对先人的追思怀念中,更体现在今人对先烈的感恩敬重里。是先 人的前仆后继、 薪尽火传, 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中国的每一个点滴进步, 都有志士仁人的鲜血和汗水。

清明,且让我们低头静思,在享受发展成果时,缅怀所有为中国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们。这不只是为 了过去,而更是为了将来。不只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我们。

清明前夕,我们以虔敬的心情,迎接在异国长眠 60 余年的 437 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由 专机从韩国运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距离他们血溅沙场,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虽然,倚门老 母和春闺新寡也许早已凋零,但是,生命的尊严和烈士的牺牲永远不朽。在越来越关注生命尊严和人 性温度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让烈士死的光荣,共和国才生的伟大。

节日,有着所有中国人持续五千年不变的渴望。中国节,在为民族守护着不绝如缕的文化家底, 也在持续地提醒我们,如同介子推曾经提醒过晋文公那样: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严字当头,修炼治理能力得下点笨功夫 以勤补拙才能化繁为简,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治本,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正路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公安部 123 号令自去年初实施以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日前,公安 部门交出了执行成绩单:去年一年,超速造成的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61.6%、59.6%;违 反交通信号灯通行违法行为下降 40.2%。而按新规考证的新司机,被查处违法起数下降更是达到 72.9%。虽然曾遭遇“一次就红牌罚下”“比考英语四级还难”的吐槽,但这样的数据或许可为当时 的争议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这让人想起许多中国老司机在国外驾考的经验:第一次考没通过,往往不是因为车技,而是因为 习惯。老外“并线看盲区”的动作要求相当夸张,转头的动静得很大。聪明的新移民因此在应试前会 换上高领硬质的“铁布衫”,只要一转头,“音效”随之响起。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这样在一种近乎 苛刻的“开头”中定下了基调。

某种程度上, “最严交规”的作用,也是要撬动交通违法和交通陋习的心理温床。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好习惯养成不易,坏习惯改变更难。“最严交规”执行一年,交通事故锐减的数据只 是表象,如今许多大车司机发车前都会擦干净号牌,往日的“马路佐罗”习惯系好安全带,路口出现 了互相提醒劝导,车让人、人让车的场景。这些无形收获,更令人振奋。

严字当头,一开始的确令许多人不适应,而一旦执行到位,换来的是共同敬畏和维护制度的好环 境。

许多关乎治理的问题, 往往不是因为制度不够或机制不善, 而是因为制度得不到坚决彻底的执行。

企业污染排放早有明文规定,如果违法成本太低就形同虚设;禁止公款吃喝已发过几百个红头文件, 如果总是通融变通就还难有效果。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度建设和刚性约束,同样要“两手抓, 两手硬”。

当然,徙木立信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断修补细节和完善运转,才能保证最终驶向治理现 代化的目的地。比如,123 号令中的“黄灯”条例曾饱受诟病,多数质疑者当时并非反对闯黄灯重罚, 而是对于界定方式和技术有自己的理解。公安部去年果断暂缓执行“黄灯”条例,然后用半年时间排 查各地交通信号和监控设备,认真听取各方意见。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建设性姿态、积极的互动、 注重实践的方法,都是现代治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规定“管用”从何而来?只能靠辛辛苦苦地调查和研究,靠兢兢业业地听取和分析。制度“有效” 又如何保证?也只能靠本本分分地遵守和维护,靠认认真真地执行和贯彻。而最终的效果,是以制度 改造习惯、形塑风尚,养成现代交通文明。“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如果说制度建设是拳脚招 式,那么制度的执行和完善则是出击力道,而制度的文化和信仰更是内劲功夫。面对国家和社会治理 中的复杂问题,只有扎好马步站好桩,多下一点笨功夫,才能修炼好治理能力。

短短一年,质疑、接受和起效三部曲跌宕起伏,未来料定还有“不断完善”这艰难的第四部要上 演。正如马路再堵车也不能随便驶入应急道一样,对于治理难题,无论政府、社会还是民众,再去找 一些讨巧的治标手段显然行不通。以勤补拙才能化繁为简,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治本,这样的路固然难 走,却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正途。

信息公开,要主动更要真心 更积极、更坦诚、更实在的公开,正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21 政府信息公开,又到时间节点。

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每年 3 月 31 日前,各级行政机关应公布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 度报告。正是在这个底线时间上,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在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它们的 2013 年年度报告。

无论从报告中发现怎样的数据、看到怎样的不足,这种渐成惯例的“公开年检”,本身就折射出 政府信息公开上的进步。而国务院 24 个部门一年 510 场新闻发布会,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不管是建 设阳光政府主动公开, 还是网络时代倒逼公开, 都打开了以前神秘的信息暗箱, 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助推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前行。

公开已是共识,但人为的秘而不宣、遮遮掩掩、“打太极”也仍不鲜见。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 媒体领导曾用“五多五少”概括当地信息公开中的一些问题:政府新闻办的发布会多,各职能部门的 发布会少;政府网站多,运行良好的少;负责宣传的处室被动等待多,主动联系和服务的少;负面事件 曝光多,主动回应少;信息公开一般干部顾忌多,领导顾忌少。

“五多五少”确实还在较大范围存在。以“一般干部顾忌多,领导顾忌少”这点来说,信息公开 的确容易形成上级谨慎一寸、下属保守三尺的局面。越是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具体事件的当事人,越 是谨小慎微、顾虑重重。这样的“上下不对称”可以理解。公开是理念是导向,但一旦到了聚光灯下、 麦克风前,每一句话都要担责任,假如说对了是应该、说错了则全归你,那自然会选择“能不说,就 不说;说半句,留半句”了。

细加分析,这“五多五少”背后,都是一个如何看待“公开”的责任心问题,其中折射出一些人 “主动非真心”的工作态度。“主动非真心”,这是一位县委书记的话,是说门好进、脸好看,但事 情仍然难办。公开也一样。在一些地方,对于公开,态度看似热情了、行动看似积极了,实质上却敷 衍了事,甚至干脆走形式、走过场。偏偏这样的“五多五少”还是一种“软性违规”,说他错也没大 错,难以一一规范,更难以具体问责。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基层单位,抓好具体工作正 是活动开展的载体。比如信息公开,“主动非真心”的态度,无疑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更有官僚 主义的嫌疑。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需要内化于心、外现于行。更积极、更坦诚、更实在的公开,让 群众信任你、支持你,不就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吗?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个重要的执政思路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信息公开上,同 样要以制度促进责任的强化。近日,山东省政府做出规定,重要职能部门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新闻发 布会,充分利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可说是“制度化公开”的有益尝试。虽 然制度不是万能的, 但制度是一种工作导向, 更是一种责任提示, 也是进一步做好公开工作的着力点。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公开乃是关键环节。希望通过公开,让权力 与权利良性互动,真正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读懂自贸区的改革深意(人民时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奋楫者最需要的是调动自己的内生力量,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今年两会, 关于自贸区的复制推广颇受关注。

自去年 10 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 “自 贸区”概念迅速流行。近日,不少省市也纷纷传出积极申报试点自贸区的计划。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是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写进十八届三中全 会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 谈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 更鼓励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但是,“复制推广”的是什么?倘若将“自贸区”仅仅看成是一次政策红利的释放,寄希望像复 制工业园区那样跟风上马自贸区, 恐怕不仅会误读自贸区的创新价值,更误解了中央加快自贸区建设 的改革深意。

自贸区是什么?自贸区是制度改革试验田,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是要孵化出可复 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它是“废”、“改”、“立”——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废除不符合市 场规则的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海关监管制度、企业登记制度;建立新的、与国际投资、贸易通 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22 以简政放权吸引企业投资,通过政府自我革命推进市场公平;以“负面清单”制度给企业以创新 空间,释放束缚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如果要说优惠政策,“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要求 就是自贸区的优惠政策, 制度改革就是自贸区的政策红利。这就是中央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背后的改 革深意:一方面,通过上海的先行先试,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投资和贸易体制;另一方面,也给地方 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要摆脱政策依赖,以创新有为、善作善成呼应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各区域发展不平衡,面临挑战也不同,再期望有一个统一优惠政策拉 动经济增长已然不可能。相反,由于习惯对政策依赖,导致地方过多干预市场、遏制市场活力。

要设自贸区,先要读懂自贸区。同理,要赶上新一轮改革开放这一班车,就得弄清楚这趟车开往 哪个方向,看明白赶上这趟车的线路。试图等着靠中央优惠政策来追赶改革开放的车轮,失去了先发 优势,终归是慢一拍,弄不好,真会错过了站点和时机。30 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位农民签订 “生死契约” 分田到户的时候, 谁给了他们可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惠政策?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也需要基层创新,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

制度创新从来就不是只能在挂起牌子的围墙里才能实践。事实上,各地各领域都存在许多“废改 立”问题,在哪里试验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智慧和勇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找到经济发展的突 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奋楫者最需要 的是调动自己的内生力量,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惟此,才能不陷入激流漩涡中,无法行进。

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 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过,饮水安全却不一定能“自知”。日前,因长江水源出现异 常,江苏靖江一度暂停供水,出现了商场超市饮用水被抢购一空的场景。这是近一个月来,继兰州、 武汉之后媒体报道的第三起饮用水安全事件。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 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发展报 告(2014)》显示,水污染已成为中国三大水问题之一。其中,在饮水水源安全问题上,状况不容乐 观,安全更牵动人心。

解决好饮用水安全,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微博上曾有“随手拍水污染”活动,五颜六色的河水让 多少人触目惊心。

今年 2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专门来到自来水厂了解供水安全等情况, 提出要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可以说,重视饮水安全就是重视民生,维护 饮水安全就是维护群众利益。

2010 年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流入汀江,2012 年广西龙江突发严重镉污染,2012 年山西长治苯 胺泄漏导致河水污染??梳理近年来出现的饮水安全事故,一个共同特点是,工业企业成为重要的污 染源,地方政府在处理时却往往表现欠佳。4 月份兰州的自来水苯超标事故,水道竟紧邻几十年前发 生泄漏事故的污染物残留区;2005 年吉林石化车间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时,沿线城市处置 时的拖沓也曾遭到舆论质疑。

这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什么无法有力处置、不能更好作为?有人说,这是因为地方政府有“难言之 隐” ——许多污染隐患关乎地方的财政命脉, 涉事企业具备更高的行政级别, 动真格需要非凡的勇气, 才能克服各种掣肘因素。也有人说,饮水安全问题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长期以来 化工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但调整却非朝夕之功。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原来的城郊升 级为城区,居民区不得不在工业区见缝插针,遥遥相望变成了毗邻而居。

这些解释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应成为忽视饮水安全的理由。我们要看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 保观念不断增强,对于饮水安全的要求水涨船高,这方面的些微瑕疵,都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更 要看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实事,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高度 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由于饮用水具有准公共品的特征,即使饮用水的生产、流通进入了市场,政府管理也绝 不能缺席。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供水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其公益性质的倾向。兰州的自 来水出现问题后,当地政府就承认水务公司“合资后确实存在监管不够到位的问题”。当公共服务的 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时,清晰界定责任边界非常重要。即便是供水企业严格控制水源质量,水质安全 也有可能在其他环节受到威胁,政府作为综合管理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23 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说了很多很多,可保护工作做得远未到位。保护饮水安全,还民众一泓清泉, 还需要更多雷厉风行的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缓解资源和 环境压力;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和工业布局更趋合理,将助力治理环境污染。对于保护水质,这是治本 之策。从短期看,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公共产品质量监督者的职责,做好对各种污染物的 管理监督,强化水质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

百姓不可一日无水,不能总用嗅觉和味觉为水质把关。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提出,“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目前,清洁水行动计 划箭在弦上、中央财政安排的 700 多亿元水利投资逐步到位,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国家行动”,定能 还群众一汪碧水、一泓清泉。

用刚性制度托举诚信中国 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基础设施,为你我他涵养道德环境 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黑名单制 度??今年以来,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动态进展,总是牵动公众的视线。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家 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这一最新消息表明,信用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呼之欲出。

“信用”并非新鲜话题。然而,老生常谈、屡受关注,恰恰反映出问题另一面:诚信缺失是亟待 破解的社会难题。

物质上的日渐丰盈, 并不能遮蔽精神上的贫瘠。

一些人 “两手满当当、 心中空荡荡” , 在市场大潮中唯利是图、不讲信用,一再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逐渐迷失了自我,也带来种种社会 问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诚如专家所言,信用也是最大的社会资本。诚信缺失,已成为经济社会运 行的梗阻和看不见的软肋。现实中,有的人无视商业信誉,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发布虚假信息;有 的企业违背经济活动规则,言而无信、视合同为儿戏;更有甚者,罔顾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偷工减料、 谋财害命。毒奶粉、毒豆芽、过期月饼,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骗保骗贷??种种失信现象与违法行 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也变相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危害不可小觑。

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讽喻了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怪现状,也从一个侧面映照出:当社会 遭遇诚信危机,普通人连伸出援手都要直面内心的焦虑。正因此,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就是为全 社会提供基础设施,为你我他涵养道德环境。试想,如果社会信用体系业已健全,广州两个人仅靠租 两间办公室、 申领十几台刷卡机, 怎么可能轻易实现一年信用卡套现超 2.6 亿元?如果失信被执行人 名单制度得以更早建立,老百姓又怎会把“执行难”调侃为“法律白条”? 从这个角度来看,进行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可谓适逢其时。根据规划,我国社会信用体 系建设将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展开,通过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确立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也让纷繁复杂、涉及面广的信用建设有规可循。近期,民政部尝试建 立查核机制, 确保社会救助资源真正用到困难群众身上;浙江省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信用纳入社 会信用服务体系??类似的探索实践,验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溢出效应。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非一日之功。有顶层设计,还看基层落地。各地各部门只有严抓落实,做好 政策衔接、上下对称,用实际作为消除“信息孤岛”、完善奖惩机制,才能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 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令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守信的成本,共同塑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人无信不立, 国无德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意正在于此。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准则。以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载体,从小 处实处做起,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基础的公民道德建设,无论 对市场经济发展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哲人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不断增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刚性力量,崇扬诚信的 价值观念,对失信行为出重拳、下猛药,让黑心商、老赖们、假摔者等一朝违规、处处受限,我们必 将迎来诚信的价值回归,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诚信中国将渐行渐近。 24 享受数字时代 别忘带上父母 多一点陪父母唠嗑的耐心孝心,少一些自顾自的“埋头苦干”;多一点不厌其烦的交流教授,少 一些“好话不说第三遍”的敷衍了事,才有可能纾缓父母心中的“落伍”焦虑,帮助他们踏上子女的 交流节奏。

如果父母不会用微信,你会花点时间,为他们画出简单易懂又形象的操作图吗? 对此,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的 80 后男孩张明的选择是,用 10 个小时画下了一份图文并茂的 9 页“微信操作说明书”,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图片经微博转发后,网友直呼感受到一 股强大而又温暖的正能量,“满满的都是爱”,纷纷表示要下载全部图片,带回去给父母学习使用。

随着城镇化向纵深推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曾经生长的村庄与城镇,来到城市为梦想拼搏奋 斗;另一方面,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保障他们衣 食无忧的同时,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值得每个人深思。

曾听过一个故事,某市养老院的一位老人,平时对保健品销售人员的到访来者不拒。当家人提醒 他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时,老人说:“你们平时忙没时间陪我,他们愿意陪我聊天啊。”老人的话, 多少反映了当下不少老人的现实境况——空闲时间一大把,没人聊天闲得慌。

不少出门在外辛苦打拼的游子, 常常感叹自己想要尽孝, 却碍于回家路途遥远, 有心无力。

其实, 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不能时常回家,不妨多想想,如何让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比如, 教他们熟练操作聊天软件?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心,父母就能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爱,生活在不经 意间就增加了很多乐趣。

中国网民数量超过 6 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 8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5%,超过世界平均水 平??连年快速增长的数据,固然宣示了互联新时代的到来,也要看到,在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 很多老年人面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是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

看不清屏幕上显示的字,手机软件功能太多、操作步骤繁琐,根本记不过来??诸多原因造成了 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是既爱又怕。

拿最近挺火的打车软件来说, 不少老年人表示, 他们也想用手机叫车, 但不会操作,也没人教他们,所以只能“望”车兴叹。

年轻人人手一部手机各玩各的, 对于父母的关心有一搭没一搭, 这样的场景正在不同的家庭上演。

当我们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带上我们的老父母,他们是最需要也是最值得 我们付出时间去陪伴的人。正如张明所说:“父母教我们吃饭穿衣走路,从没嫌麻烦过,长大了我们 花点时间教父母用微信,有什么麻烦的?” 夕阳无限好,尽孝要趁早。子女和父母间的数字鸿沟,并非不可填平。多一点陪父母唠嗑的耐心 孝心,少一些自顾自的“埋头苦干”;多一点不厌其烦的交流教授,少一些“好话不说第三遍”的敷 衍了事,才有可能纾缓父母心中的“落伍”焦虑,帮助他们踏上子女的交流节奏。这是为人子女应该 努力去做的。

晒“权力家底”,释改革红利(人民时评) 每一个审批项目,都对应着一项具体权力。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可称“正面清单”,是对公权 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要求 公布审批部门、解释设定依据、明确审批对象??近日,国务院决定向社会公开其各部门行政审 批事项清单,释放进一步规范“印把子”的强烈信号,划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清晰路径,更让人看 到约束权力、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便作出承诺,至少要取消、下放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的 1/3。“言必信,行必 果”,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分五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下放任务已完成 1/2。“自我革 命”“壮士断腕”,政府用实际行动履行诺言,收获了市场和社会的一致点赞。有企业主感叹,坚持 这样做下去,就不用再为一个公章操碎心、跑断腿了。

诚如专家所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回顾 2013 年总理记者会、新一届 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和今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简政放权始终都是“当头炮”。此次公开国务 25 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更是政府晒自己的权力家底。锁定“底数”、接受监督、听取意见,这 一举措抓住了牛鼻子,能起到一石三鸟之效。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还常有“边减边增、明减暗增”的数字游戏,也常有“有利不放、无利 推让”的隐性规则。的确,每一个审批项目都对应着一项具体权力,调整之难可想而知。要改到实处、 取得长效,需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此次公开的目的,就在于 促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同时进一步摸清家底,便于精确锁定改革目标。此外,开门搞改革、广泛 听取意见的方式,有利于凝聚众人拾柴的心劲儿,集萃群智,不断为后续改革出新招、谋实效。

行政审批制度的大动作,与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相契合,彰显了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廓清了政 府运行的权力边界。下发通知中,“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迈进”的表述也颇耐人寻味。如果说对 市场主体日渐明晰的“负面清单” , 意味着 “法无禁止即自由”,那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可称“正 面清单”,是对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按照公开目录履行审批职能,清单 之外事项皆由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决定,一正一负,必将激发巨大的发展正能量。

公开不是目的,更不是为了固化现状,而仅仅是改革的开端。下一步,需要的是让公开真正发挥 效用。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该留的留、该放的放、该规范的规范。一方面,确保审批事项目录公开 在动态中保持含金量,不走形式;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清除变相审批的土壤和空间。

在此基础上,创新机制、畅通渠道,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不落空。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公开权力清单,同样是行 政审批改革的关节;而行政审批改革,又可谓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的肯綮。从削减数量到公开目录, 表明这一重要改革已不再只是盯紧数量,而是在向深水区挺进,这正体现了“积小胜为大胜”的改革 策略、“蹄疾而步稳”的改革节奏。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也都需摒弃急功近利的改革观,真正从 大局着眼、从长远出发,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开拓出一种新境界。

地方“军令状”折射发展之变(人民时评) 治理大气污染,化解过剩产能??盘点今年的地方两会,此起彼伏的“军令状”现象令人印象深 刻。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决心,也解读出发展的变化。

如果把视线拉长,就会发现,近年来地方两会上的“军令状”正在经历一场“主题变奏”。国际 金融危机黑云压城之时,我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地方政府纷纷立下“保八”军令状。而随着房价不 断上涨,“居者有其屋”的呼声愈渐强烈,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又成了“硬杠杠”。在今年地方两会 上,超九成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内容,至少 15 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的“军令状”。从 经济到社会再到生态,地方两会的“军令状”,呈现了改革发展的问题图谱。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军令状”折射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经济发展 一直处于国家发展较优先的位置。然而经济指数上去以后,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年,普 通百姓面对高房价“望洋兴叹”,一些地方频现“十面霾伏”,“约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不时 出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治理挑战的变化。而挑战的变化,带来的是发展观念的变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比 较经验证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近些年,我国发展过程中的 社会政策、生态政策倾向愈加明显,党和政府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生态保护。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 一次重大升级。

这种理念之变,体现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就是重新定义发展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在已公布的 28 个省份的今年 GDP 目标增速中,21 个省份调低。这与前两年多数省份调高或维持不变的状况,形成 鲜明对比。不简单以 GDP 论英雄,更体现在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各地开始用经济转型、保障民生、保 护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及安全生产等来考核官员。如北京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陕西进一步 完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湖北和安徽则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

这正说明,完成军令状,关键靠深化改革。啃下产能过剩和环境治理等硬骨头,往往牵一发而动 全身,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也需要重塑政府权力,还涉及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没有统筹谋划的智 26 慧,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没有周密可行的方案,就容易议而不决、决而难行,只听喊嗓子,不见甩 膀子。

责任重于泰山。军令状一签,就是一份政治承诺,一种政治担当。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这对 政府是压力,也是动力。“再难也得干,越拖越被动”,能不能完成军令状,不仅事关政府形象和公 信力,更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在解决一些旧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 新问题。越是这个时候,改革越要把握节奏、分类推进、务求实效,再也不能以改革之名、转型之托, 制造新的数字泡沫和政绩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 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创、进、实、绿、转??日前,九位地方“一把手”的“新年汉字”令人眼前一亮。微言大义, 这些汉字背后的内涵,与地方两会凸显的发展之变,形成了同频共振。我们期待着,“军令状”能化 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行动,在马年绘就革故鼎新、奔腾向前的动人画卷。

县级驻京办如何说“再见”(人民时评) 比驻京办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驻京办需求”。需求不变,即便撤了也是“名亡实存”。在这 个意义上,让县级驻京办真正成为历史,就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思维定势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期通报,各驻京办事处接待数量同比平均降幅达 70%。但记者调查发现, 尽管国家严令撤销,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在私下运行。

这则新闻,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早在 2010 年国务院发出撤销令时,就有媒体预测, 有的县级驻京办会改头换面、借壳重生。如今,或穿上迷彩服,或“大隐隐于市”,一些县级驻京办 成了请不走的菩萨,其背后的隐情,值得深思。

电影《神鞭》有一句台词,“辫子没了,神还在”。如果驻京办撤了,但“人还是那些人,事还 是那些事”,那么驻京办注定难以说再见。因此,比驻京办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驻京办需求”。

需求不变,即便撤了也是“名亡实存”。在这个意义上,让县级驻京办真正成为历史,就要走出“头 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思维定势。

平心而论,驻京办并非一无是处。在方便中央地方交流、提高进京办事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只是,后来的驻京办越设越多,其职能不断被扩大异化,成为接待和应酬的场所,甚至演变为 滋生腐败的机构。正因如此,改革驻京办就要区分:哪些职能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一级是 必需的,哪一级是不必要的? 县级驻京办撤销、 市级驻京办报批、 省级驻京办保留, 当初国务院文件体现的就是这一务实思路。

同样,沿着这一思路,舆论盯着县级驻京办,并不意味着省市驻京办就高枕无忧了。县级驻京办背后 的“另类需求”,省市一级驻京办有没有?而造成这种需求的,除了省市县自身,还有没有其他的原 因? 比如,“跑部钱进”问题。有论者指出,只要跑项目、要资金需求不止,驻京办就会找到存在的 理由,以各种方式延续其“跑部经济学”。去年以来,国务院已经取消、下放了数百项审批权。釜底 抽薪解决驻京办的“跑部钱进”问题,就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速度,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从根 本上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是衡量简政放权的一把尺子。

比如,上访维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

缓解驻京办在这方面的压力,就要切实按照法律要求,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 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同时要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既不 能搞粗暴执法、“委托暴力”那一套,又要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严肃依法处理,走出“小闹小 解决、大闹大解决”的误区,并由此捍卫法律尊严、稳定人们预期。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是衡量依 法行政的一面镜子。

再比如,接待应酬问题。除了承担公务,一些驻京办还成了领导的“生活秘书”,要为领导及其 家人来京就医、子女就学等提供“一条龙”服务。驻京办成为继豪华酒店、神秘会所之后的又一值得 27 关注的公款消费场所。反“四风”没有自留地,八项规定更不会设保护区。在这个意义上,驻京办也 是反“四风”的一块试金石。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如何抓住驻京办这个“末梢神经”,见微知著查 摆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这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力度的考验,也是对改进作风成效的检验。

以务实行动坚定“环保信心” 把掷地有声的环保决心转化为科学有效的环保行动,这是实现生态环境好转、提升环保信心的关 键。

“治理空气污染就得有一股狠劲。

” 近日在北京市人代会分组审议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 案)》时,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去年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了壮士断腕的决 心,如果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到 2017 年实现不了,领导说了既是句玩笑话,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话, ‘提头来见’。”旗帜鲜明的话语,让人们看到北京市的环保决心。

近年来,从松花江污染到紫金矿业溃坝、从血铅中毒到海洋溢油、从饮用水安全到农产品安全、 从环境监测信息造假到环评报告造假, 一系列环境事件的出现,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环保信心。

而过去一年来全国范围的严重空气污染, 更是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命题:

政府需要以何种担当和勇气, 用多大的环保决心赢得人们的环保信心? 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有很多,GDP 至上的发展观、偏重经济指标的政绩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 式等都是重要原因。回顾过去 30 多年的环保历程,不能说我们没有努力过,各种雄心勃勃的立法、 规划、专项行动也不少。然而,环保许多时候陷入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窘境。这背后,既有发展 阶段、发展水平的原因,也与一些地方的环保“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密切相关。

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务实有效的行动。英国伦敦曾以 雾都闻名世界,在“伦敦烟雾事件”之后痛定思痛,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在科学研 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历时近半个世纪,完成了从浓雾弥漫到蓝天白云的巨变。

上世纪 40 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而为了治理污染,历经燃油控制、 新能源替代、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坚定行动,洛杉矶打赢环境保卫战用了 50 年。

对今天的中国环保而言,这些历史经验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方面,我们既然用几十年走完了西 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就要有信心和决心,用更短的时间解决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从这个 角度,“环保决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环境污染非一朝一夕形成,治理也不 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求真务实的环保规划,并以钉钉子的精神持 之以恒地落实, 才能扎实地推动生态环境一步步好转, 从而让人民群众看到治理成效、 坚定环保信心。

就此而言,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到《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所强调的政府责任、 共同防治和法律责任,再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 决策, 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了用严密的环保法治规范环保行动重铸环保信心的路线图,也再次明确这样 的理念:把掷地有声的环保决心转化为科学有效的环保行动,这是实现生态环境好转、提升环保信心 的关键。

正视改革路上的“12306 现象”(人民时评) 公众多一些“过程意识”,公共资源提供者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双方形成更默契的互动配合, 改革发展才能更加接近人民期待,让更多人早日拿到通往梦想的“车票” 每年春运,“购票难”都会遭遇各种吐槽,铁路购票网站 12306 是大家最现成的“靶子”。继高 峰时段瘫痪、验证码复杂难以登陆、串号等诸多问题后,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网友用日本动漫人物名 字购买动车票,照样通行无阻。这成为 12306“无能”的最新证明。

铁路方面表示,只要乘客身份证号码正确,不是恶意用化名,一般都会让他们取票上车,这是出 于人性化考虑。但显然,许多人对这一解释并不满意,对这种人性化也并不领情。在他们看来,12306 网站的防御系统一直状况不断,技术升级总是赶不上“网络黄牛”的破解速度,正是监管的粗疏,让 实名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28 如此这般的批评、解释,解释、批评,循环往复,让 12306 网站满心委屈。

“你只看到我的差距, 没看到我的努力”——据报道,春运高峰到来之际,12306 客服中心里专门布置起“发泄墙”,供“压 力山大”的接线员们心理减压。

平心而论,差距客观存在,努力也不是虚言。从技术上看,改进 12306 网站这种大规模实时交易 系统,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最近,网上就有几名“技术控”出来扫盲,称众望所归的“救星”马云 也帮不了 12306,因为它面临的技术难度远超过淘宝。最关键的是数据关联度高,网站每卖一张票, 就要刷新整个线路的余票信息,其间的复杂计算,堪称“比海量还要海量”。正因如此,许多类似的 大型电子售票系统时常捉襟见肘、窘态百出。去年国际足联预售 2014 年巴西世界杯门票,购买者仅 到达购票页面就平均需要 45 分钟。(公务员考试资料网 ) 再复杂的技术障碍,终归可以解释清楚,问题是,很多人懒得去了解这些技术细节,他们真正想 问的仅仅是:

为什么票一上来就被抢光?为什么有人买到票我却买不到?这恐怕才是 12306 网站遭遇口 水的根本原因。

从本质上讲,12306 的困境,不完全是它自己的困境。无论售票环节如何改进,春运期间铁路系 统运力不足的现实都难以改变。纵使 12306 做到永不崩溃,用户买到票的概率恐怕也不会提升。某种 程度上,它所充当的,只是那些被“买票难”逼急了的乘客们宣泄怒火的“发泄墙”而已。

努力不曾停止,差距一时难消,骂声滔滔不绝,“12306 现象”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 并不鲜见。无论是看病难、就学难,还是空气差、社保低,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短时间内立竿见影的解 决方案。如果骂就可以解决问题,相信会有人不惜甘当“骂柄”,加班加点坐在窗口供大家过瘾。可 惜骂过之后,饭仍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仍要一步一步地走,倒不如静下心来想想缘由,涵养几分“过 程意识”,然后大家一起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之道。

当然,号召大家有“过程意识”,是为了给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绝非宽容改革惰性,更不 是替不作为辩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许多 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越是如此,越要有“问题意识”,从能做的做起,从能改的改起, 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拿 12306 网站来说,自 办运行不畅,可不可以试试外包?一家独大不行,能不能引进合作伙伴?暂时不能全部满足所有需求, 让公众清楚票都去哪儿了行不行呢?无论答案如何,这种努力都将是一个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的过程。

假如“理解”了就“万岁”,重新回到不急不慢自行其是的老路上去,自然谁也不可能给你多少“理 解”。

2014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 任务多担子重, 迈好第一步很关键。

公众多一些 “过程意识” , 公共资源提供者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双方形成更默契的互动配合,改革发展才能更加接近人民期 待,让更多人早日拿到通往梦想的“车票”。

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人民时评) 一时的注意力不如恒久的信任度,用心于正,媒体才能不负手中的话语权 媒体本应抓新闻,却让自己成了新闻。

近日,两家地方卫视因商业广告播出超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给予停播商业广告 7 天和 15 天的处罚。之前,几家报刊也因虚假低俗内容而被处理,其中就包括两家报纸在报道李某某事件 时使用的标题。这两起重拳处罚体现导向,也让媒体伦理问题再次引发讨论。

在市场化、商业化的时代,媒体需要赚取利润,这点无可厚非。不管是把报道标题做得更抓人, 还是让商业广告卖个好价钱,都是正常的方式。不过,这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味赚眼球、只顾向 钱看,打擦边球用脏字儿、一个广告半小时,就有违相关规定、有悖职业道德,踩了线被处罚是理所 应当。

传播学有句名言:“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惟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可见媒体在提供 信息、娱乐等服务之外,更有着重要的伦理功能:传递道德信息、进行价值教育、营造良好风尚。有 人说,人类文明也是一种媒体文明,因为所有的思想观念文化,莫不需要通过媒体被塑造、被表现。

媒体如若失守,社会的文明也必然会遭遇破坏。 29 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属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 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官刺激,这 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报 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凡此种种,短期或许能得点好处,但长期来看,不仅会对社会文化 产生负影响,更会因没有品质、苍白无聊而被市场抛弃。试想,谁会看只有广告的频道,谁又会买污 言秽语的报纸?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拥有巨大的从业人群,媒体业的伦理失范,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网 络媒体生死往往由点击决定,传统媒体又备受挤压,都可谓“压力山大”,从采编到经营都考虑经济 效益重于社会效益,导致伦理责任被放在一边。从内部看,新闻从业者大量增加,少数人急功近利, 累石成峰的劲头松了,搞轰动性报道一夜成名的想法多了,理念的偏差导致道德的失守。

纠正伦理失范,修复媒体文明,正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行政规章的严格执行等,从外部来加以约束,增强他律。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倡导正确的伦理文化, 切实提高从业者素养。而作为管理部门,除了重拳打击之外,也应思考:如何为改善媒体生存环境尽 一份力?促进媒体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树立善待善用善管的理念,都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媒体管理工 作的必然要求。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一时的注意力不如恒久的信任度,媒 体用心于正,以真实信息、负责言论,取信于受众、取信于社会,才不负“社会良心”的称誉。 30

2014人民时评整理版 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 点击此处 进行反馈. 2014人民时评整理版 暂无评价 | 0人阅读 | 0次下载 | 举报文档 你可能喜欢 今日推荐 78份文档 您的评论 ...

摘要:2014人民网时评随后将灵石收好,药材和宝物各自整理一下,收拾好一切,就开始祭炼黑龙盾,本来在他认为,自己不需要用防御,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但是考虑遇到强大...

2014年5月29日... 更何况,人的精力有限,心思用在本职之外,又怎么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领导干部兼职问题,制度的闸门一刻也不能松. 全面深化改革...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