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一位老党员的朴实情怀 >> 一位老党员的好人好事,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一位老党员的好人好事,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时间:2014-01-06 来源: 泥巴往事网

2014年12月30日 - 追忆师自明: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组图),共产党员 追忆 师自明,社会万象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 燕赵都市报记者 赵书华/文 史晟全/图 邢台市新华南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南 50 米,一条窄窄的不起 眼的胡同,灰暗的水泥砖墙房屋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显 得逼仄而陈旧。红砖相隔的平房小院,庭院里的树木、盆栽,喧 染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里曾是市委家属院。

胡同最深处的一家,有些熏黑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张黑白 照片。左侧的一张,是 1966 年,时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师自明陪 同周恩来总理视察隆尧地震灾区时的情景;与之并排的另一张, 是 1960 年,时任邯郸地区妇联某工作部长的刘桂平受邓颖超接 见的照片。照片里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照片里的人物却正向我们 走来…… 2014 年 9 月 9 日,是师自明 100 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 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去世整整 30 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常 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年初,他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从 3 月起,他们循着父亲工作的足迹,走访父亲那些曾经的同事与 部下,缅怀父亲创业艰难,朴素廉洁。

35 岁的涉县县委书记 父亲师自明,1914 年出生在涉县新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奶奶在他不到 3 岁时因病离世, 爷爷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 把他拉扯大。他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 1937 年,八路军 129 师进入晋东南。父亲师自明于 1938 年 1 月 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

1937 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 抢掠,无恶不作。有一次,父亲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 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就用刺刀刺死了他们,还放火烧了村中 许多房屋。父亲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自造地雷,埋在鬼子 经过的路上。

第三天傍晚时分, 一支百余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 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

父亲进步很快,不久即担任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 参议会的参议长。1939 年,他任涉县农会主席。1947 年 11 月, 父亲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 年 6 月,任涉县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 涉县当地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青年参军 参战,支援刘邓大军。中共涉县党史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涉县 参战民兵达 76232 人,提供担架 11579 副,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 重要贡献。

现年 82 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清晰地记着涉 县当年国庆庆典的盛况,1949 年 10 月 2 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 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 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 35 岁的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 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

平凡得和老百姓一样 1952 年,父亲师自明离开涉县到邯郸地委工作,任组织部 长。

1953 年,父亲任邯郸地委副书记。

1955 年,父亲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战 线的工作。

1961 年 4 月,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 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父亲离开邯郸到邢台地委任第二书记。

1965 年 11 月,经省委批准,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 团政委,期间,由父亲代理地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主 要工作是恢复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

父亲是农民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就率领八路 军 129 师在涉县修筑漳南大渠, 将漳河水引到了赤岸村等多个村 庄,父亲当时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1958 年 8 月,在父亲 的申请下,因故停修的岳城水库开始复工建设。与此同时,另一 项大型水利工程东风渠也于 1959 年 10 月如期开工。

受命担任总 指挥的父亲师自明住进了设在曲周农村的指挥部。

当时在地区妇联工作、如今已年届 80 岁的侯书格回忆道, 说是指挥部,其实就在农民家,师书记和大家一样,成天吃小米 干饭,也没啥菜。“曲周当地有种特产杂面,一次县里干部说让 我们品尝杂面,我们天天盼,等着吃杂面,师书记说不能去吃, 吃了就是违反纪律,就是脱离群众,几十万挖渠民工要都能吃上 杂面,咱就去吃。最后也没吃成。” 1971 年 2 月,邢台朱庄水库开始兴建,师自明任水库指挥 部政委。

师自明的二儿子师中华记得,父亲蓝布裤褂,黑色布鞋,风 吹日晒落就的黝黑脸庞,混在人群中,平凡得和普通民众一样看 不出区别。有一次他到水库工地看父亲,放眼望去,工地上人山 人海,都在挥锨劳动抬筐运土,分不清干部与群众。办公室值班 的同志看到他,说:“你等一会儿吧,找谁也不太好找。”直到 吃饭的时候,他才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指挥部来,父亲给了 他一个大海碗,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买了一碗菜汤,两人买了 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又简单地问了几句家里的事,就又与其他同 志说起工地上的工作了。

四儿子师中海回忆说,印象里,父亲的眼镜盒里时常带着针 线,衣服破了,就自己缝缝补补。

现年 72 岁,曾是师自明通讯员的姚春发每次谈起老书记, 都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师书记,那个人严格得很哪!不 管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对家庭。举例说吧,三年困难时期, 尽管粮食紧张,只要师书记说句话,我从粮油公司什么都能要得 出来,但书记从来没说过,自己吃的就是那一点指标。” 他既慈爱宽厚,又严肃严格 这是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在这张拍摄于 1962 年的全家福中, 站在子女们身后的师自明, 轮廊方正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开朗 笑容。“大概 5 岁的时候,父亲回涉县,把我从寄养的奶娘家叫 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挂着两边 有兜儿的大袋子里。那个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在二儿子师 中华的记忆里,由于子女多和家庭困难,他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 奶娘家里,之后,他们分别上学、当兵,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少而 又少,但每逢八月十五,父亲把切成小块的月饼一一分发到他们 手里时,他们感受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

三儿子师中和说,父亲刚到邢台地委工作时,他们也才十八 九岁,虽然父亲很少花钱给他们买吃的,但他们可以到父亲的办 公室看书看报。偶尔靠在父亲怀里撒个娇,父亲也不会拒绝。但 只有人来谈工作,他们会被立刻领到一边去。

由于分管人事和全面工作,到家里来找书记谈事的人很多。

无论是二儿子师中华,三儿子师中和,还是小儿子师中保,对于 前来找父亲的人,他们共同的印象是,一般来了人,他们也就是 开开门,领到屋里,顶多倒杯水,然后就很快地躲到一边去了。

在子女们的心目中,父亲从没利用职位替他们谋过好处。父 亲活着时和去世后, 他们也从没利用父亲影响去谋过私利或讨个 一官半职。他们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生活着,老二师中华多年 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三儿子师中和的工作单位是运输公司,四儿 子师中海 1972 年参加工作,在邢台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小儿子 师中保曾在磁山铁路段上工作 12 年,直到父亲离世后许久才从 邯郸调回邢台。

四儿子师中海说,1980 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的邢崇智到 邢台家中看望父亲,曾提出可以让个子女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 职务。师自明说,让他们自己努力吧,不能靠关系找工作。

二儿子师中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1985 年,他从原来 的织袜厂调到了针织厂。原先,他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 要他把织袜厂的房子退掉,说不在那个单位了,就不能住人家的 房子。可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那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

严正家风已扎根子女心中 1984 年,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因突发中风离世。

同样出身涉县山区,与其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年 自然灾害的母亲刘桂平痛失爱侣。如今,尽管已经是 88 岁高龄, 但母亲刘桂平依旧拒绝保姆,坚持自己照料饮食起居。2008 年,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经历过邢台地震的她,从工资中拿出 2000 元作为特殊党费,毫不迟疑地捐给了地震灾区。

由于严格的家教,我们这个如今 30 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 和睦,妯娌相亲,晚辈勤奋上进。

转眼间,父亲师自明去世已经 30 年了,30 年里,他们常常 沉浸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痛和遗憾中,但每当想到,作为 师自明的子女,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勤勤恳恳,父 亲若是上天有知,也一定是十分高兴的吧。

(本文中引用史料均参考孙创宇《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 100 周年》)

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

2014年12月30日 - 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 日本 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特殊“遗产” 【摘要】: 正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共产党员,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将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近、现代史的心得体会...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