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历代战争史 >> 中国历代战争史 pdf,中国历代战争史 下载,中国历代战争史txt,历代迁都史专题

中国历代战争史 pdf,中国历代战争史 下载,中国历代战争史txt,历代迁都史专题

时间:2012-08-18 来源: 泥巴往事网

这个关于迁都的专题,成稿已经差不多一年时间。东方早报记者陈良飞为我们梳理了古代... 它需要被严肃对待和详细论证,更需要谨慎决策。陈良飞 自夏朝始,中国历代统治者正式...

理论·政策·产业 挖掘万华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系列讲座之六:历代迁都史专题讲座心得 体会 陕西日报 编者按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华 夏版图辽阔,纵横上万里就广义的古都来 说,自三代以下,我国共有古都 217 处, 涉及的王朝或政权 277 个西安是中国第一 大古都,建都时间最长 (1066 年 ),朝代最 多而且是中国历史前半期放繁荣昌盛王朝 西周、秦、西汉与隋唐的都城,历史影响 巨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给我们留下 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中国古 代都城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原因与影 响,总结出基本规律,对我国现代的首都 建设以及开发利用陕西省古都文化资说颇 有启示。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陕西师范大 学西北研究院李令福研究员,为我们讲解 都城变迁史,本报特撷取精华加以摘编, 以飨读者。

专家讲义摘编 1 作为一个王朝或国家的都城一般都是 其统治范围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有时候 可以与其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分两开来, 但一定是其经济管理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

都城集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军 事指挥于一体,决定一个囯家的兴衰成败, 地位极其重要。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华夏版图 辽阔,纵横上万里。从古至今各王朝或改权 都城的选址变迁复杂而又频繁。据史念海先 生《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 年 版,页 178)研究, “就广义的古部来说,自 三代以下,我国共有古都 217 处。深入研究 中国都城变迁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原因与影 响,总结出基本规律,对我们陕西省的文化 现代建设还是颇有有启示的。

一、 “五大古都”最具全国政治中心的 意义 在中国的 217 座都城里,根据建都时间 长短及其在全国的影响力, 20 世纪初有学者 提出了“五大古都”的概念,就是西安、北 京、洛阳、南京和开封。传统的“五大古都” 2 流传较广,学术影响也大。有资格成为中国 “大古都”的城市必须是我国历史上正统 或主流王朝或政权的都城,而且建都时间不 能太短,即在一段时间内作过全中国的政治 与文化中心,在中国的历史上起过很特殊的 作用,相对而言,西安、北京、洛阳、南京 和开封这“五大古都”的选址与建设更具有 现代意义,他们是中过多民族统一王朝 —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 囯的首都。

二、 “五大古都”变迁的规律、原因与 影响 1、 “五大古部”变迁的规律 周秦汉隋唐时代,以洛阳与长安的东西 二京制为主,沿黄渭河的东西向线为中华政 治主轴,长安为都时代国家相对更加强盛; 元明清民国至今,以南京与北京的南北 二京制为主,沿大运河的南北向线为中华政 治主轴,北京为都时代国家相对更加强盛; 宋代开封为都是东西两京时代的转折 期,有学者甚至认为:

“北宋的开封时代, 可视为西安时代到北平时代间” 。 3 2、 “五大古都”变迁的原因 主要是中国特殊地理坏境决定下的地 缘政治,包括民族布局、经济形态,军事对 立,以及经济与军事中心的转移。

中国早期文明从黄河流域率先发达起 来,形成了以函谷关为界的关东与关西的区 域差异, “关东出相, 关西出将” ; 唐宋时代, 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是决定 中囯改治轴线由东西变为南北的经济甚础。

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西北边疆骑马民 族游牧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中华内部并立互 补的主旋律,而其统一与对立的焦点地区 在历史上也有变化,早期秦汉隋唐时代的主 角主要是匈奴与突厥,交流的主要区域在西 北;宋元明清变成了蒙古、契丹与女真,交 流者的主要地区在北方与白山黑水的东北, 向东方有一定的转移。

这是决定中国政治轴 线由东西变为南北的军事原因。

从“内制外拓”两方面来看,长安与北 京因为面对着中国历史前半期与后半期军 事斗争的焦点与重点区域,又便于控制中 原,从而成为各自时期首都的相对优势选 4 择。中国的历史有学者称为长安时代与北京 时代,是有道理的。沙学浚《建都论战之批 判》认为,国都为一国盛衰安危所系,大抵 由北治南者强, 由南治北者弱, 而国亡随之。

所以世界强国的首都,除了岛国及海军国 外,咸偏北方。

在中国地图上,一看长安(西安)的位 置特征,便会发觉它不是中国内地的中心, 它偏于中国的西北部,位于中国内地和中国 西北边疆交界的地域。这一点,和北京基本 一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西安和北京, 是地位最重要历史最长的国都,其能持续下 去的根本理由,就是因为这两个都城均是位 于中国内地和中国边疆的交界地域的。

作为国都的技能,维护国内统治和通融 对外关系,是必须同时具有的不同欠缺的两 个条件。由于来自中国西北边疆的压力,作 为中国边疆和中国内地结合部的都城,中国 史前半期的西安是最合适的,后半期北京则 是最合适的。在中国的蒙古和东北地区,强 有力的游牧、狩猎民族的出现,同时中国的 长江下游流域成为主要经济区,作为其时首 5 都的北京登场以前,西安长时期是中国最重 要的政治中心。

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中国历 史由盛转衰的节点, 而且还是中国地缘 转向北方的契机。唐代后期的藩镇 割据到北宋幽云十六州的不能军事 统一,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军事 大势影响深远。

3、“五大古都”变迁的影响 以中原地区衡量,长安偏西,故现在叫 西安;北京偏北,顾名思义。因为位置关系, 它们都远离当时的经济中心。但是通过修建 通向经济繁华区的运河,实现了政治与经济 中心的紧密连接。实现了中国内部的统一与 繁荣。

长安时代西安西北内陆发展,开辟了陆 上丝绸之路;北京为都的元明清时代,海上 丝绸之路取得较大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的 外向扩展与影响力。

三、中国古都变迁对陕西省文化建设的 启示 1、陕西省是古都文化资源特别丰厚的 6 地区 从古都学角度来看,陕西省的文化资源 得天独厚。首先,古都西安是中国第一等大 古都, 为华夏文明之根。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建都时间超过了千年。西安的建都史不仅朝 代多时代长,而且是中国传统时代最繁荣昌 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首都,国内外影响力无与 伦比。唐长安城之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在中国 历史上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到今天仍然没 有城市可以达到其当年的水准。

长安文化影响力的圈层效应:一是中华 汉族文化圈的西部地方,二是大中国的区域 中心,即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 三是东亚文化圈的政治影响力,四是印度、 中亚、西亚的直接交往,五是与欧洲及非洲 的间接交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一是 路上丝绸之路,二是海上丝绸之路。长安主 要是西北陆上的绿洲与草原丝路。我给西安 的定位:西周秦汉之长安:华夏文化形成与 发展的原点;隋唐文化:中华文明辉煌与东 亚文化圈的制高点;汉唐文明的交汇点;古 都西安:现代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起点。 7 其次,位于陕北沙漠之中的匈奴古都统 万城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其价值有 四,一是她为 1600 年前匈奴族大夏政权建 立的首都,这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其二, 其遗址保存状况良好,建筑形制独特,具有 视觉震撼力;第三,统万城现在处于沙漠之 中,而初建时这里却是“水草丰美” ,因而 具有环境变迁研究的指示意义;其四,从统 万城的地位来看,榆林市声陕蒙晋宁甘五省 区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

第三, 陕西省古都分布广泛, 遍及关中、 陕北与陕南。上举关中的古都西安与陕北的 统万城以外,关中西府还有西周圣都岐周与 秦都雍城,关中中部有古都栎阳,均为国家 重要的大遗址。陕南的略阳也有十六国时代 的氐王杨文弘之都,值得我们去开展深入的 研究。

2、对陕西省古都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陕西省是古都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在古都 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以 古都西安周边为例,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得到 了基本保护,其中的唐大明宫与汉长安城均 8 已建成了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 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阳陵与秦咸阳城也 已建成或将要建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陕 西历史博物馆的建设;西安城墙经过保护与 修复,被打造成“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的 “环城文化公园” ,实现了架陈方案;曲江 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在全国也算走 出了独特的道路;张锦秋大师对西安古城风 貌的新唐风打造,使古都西安城市建设基 本保持了统一。

也应该看到,与陕西古都的崇高地位相 比,跟其他省市某些先进的理念与做法相 比,我们省古都文化的科学研究与现代开 发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陕西省要把古 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这不仅是一项文化事业,需要政 府大力投入资金与人才,而且还是一项文化 产业,要创造条件科学开发,打造精品,创 新名牌,实现建设陕西文化大省以致文化强 省的目标,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 现中华文明全面复兴的中国梦多做贡献。

A. 把陕西省会西安市建设成中国 9 的文化中心都市, 建立中国古都博物 馆 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的, “城市即文化是现代学者新的理念。文 化才是城市的灵魂,突出西安文化上,才能 树立西安的崭新形象。

新世纪初期的西安人提出了“中国西 安,西部最佳”的口号。2002—2003 年,我 在帮助曲江文化建设时提出:这只是从经济 上着眼,在西部称王,实际上还可以突出自 己的特点,才能再上一个档次。现在北京、 上海分别成为中国政治中心都市与经济中 心都市,在开发西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的新世纪,西安完全可以把自己 定位在中国的文化中心都市这个位置上。这 样,中国版土上三足鼎立的北京、上海、西 安三大城市则分别肩负起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都市的功能,奠定了中华文明全面 复兴的大格局。思想上的开放能够融汇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传统,创新的西安才能重振汉 唐雄风。国际上也有这方面成功的先例,比 如在日本,首都东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 10 心,而古城京都却建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 独半壁河山。

现在西安市继北京、上海以后成为国务 院批准的第三个规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 城市,而且我们的建设规划定位在具有历史 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就要求我们加 强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积极完成丝路申遗 工作,做好大遗址保护工程,推进西安文化 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具体建议就是推荐我校 肖爱玲博士后《关于在西安建设中国古都博 物馆的建议》 ,而且提议把博物馆建在隋唐 天坛的旁边。此处属于陕西师范大学与曲江 的交界处,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陕西师范 大学有成立了 30 周年的中国古都学会,还 有妇女博物馆、历史文物博物馆与书画博物 馆的基础: B.发挥城墙标志城区的功能,把古城区 打造成西安未来的文化核心区 20 世纪初开始,随着战争技术的进步, 古老的城墙逐渐丧失其防御功能,并阻碍了 城市的交通,于是各地纷纷拆墙筑路,而西 安的城墙却在武伯纶、习仲勋等专家领导的 11 坚持下幸免于难。

1961 年西安城墙入选国务 院正式批准的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护 单位,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古城墙建筑。城墙 性质的这一转变不仅为其得到完整的保护 找到了法律依据,而且为其后来文化功能的 转变奠定了基础。

1983 年西安市成立环城公 园设委员会,对西安城墙进行以建设环城公 园为中心的全面综合治理。经过几代人的 不懈努力,现在的西家城墙不仅得到 了完整的保护和修复,而且 被打造成 “墙、林、略、河、 巷” 五位结合立体式的“环城文 化公园” ,实现了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城 墙而设计的由“军事防御”功能向“文化公 园”的转型。

城墙在西安城市现代化未来的作用巨 大。

《说文》云:

“城,以盛民也。

”城墙不 仅是一个“军事防御”的环线,而且还是城 市区域的标志物。因此,我认为西安城墙还 有一个巨大的功能等待着去开发,就是说:

我们不能仅仅把城墙建成西安的金腰带或 者珍珠项链,还要把城墙围成的古城区—— 12 隋唐疆代的皇城与部分宫城作为一个整体 来建设,规划建成古城西安文化核心区,为 建设西安以历史文化为 特 色 的 国 际 化 大 都 市 , 为 中 华 文 明 的 复兴多做贡献。

C.借鉴秦汉历史经验,加强西咸新区规 划建设 西汉长安城就是以陵邑为卫星城形成 关中为三辅的首都圈。以都域为核心的城市 群布局名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可以称之为 为“古代的首都圈” 。西汉时期 7 座正式的 陵邕中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 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坐落渭河北岸的咸阳塬 上,史称“五陵” 。作为京畿特别行政对于京 师长安大都市功能的实现多有裨益,被认为 是都城长安的“卫星城” 。

《汉书·地理志》 载长安“户八万,口 二 十 四 万 六 千 二 百 ” 。陵邑人口与其相当甚至茂陵 与杜陵还超过了都城长安。

《汉书?地理志》 载茂陵邑: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十七万九 千四百六十九。

”长陵邑:“户五万五十七, 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 。据王云渠先生 估算,杜陵更在柱二陵之上,当为 30 万左 13 右。

謂北五陵卫星城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通渭两岸交通网络,尤其是复道、 阁道、甬道等特殊的踣形式与“西涫桥” 、 “中 渭桥”和“东渭桥”渭河三桥。

这一文化现象可以用来为实现西安—— 咸阳一体化郞西逢新建 设 做 出 文 化 创 新 的概念设计。

省委常委、常委副省长 江泽林 西都是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 的首都,是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 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 社会 , 都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仅其称 谓就达百余种之多。都城是历史发展的地 理枢纽,汇集着各种历史线头,存储有古 代历史、文化、建筑等多种信息展示了中 华文化的神韵和魅力。陕西古都文化资源 丰富,充分发掘都城的历史价值,对我省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好 古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都城的形成和都城变迁的基 本规律 14 (一)学术界对我国历史古都的基本认 定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 , 我国共有古都 217 处,涉及的王朝或政权达 277 个。传统史学 将西安、 洛阳、 南京、 北京合称为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国历代古都并称的说 法, 也是公众认知最高、 最深入人心的说法。

20 世纪初学者提出了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 形成了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五 大古都” 的概念, 流传较广, 学术影响也大。

后来有学者把“杭州”加上就有了“六大古 都”之说,之后又有学者加上“安阳” 。2004 年 11 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古都, 因此有了“中国八大古都”之说,即西安、 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 州。但相对而言,西安、北京、洛阳、南京 和开封这“五大古都”的选址和建设更有现 代意义,影响更为深远,他们是我国多民族 统一王朝一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至中华民 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二)我国都城的积年历史 从建都时间长短看,我国最长的三个古 15 都为西安、 北京、 洛阳, 建都史分别达到 1066 年、903 年和 885 年。从建都朝代的多少看, 最多的三个古都为西安、南京、洛阳,分别 为十三朝古都、十二朝古都和十朝古都。古 都北京、西安是多个统—的主干王朝的都 城,是我国古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 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为中国历史做出 过特殊贡献,是其他古都城市无法比肩的, 故有“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 京” 之说。

特别是西安, 作为中国古都之首,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 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世界上最早超过 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被誉为“中华第 一帝都”(咸阳) 。

(三)我国都城变迁的基本规律 我国古代都城总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 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 力逐渐衰弱,阿拉伯国家兴起、丝绸之路逐 渐衰弱、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京杭大运河的 修通,使得东部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地位逐渐 提高,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总的路线是 :陕 西西安一带 (西周、秦、西汉、隋、唐 )一 16 河南洛阳(东周、东汉,唐朝的大部分时期 是陪都)—河南开封(北宋)—北京(元明 清至今) 。虽然南京和杭州也多次作为都城, 但大部分很短暂或是只有江南半壁江山,也 就是中国处于分裂时期, 不是大一统的王朝。

周秦汉隋唐时代,以洛阳与长安的东西 二京制为主,沿黄渭河的东西向线为中华政 治主轴,长安为都时代国家相对更加强盛。

元明清民国至今,以南京与北京的南北二京 制为主,沿大运河的南北向轴线为中华政治 的主轴,北京为都时代不仅时间相对较长, 而且国家相对更加强盛。整体而言,中国传 统时代都城的最佳选择有两个,前半期是长 安,后半期为北京。这一趋势被认为是我国 古都发展的西安时代到北平(北京)时代。宋 代开封为都是东西两京时代向南北两京时 代的转折期,北宋的开封时代,可视为西安 时代到北平时代间的过渡时代。

(四)陕西古都文化资源分布情况 我省古都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古都西安 为中国第一大古都, 是华夏文明时重要源头 之一。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建都时间超过千 17 年,不仅朝代多、时间长,而且是我国历 史上最繁荣昌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首都, 是中 国古代大王朝文治武功的巅峰。

唐长安城之 国际化大都市, 地位在我国历史上独一无 二,国内外影响力无与伦比。

位于陕北沙漠 之中的匈奴古都统万城为 1600 年前匈奴族 大夏以政权建立的首都, 这在世界上具有唯 一性,且遗址保存状况良好 ,具有世界文化 遗产的潜质。关由西部西周圣都与奉都雍城 关中中部古都为国家重要的大遗址,略阳为 十六国时代的氐王杨文弘之都,均具有很强 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二、都城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 义 (一)都城文化是中华民族兴衰成败 的重大历史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 人民的精神家园。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缩影, 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一国精华之所聚, 象征着国家的面貌,寄托着民族的情感, 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都城之兴废,反映 着政权之更迭,文明之演进,民族之兴亡。

都城是国家民族的瑰宝,是时代风云际会 18 的产物,也是长期历史孕育的结果。一部 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 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窥视出中国历史无 数的隐秘,可以解读出中国文明长存的密 码。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都城是见证中华民 族伟大辉煌和苦难历程的重大历史标识, 东方文化的精华、中华文明的神韵在此得 到完美的体现,是凝聚中华儿女实现民族 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寄托。

(二)都城文化给中国铸造了千年不衰 的经济带。在历朝历代,都城一向是处于 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带,它的选址和布局都 有严格的要求,既要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然 条件和良好的经济条件, 还要具有十分重 要的区位优势。因而都城地区一般都具有 水源充足、经济繁荣、交通便利、商业集 中、便于贸易等特征,即使失去都城地位 后仍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发展,成为我 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北京 19 至今仍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都市,上海取代 南京的地位成为我国经济中心都市,西安 是丝調之路的起点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成为 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桥头堡 ( 三 ) 都城文化为大幵放提供了重要历 史借鉴。纵观长安古都,可谓是成于开放, 衰自保守。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丝绸 之路,促进了长安城的兴盛,使隋唐长安 成为当时无与伦比的国际化大都市,占据 着七至九世纪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也正是 由于“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经济中心 逐渐向东转移,才形成都由西向东的转移 趋势。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 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因 此,我们要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 推进改革开放,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 署,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 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 合,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打 造内陆型开放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 革促发展。

三、陕西要传承和弘扬好干年古都优越 20 传统文化 (一)强化对历史古都的保护与开发建 设。现代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城市文化的 竞争。千年古都的魅力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 特色来展现。要依托西安古都历史文化资 源,加快实施保护利用计划,加大对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把西安建设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人文之 都。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明宫国家考古 遗址公园为龙头, 做好汉长安城、 丰镐两京、 阿房宫、昆明池等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建 设中国遗产之城。

(二)加快打造世界古都文化的制高点。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突出文化 建设,凸显城市个性,深度挖掘都城文化遗 址,系统展现都城历史文化符号,加快打造 世界遗产之城、国际文化交流之城、华夏文 化源脉之城、中国博物馆之城,成为彰显和 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建成国际一流旅 游目的地。

(三)全力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加快国 家级西咸新区建设,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深 21 度和广度,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积极汲 取秦汉时期长安卫星城建设经验,激活历史 创新因子,充分利用古都资源,推动关中城 镇群合理布局,系统再现古都文化魅力,打 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 (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挥陕西既有优势,按 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 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 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推进 贸易、旅游一体化建设,把西安打造成为西 部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和世界一流旅游目 的地。加快释放科教资源的创新动力,下大 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建设新丝绸之路 经济带的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大 通道建设, 高起点谋划一批通达中亚、 西亚、 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丝绸之路大通 道建设成为世界新的“黄金走廊” 。加快外 向型产业体系建设,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 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跨国合作的优势特色产 业、企业和产品,促进优势产能转移和拉长 外向型痉济的短板,在开放中提升陕西的核 22 心竞争力。

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光进 国都为立国之根本。国都的选定事关国 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一般地,选定国 都要考虑四大因素, 即政治因素、 军事因素、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其中又以前者最为紧 要。

以西汉为例, 公元前 202 年 2 月甲午日, 刘邦在定陶登基做了皇帝,是为汉髙祖。当 时,人们认为定陶是大地的中央, 即 “地中” , 民殷物阜,交通便利,原有城防可用,但地 势低洼,无险可守,所以,三四月间即迁都 洛阳,5 月下达士兵各归原籍复原的诏令。6 月,齐人娄敬求见刘邦 ,力倡定都关中,得 到张良的支持,刘邦当天即起驾西行,定都 关中。娄敬主张定都关中,首先就是从政治 角度考虑的。洛阳虽为周朝旧都,建都洛阳 可以视为承周之正统,但周以德得天下,以 德治天下,君王有德则易治,无德则必失。

而汉朝以马上得天下,战争创伤未复,危机 四伏, 与周朝并无可比乏处。

在这种情况下, 将国都建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是防 23 止天下动荡的重要手段。第二,军事因素。

正是因为战后民心未稳,处于四战之地的洛 阳便不安全。

而关中被山带河, 四塞以为固。

其东有函谷关, 临晋关、 龙门关, 西有陇关, 南有大散关、武关及子午、褒斜等山略,北 有萧关、甘泉、谷口。一旦有紧急情况 ,可 以聚集起百万军队;不利则入守。假如山东 动乱,但秦朝原有版图还可以保全 ,可谓攻 守兼备。娄敬认为,跟人打架一样 ,不掐住 对方的咽喉,就不能完全取胜。定都关中, 就好比掐住了天下的咽喉。

第三, 经济因素。

娄敬力荐关中, “因秦之故,资膏腴之地, 此所谓天府也” 。当刘邦还在犹豫,关东之 臣都认为周王朝延续数百年,秦二世即亡, 不如都周洛阳时,张良挺身而出,说:

“关 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 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 东制诸侯。诸侯安定 ,河渭漕輓天下,西给 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 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坚定了刘邦 定都关中的信心。当然,除了上述三个因素 外,一个朝代定都何处是要综合考虑文化、 24 自然等许多因素的。

定都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上述为第一 步,即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选择最优区域。

第二步,是在既定区域精准定点。比如刘邦 第一步决定定都关中后,第二步并没有一下 子将都城地点定在当时的长安,而是先到了 渭北的栎阳,即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 一带,而后才跨过渭河到长安,在西距秦咸 阳城不远的龙首山之北驻足,经闻祖刘邦、 惠帝刘盈等数代经营,才形成汉长安帝都。

之后,隋唐因大的定都区域保持在关中未 动,所以只走了选都的第二步,如隋仍沿龙 首山,从龙首山之北迁到龙首山之南,唐依 隋大兴城,扩建而已。

都城对于所在区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是显而易见。如汉朝定都关中对于经济的刺 激如司马迁所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 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 六。

”朝廷官宦也多有关中之士,对政治的 影响也是巨大的。都城对关中的影响到唐时 发展到极致,一时形成万方来朝的局面。之 后,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再无大的 25 朝代在关中建都,其整体地位便一而再,再 而三的衰减了,只留下历史沉重的叹息。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方玮峰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军事中心,处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西安 是我国历史上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 的都城唐代之后,我国都城逐渐向东、向南 迁移。深入研究古代都城变迁规律,有利于 我们更好的开发利用古都文化资源,促进我 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建设最华丽、人 口最多的都城,但同时也是长安周边生态环 境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时期。唐代 统治者大肆营建宫殿,建筑用材选用精良, 大多选用择伐方式取得木材。木材的过量砍 伐,导致秦岭北麓森林及、植被遭到严重破 坏。唐中后期关中频发的旱灾、游灾以及渭 河漕运困难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外,长 安城中居民达到 100 多万,冬季取暖多用木 炭,对木材的砍伐同样严重,白居易《卖炭 26 彔》 “伐薪烧炭南山中”真实记录了这一历 史。随着林木的大量砍伐,长安城周边的自 然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 量也受到影响,隋唐皇帝就食洛阳即为明 证。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唐代忽视都城生 态保护导致严重后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教训。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 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 五位一体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当前,西安的交通拥 堵、 空气污染等 “城市病” 也一定程度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 展。

二、借鉴古都规划理念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 的杰作,规模宏大,布局谨严,功能合理, 建筑壮美,堪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里程 碑。长安城规划重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 化之间的关系,营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 27 界,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观念,是礼 制思想、易学思想、堪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 的集中反映。研究探讨隋唐长安城规划理念 对更好的保护隋唐长安城遗址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对西安的城市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 要坚持走中 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 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科学合理 的规划非常重要,要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 相结合,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精髓,突出因地 制宜,赋予新型城镇独特的内涵和面貌,避 免出现“千城一 面” 、千篇一律的局面。我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借鉴隋唐长安城规划 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创造更 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抓住丝路发展契机 习近平主席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 战略构想,为我省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提 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西安这座沉寂千年的古 都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西安及关中地区 28 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我省曾经铸就了古丝 绸之路的辉煌,当前同样具有区位、资源、 科教、文化、经济、旅游等优势,必将在“丝 绸之路经济带”中显现重要战略地位,在沿 “路”合作发展中发挥重大支撑引领作用。

我们要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 心,加强产业合作与商品贸易,加强能源和 金融领域合作,加强科教文化交流合作,加 强文化保护开发与旅游合作,努力把陕西打 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物流商贸枢 纽、文化科枚交流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区,把陕西建设成 为丝铜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

《管子·乘马篇》云: “凡立国都,非 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历史上著名 朝代都城的区位优势大多具有永久性。遥想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 “九天阆阖开言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脚下 的土地,历史的知重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传承悠久历史资源, 抢抓 “向西” 发展机遇, 努力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是 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29 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都城作为古代王朝执掌和行使最髙权 力的地方,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当时社会文 明成果的集中体现, 代表了中国古代各个时 期社会文明成果的最高成就和文化发展的 最高水平, 可以说,一部都城变迁史就逛一部 浓缩的中国古代发展史,标识着文明演进的 轨迹,见证着民族融合的过程。

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自夏商周以来, 我国共有古都 217 处, 涉及的王朝或政权达 277 个,主要经历了以殷墟为代表的三河时 期、以长安为代表的盆地时期和以北京为代 表的东移近海时期这三个时期,其中以西 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和郑州最为著名,并称为“八大古都” ,在 中国都城变迁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考 证“八大古都”的兴衰,可以看出其变迁与 区域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异同、传统文化背 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也与自然环境的长 期演化相关联,总体呈现出从西向东南迁移 30 又北移的发展趋势。

西安作为 5000 年文明的象征,以十三 朝古都的历史 , 成为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 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拥有 3100 多年的建 城史和 1100 多年建都史,长时期是中国最重 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周秦汉 唐的辉煌,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其历史内涵、 文物遗存、 文化影响举世公认, 在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中有着“东方磁极” 的重要作用,是世界著名人文古都之一 ,在 中国大古都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此, 研究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总结兴 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西安开展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打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 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加快文化强 省和“三个陕西”建设的重要举措。

启示一:西安所蕴含的世界性历史文化 资源,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最核心的优 势和竞争力。应立足打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 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定位,遵循以人为本、 承古开新的理念,把培育文化国际竞争力作 为头等大事,按照“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 31 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釆、人文资 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风格要求, 加强对周、秦、汉、唐大文化遗址的保护利 用和传承创新,完成城市大文化主题板块建 设,恢复古城肌理,全方位、多视角重现古 文化、建筑历史原貌的内涵,提升人文景观 体系,做强历史文化特色,使西安成为中华 盛世文化和正统文化的象征,成为全世界人 们向往的国际文化之都。

启示二: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 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打造历史文化精 品力作,充分兑现城市价值,贏得历史文化 创造的话语权;在做足文化旅游文章上下功 夫,强化整体开发、组团开发的理念,做好 总体规划,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打造吃、 住、行、游于一体的立体化无缝对接式服务 平台,提升旅游水平,努力将西安建成国际 一流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启示三:环境承载能力。盛唐以 后西安都城地位的逐渐衰落,固然有 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周边环境的破 坏、生态的恶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 32 系。当前,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理所当然应吸取这方面的教训,必须 下大力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 承 载 力 。特别要把生态环建设的重点放在 “净气、增绿、兴水”上,依托秦岭山脉构 建生态安全屏障,倾力打造西咸新区生态宜 居田园都市,大力实施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重 大工程和“引汉济渭” “八水润西安”等大 水利项目, 推推进以浐灞生态区和曲江 新区为重点的城市园林化建设进程, 推 动 西 安 乃 至 大 关中地区在空气质量、 水 环境、绿色生态体系、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 明显突破,使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为建 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基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长 蒋跃 中国古代都城的建立蕴含着政治、军 事、文化中心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其中 重要的基本因素。沿着历代都城变迁的轨迹 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古都兴衰 更替息息相关,古都长安变迁最具有代表 性。 33 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是历代古都持续的 基础, 是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 而用水足; 下毋近水, 而沟防省。

因天材, 就地利” 《管子· 乘马篇》 。

夏朝 400 多年,迁都 10 余次;商朝 600 多年,迁都 13 次;夏、商两代都城不断的迁徙,始终有 规律地分布于黄河冲积扇的三角区域内。西 周都城的迁徙路线自西向东,沿渭河而下, 直达黄河之滨的夏、商故地洛邑。战国时期 的关中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秦 汉唐都城继续沿黄河、渭河一线,以关中平 原的长安(咸阳)和伊洛平原的洛阳构成都 城发展轴心区和经济文化核心区发挥着领 导全国的枢纽作用。

历史上有 “八水绕长安” 的美誉,优越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条件,使 十三朝古都的长安作为都城前后长达 1077 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 古都。北宋以后,国都则在东部近海地区南 北迁移。特别是北京 ,地处华北平原、东北 平原和蒙古高原二大地区之枢纽,又有河海 漕运沟通富庶的江南,地理位置优越,成为 34 东移近海时期的代表。

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导致古都长安走 向衰落,失去优势,黯然让位。由于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繁荣昌盛千余年的古都长安逐 渐衰落。主要影响:一是生活薪碳消耗用量 很大。

二是历代建都时大兴土木, 秦始皇 “六 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营造宫室 使森林受到巨大破坏。三是战乱,西汉项羽 入咸阳, “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 。

“安史 之乱”之后的数次战乱使长安历经浩劫又几 经修复,所需木材使得秦岭的植被遭到更大 程度的破坏,沙土流失,森林和草原退化, 带来河流逐渐萎缩干涸,加上自然灾害和气 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长安失 去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优势,关中地区 的经济已无法支撑起都城的发展与繁荣,作 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也因此盛极而衰 ,黯然 易位。自唐以后,北依黄河与济水,南濒汴 水,周围平原广阔,河湖交错的汴梁取取代 长安和洛阳而成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都城, 可见,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都市经济 社会的发展,不利的环境变化和灾害严重影 35 响都市的建设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引领建设新西安,是古都复兴再现繁荣的新 引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树立了大 西安总体规划目标,全力建设大西安,带动 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使西安成为国家层面布 局打造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省市《共 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 意见》中,为再铸大都市辉煌绘制了一幅实 现经济实力新跨越、经济结构新优化、创新 能力新突破、生态建设进展、民生改善新水 平的崭新、美好蓝图。当代古都西安再次扬 帆起航,把握机遇,促进发展,保持良好生 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 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历史性选择。良 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 的新引擎,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条件。建设美丽古都大西安,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 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 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和 36 必由之路。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 慷” 。重塑古都新貌,实现古都的历史复 兴和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 陕西”这个全省人民共同期盼的为中国 梦锦上添花的“陕西梦”相辅相成,这 是当代三秦儿女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省财政厅厅长 张杜年 西安是华夏文明故都,也是古丝绸之路 起点,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 久的文明古都,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数量 大、价值高、门类齐全、保存完好等突出特 点,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

西安文化遗存中,许多是国内仅有、世 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素有“天然历史博物 馆”的美誉。全市文物点 2944 处,2 项 6 遗 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级重点 文 物保护单位 34 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 位 72 处,馆藏出土文物 15 万余件。在 西安周围 72 座帝王陵墓中,有“千古-帝” 秦始皇的 2 陵墓,西汉帝王 11 陵和唐代帝王 18 37 陵,大小雁塔、钟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 700 多 处。西安还拥有遗址类国保单位 19 处,其中 阿房宫遗址、汉长安遗址、大明宫遗址、姜 寨遗址、西汉帝陵、丰镐遗址、半坡遗址八 处被列为、 “十二五”期间国家主导的 148 处大遗址名录。此外 ,西安佛教、道 教等宗教文化资源和典籍、碑 刻、音乐、戏剧、绘画等文化 艺术资源也极为丰富, 这些文化遗 产构成了西安文化发展繁荣难的优越条件 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西安拥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国家 战略背景下,要立足西安的文化特色与优 势,深入挖掘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 文化文化品牌,形成独特的文化资本,进而 提升西安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品位。

第一,以历史文化中心为目标,打造世 界文化之都。要 把 握 历 史 文 化 的核心 地位,以全国历史文化中心为目标定位,助 推“文化强”战略跨越式发展,重点打造以 “周秦汉唐” 、 “千年帝都”为代表的历史文 38 化品牌;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 民俗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 大慈恩寺、大兴善寺、楼观台、八仙宫等为 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将大西安建设成为一 座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 映 的 东 方 人 文之都 ,一座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 托的魅力和谐之都。

第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立体 整合开发特色文化资源。

长安是古丝绸之路 的起点,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关键性作 用。在西部深度幵发的战略背景下,要借助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平台,立体式整 合特色文化资源,以整体性遗产保护与开发 为管理理念,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 作,通过建立综合性、跨区域文化遗产管理 机构、制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具 体措施,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的板块整合、实 观其 与 多 元 化 异质文化的集群整合 , 从而 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升 级,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助推西安 成为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领头羊” ,加速 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39 步伐。

第三,以遗址保护与开发为重点,谱奏 城市与文化的和谐篇章。作 为 中国 诸多 古 都中最为悠久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安拥 有 3600 多年的建成史和 1100 多年的建 都史,积淀了丰富的遗址文化资源,遗 址类型涵盖古都宫殿遗址、古城墙遗址、 古代宗教遗址、古塞城遗址、古代陵墓 遗址等五大类型。这些遗址文化资源具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现代 城市建设的文化精髓。因此,要在有效 保护遗址资源的前提下,寻找遗址保护 欲城市发展的契合点,通过遗址区城市 改造、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等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 性的文化展示,让遗址公园化、遗址景 区化引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再造,使文 化遗址保护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相融 合,真正实现资源与资本、文物与文明、 城市与文化的和谐共生。

省文化厅厅长 张宽忍 40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专题讲座深入分析 了都城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与影响,总 结了发展变迁基本规律,并就开发利用陕西 省古都文化资源做了深入探讨,令我思考颇 多。

一、中国古代都城整体情况 中国五千年历史,从齐至今各王朝或政 权都城的选址变迁复杂而又频繁,共有广义 部城 217 处,狭义古都 65 处。我国有几种 “几大古都”的提法,20 世纪 20 年代是西 安、 北京、 洛阳、 南京、 开封 “五大古都” ,30 年代增加杭州后为“六大古都” ,80 年代增 加安阳后为“七大古都”,2004 年增加郑州 后为“八大古都'这些古都之所以拥有古都 地位,与其皆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期的 都城为中国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同时,根据建都时间大致又可分 为东西并立时代的长安与洛阳,南北并立时 代南京与北京,以及转折时代开封与杭州。

二、陕西都城文化及历史遗存情况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是我 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周秦汉 41 唐等十三个朝代在陕西留下了大量的历史 遗存,十三朝古都西安(长安)的建都历史更 成为中国古代最繁荣最昌盛的时代。西安的 历史文化遗存,很多都与丝绸之路的发轫紧 密联系,一部西安的城市经营史也是半部丝 绸之路的发展史。在今年 6 月第 38 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我国首次跨国联合哈萨卡斯 坦、吉尔吉斯斯坦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 产,我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 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 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七处遗产点被正式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代表我省古代 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我们做好丝绸之 路经济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助推 我省都城历史女也研究与开发,促进文化发 展繁荣。

三、保护传承发展都城文化及其遗存的 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我省都城文化遗 存的保护力度。我省地上古迹遗存和地下文 物在全国城都名列前茅, 要继续保护、 传承、 42 利用、发展好以都城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 遗迹,发挥文化内涵的功用,做好整体性规 划,从文艺、文物、文学、历史、科技等多 个层面推进都城文化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实 现对我省都城文化及其遗存的科学保护、深 度挖掘与充分利用。

二是项目带动战略助推都城文化产业 化发展。去年,我省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 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并颁布了《陕西 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 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

《意见》中的 30 个重 点文化项目,如汉长安城大遗址景区、统万 城文化景区、汉中两汉三国女化景区、乾陵 唐文化景区等都是以文化遗存为载体的文 化产业项目。我们要继续按照唯一性、至高 性和市场性原则,以各地各项目独特的文化 内涵为依托,实现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 变,打造品牌产品,实现我省以都城文化为 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 重大提升。

三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为 载体助推都城文化及其历史遗存保护发展。 43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 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战略构想,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伟大 事业,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 作更加深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合作模式 更加多样,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具有 深远意义。我省众多都城文化遗存也是丝绸 之路文化的体现,要积极通过多渠道宣传推 广加强沿线各国文化交往,推动中华文化 “和平、和谐、合作”的价值理念的传播。

我省文化工作者要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探 索构建富有实效的平台,做好丝绸之路经济 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探索都城文化遗存的 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利用好“丝绸之路国 际艺术节”这一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创造 一批一大批反映丝路文化和都城文化的文 艺精品,通过文化先行和文化交往,将我省 众多优秀文化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理念传 播出去,促进民心相通,实现文化强省的目 标。

省文物局局长 赵荣 44 陕西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是中 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遗 存最为丰富的地区,至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 影响。

一、 陕西古代都城的特点 (一) 陕西建都朝代多,时间长,影响 深远 石器时代,即有半坡、杨官赛等大型中 心聚落和城址分布。到周代, “文王作丰, 武王治摘” ,拉开陕西建都的历史。其后秦 国定都咸阳,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个统一帝 国 。此 后 ,西 汉 、西 晋 、前 赵 、前 泰 、后 秦 、西 魏 、北 周 等 政 权 以长安为都,至隋唐时期,长安已经发 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大都 市。时至今日,西安仍不失为西北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前向西发展战略 的最重要的城市。

(二) 陕西古都具有开创城制的特点, 对我国甚至东亚地区都城的营建都有重大 影响 据考证,汉长安城国都营造与历史文献 45 记载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 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和官殿区集中在 —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体 系。

隋唐长安城的建筑规制是中国古代城 市史上的一大创举,城市有外廊城、皇城和 宫城三重城墙,城内设东市、西市两市及一 百零八坊,不仅是以后历代王朝部城建设的 依据, 而且深深影响到日本奈良、 韩国庆州、 新罗的古代都城建设。

(二)陕西古都规划、建设体现了天时、 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具有“天人合一” 的特点 唐长安城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承 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 中轴线, 左右展开。

唐长安城北部为 “天子” 居住的宫城,象征天上星宿紫微宫居于北天 中央, “天人合一”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 象征。此外唐长安城规划将龙首原六坡与 《周易》的乾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形制 定规划,成就了一座规横宏大、设计周详、 制度谨严,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46 ( 四 ) 陕西古都文化与制度建设密不可 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统一王朝均在 关中建都,最高统治集团的治国理念体现在 古都文化中。如西周的礼乐文化、秦王朝的 法家思想、西汉王朝尊儒崇法与“霸王道杂 之”的思想、唐王朝儒道释相融汇的多元文 化等,都具有强劲的实用性与社会效应,对 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陕西古代都城的保护与利用 (―)加强古都保护力度,建设彰显华夏 历史文化基地 一是要继续做好古都遗址的考古调查 勘探发掘,进—步挖掘古都内涵。二是完善 相关大型古代都城遗址保护规划,防止在保 护与开发中举措不当造成的“建设性破坏” 。

三是保护工作要注重遗址本体遗址区紧密 衔接,使遗址保护与周边历史环境风貌保护 相统一 (二)加大古都遗址研究,探索相深化 保护利用的多元化 47 要以周秦汉唐等都城遗址为重点,开展 专题的保护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加 大保护利用工作,为实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 建设奠定基础。

(三)利用汉唐长安城影响,发挥在建 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 一是要继续做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各 项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力支 撑。二是充分发挥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 点的作用,以文化遗产依托,拉动区域内文 化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强与中亚国家联系与 协作,组织国际论坛,推进古都文化与中华 文化研究,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 合作。

(四)发挥古都辐射作用,带动省内古 城古镇古村落保护丁作 一是开展古城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价 值研究, 提升文化内涵, 明确保护利用定位。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实现古城古镇古村保护 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改善的协调发展。三 是加强保护管理,提高古城古镇古村落在文 物工作中的地位,延续历史文脉,提高保护 48 水平。

省旅游局局长 杨忠武 ―、独特的古都文化是陕西省至关重要 的旅游资源 经历了历史沧桑和现代变迁,更加彰显 陕西省古都文化资源的得天独厚。陕西省古 都分布广泛,遍及关中、陕北和陕南。作为 现代中华文明复兴的文化起点的长安,作为 华夏文明之根的陕西,国内外彩响力无与伦 比。

独特的古都文化是我省重要的旅游资 源,这种潜在和长远价值约来越明显。在国 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势下,建设古都文化 品牌是陕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也 是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紧跟西部大开发快速发 展的脚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丝 網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发展丝調之路 起点旅游,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将陕西特行 的古都文化品牌向外推广使陕西旅游业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49 二、加强古都文化展示和文化挖掘,为 旅游发展提供原动力 古都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永久的魅力,可 以说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文化 也是城市的灵魂,因此古都的旅游开发不能 脱离历史文化这个主题,每项旅游资源的开 发都要注重文化的展示和深层内涵的挖掘。

(―)进一步完善古都文化旅游研究 目前,陕西省在古都文化旅游开发方有 了一些成果。以古都西安为例,如大唐芙蓉 园,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唐历史风貌的大 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它以“走进历 史、感受人人文、体验生活”为背景,着力 展示了古都唐文化; 西安城墙, 被打造成 “墙 林路河巷”五位—体的“环城文化公园” 。

陕西古都文化资源丰厚,要抓住资源禀赋, 进一步科学开发周秦汉唐文化,以周泰汉唐 四大遗址及周秦汉文化资源为支撑,将文 化、旅游、生态、休闲相结合,加快周秦汉 唐文化主题国家遗址公园、博物馆等项目建 设步伐,推进周、泰、汉新城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文化旅游体验区;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和 50 挖掘,推进完成丝路申遗工作,做好大遗产 保护。

(二)不断推出高品位古都文化旅游演 艺产品 近年来,陕西的山水历史情景舞剧《长 恨歌》 、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 、泰腔交 响诗 《梦回大唐》 、 西安歌舞剧院“防唐乐舞” 等,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传统与时 尚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当前,要树立古为今 用、特色彰显、创建品牌的意识 ,营造市场 运作、 多元融资的环境, 整合古都旅游文化, 找准旅游文化演出引爆点,真正推出“艺术 和历史元素丰富、结构形式新颖、表现手段 多样、呈现方式独特”的优质旅游产品,将 陕西古都多样性文化做实做深 ,让这种文化 资源优势真正作化为旅游产品优势。

(三)加快打造高层次的古都文化景区 旅游景区是文化的载体,高层次的古 都文标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产品, 加强精品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拓展 秦始皇陵博物院规模,挖掘历史内涵,提髙 产品档次,做大做强兵马俑品牌。要发挥城 51 墙标志城区的功能,推进城墙文化旅游项目 建设,丰富文化旅游活动,构建以西安古城 为坐标,以曲江新区为增长极,以历史文化 长廊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打破传统的展览模式,发掘文物历史文化内 涵,运用现代科技形式展示传统文化内容。

三、科学利用古都文化,合理规划古都 布局, 让古都的文化和现代都城的旅游交相 辉映 一方面,科学利用古都文化。我省要把 古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不仅 是一项文化事业,需要政府大力投入资金与 人才, 也是一项产业, 要创造条件科学利用, 打造精品,打响品牌。另一方面,合理规划 古都布局。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城市是历 史文化的大舞台。在规划上,除了要体现天 人合一、因地制宜等思想外,还要将城市布 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体现城市的历史文 化特色。总之,要对古都有一个系统和多元 化的规划布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古都文化 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才更有利于 古都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旅游之中,从而 52 带动整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要正确审视和把握古都文化在当代挖 掘利用价值,统筹挖掘全省古都文化资源, 做大做深古都文化旅游,发挥好对陕西人文 旅游的支撑引领作用,最终实现加快建设陕 西旅游强省的目标。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钱远刚 “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作为享誉世 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是影响力最大的千年古都。从中国奴隶制社 会的鼎盛时期西周、中国第一个大—统帝国 秦、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 舍的顶峰唐朝,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浓缩 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华,为人类留下了极其 丰富、深厚和宝贵的历史遗存。

辉煌代表过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 能走向未来。当前,以西安为核心的大都市 建设正在进行。如何使西安的城市发展既能 保持千年古都风貌、彰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 力,又能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展示现代文明 的勃勃生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53 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 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重大责任。前不久,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 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走以人为本、 四化同步、 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城镇化道 路,强调“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 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 “要融入 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 西安千年古都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笔者认为,搞好大 西安建设和千年古都保护,一定要以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科学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新老发展、统筹保护与开发发展,走—条既 有利于当代,又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之 路。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规划是古都保 护与开发的“龙头” 。一方面,要注重顶层 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自身优势,以更 大的手笔、更强的气魄和创新力度,推动西 安大都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开 发开放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 54 要充分发挥西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 倾力保护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延续千年古 都的历史文脉。在规划建设上,必须以统筹 的眼光和手段,将千年古都的每一寸土地、 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每一栋建筑都统 一于一个规划之下,以规划的科学性、前膽 性、先导性,推动西安加快建成彰显中华文 化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要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既要尊重历 史, 也要跟上时代, 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随着规代城市建设的急剧扩张, 近年来西安同很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不可 避免地面临着“新”与“旧”的矛盾。对此, 必须准确把握西安的历史人文景观特征,挖 掘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 梳理空间格局, 体现城市个性,决不能让千年古都淹没于铟 筋水泥之中。当前 ,重点要实施好“历史文 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唐皇城复兴计划” , 切实降低皇城内密度。加快推进汉长安城遗 址保护建设,抓好钟鼓楼,古城墙等重要文 物保护。

加快重要历史遗址保护, 力求精细、 精美、 精致, 充分彰显千年古都底蕴。

同时, 55 推动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发展、新农村社区 建设协调互动,让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与大 都市建设相得益彰、工农互惠、交相辉映。

三要切实加强建设管理,坚持建设“大 西安”的思路,将西安建设纳入全省新型城 镇化建设规划管理 ,加快形成以西安历史文 化、古迹文物带为中心覆盖关中地区历史遗 址的文化保护圈。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项目 支持,着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水 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完善数字 化城市管理平台,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实现 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深入开展 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解决绿化、 美化、亮化和交通等突出问题。理顺城市管 理体制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 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广 大市民积极参与到古都建设管理中来,使长 安成为天蓝、水碧、地绿,文盛、人富的美 好大都市。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团委党委书记、董事 长 雷一鸣 56 每一个都城都是一个国家特定时期文 明发展的丰碑,变迁是国家政治震荡的波谱 图和晴雨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有 迁都的经历,深入研究变迁,分析其原因与 影响,总结出基本规律,对我们更好地开发 利用陕西古都文化资源意义重大。

—、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认识 所谓国都,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回顾总结历史,研读学者著作,我们发现中 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一些基本规律。

定都的标准。国都的选定主要基于经济 和政治两个基本要素的考虑 ,经济要素主要 是:地理位置、形势地利、财賦所出、人口 分布、交通状态等 ;政治要素主要是:被接 替政权的影响、军事需要等等。因此国都所 在, 一般都具备控制八方、 长驾远驱的气概;

具备领导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能力;

具备攻守咸宜、形胜优越的态势。

迁都的趋势。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总体 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 ——开封-一北京。其间,在少数民族政权 入主中原后,民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 57 南迁移的倾向。具体说来,从夏朝到北宋, 都城—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 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 :杭州——南京——北 京。

迁都的原因。概况讲有三农原因:黄河 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根本原因;经济中 心的东移取南移是直接原因;军事政治斗争 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 生产力落后的情形。

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十三朝 古都的新机遇 十三朝古都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 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居中国古都之首。

长安是中国历赶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 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先后有西周、泰、 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 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违者 ;正是因为这样重 要的历史地位,现代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世 界性、唯一性,这也是西安推进国际化进程 最重要的依托。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 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 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 58 胜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地 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济 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 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2009 年 6 月, 国务院批准的 ( 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 划》描出,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这 不仅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 ,更是对一座城 市价值的肯定。西安近年来的许多建设思 路,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发展 中的价值。唐皇城复兴计划、曲江池遗址公 园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一系 列大手笔,让这座“华夏故都”韵味愈浓,而 这必将成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竞争 力。

三、对加强陕西古都文化资源宣传的思 考 陕西日报作为陕西最具权威性的媒体, 发挥自己优势,加强对陕西古都文化资源的 宣传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客观地讲,古 都文化资源的宣传我们有优势也有劣势。优 势在于我们丰厚的历史遗存 ;劣势在于这些 遗存过于久远,地下多、地上少,听的多、看 59 的少。加强这方面宣传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 记者在历史、考古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作到 会讲故事,更擅诗讲故事。一方面,对每次 考古发现及时报道 ,深挖历史资料,把我们 的历史遗迹宣传好;另一方面,时间顺序、 地理走势等为脉络,加强对现有的历史遗存 及历史故事的整理,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 展。同时,我们也要更好地服务丝绸之路新 起点建议,服务西安国家化大都市建设,运 用传媒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 宣传报道好 西安在建设国家化大都市中的每一项成绩和思 路,让世界了解西安,让更多的人走进西安。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 张任华 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洛阳、 开封、 南京, 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古都,其变迁主要以西安 为东西二京制(长安、洛阳 )逐渐发展为南 北二京制(南京、北京) ,国都选址由西向 东,由南向北变动。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分 析其原因对建设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 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原因的思考 60 ( 一 )自 然 环 境 因素。

《管子?乘马篇》 中云: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象水而沟防省 ;因 天材,就地利” 。可见自然环境对国都选址 具有重要影响,长安这—古都的兴衰即是明 证。周泰汉陏唐等朝代选好长安作为国都, 是因为关中自然环境优越。但都城是人类改 造自然的产物,古代科技和生产能力低下, 长期建都、大量人口聚集必然导致自然环境 的破坏,关屮历经各个朝代千余年开发,生 态遭到严重破坏。中晚唐之后,地区气候由 温暖湿润转冷,恢复能力减弱,是导致长安 不复往昔繁荣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发展因素。中国古代以农立 国,选择国都首先要考虑粮食问题。周秦汉 隋唐时期,关中被称为“天府之国”土地肥 沃,粮食产适充足。但由于人口增多 , 紧 靠附近难于供应充足。

历史上为了保证 粮食的供应,秦汉时期就用陆路和水 路运输粮食。唐的漕渠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 到长安,但仍然难以满足需要。史书记载唐 中后期许多皇帝因为京城缺粮而率文武百 61 官去洛阳“就食”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不断 向东转移。主要是由于粮食问题造成,如北 宋考虑过定都长安,却因为粮食问题而放 弃,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漕运的开发提供 了重要保障。

(三)政治因素。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有 效控制,是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承要因 素,两汉隋唐对外关系和军事战争的主要对 象来自西北和北方,定都长安便于对外交流 和指挥作战。实行东西二京制,则是中央政 权对外树立军事优势后,控制关中以东广大 地区的举措。

明代前期, 北方军事压力巨大, 明成祖便迁都北京,但仍保留南京的都城地 位, 则是为了管理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

元、 清两代南方疆域基本稳定,西北、东北开辟 了广袤领土,定都水陆交通发达的北京的重 要原因就是便于国家管理。两宋国家通域局 限于中原和南方地区,是定都开封、杭州的 重要原因。

二、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重大影响 (一)推动民族融合,实现文化认同。

中国古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很多少 62 数民族政权定都沿用汉族政权的都城及大、 中城市。少数民族离开本族原来区域进入汉 民族地区意味着民族的迁徙,这为民族融合 准备了充分的地域条件。少数民族政权为了 维持统治,又不得不适应统治区域内先进的 经济文化生活方式,进而对汉文化的认同不 断加深。这是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 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一 历史规律的最好说明。

(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流。

以东西二京和南北二京为主的中国古代都 城,都处于内地与内陆边疆和沿海边强的结 合区域,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中心的变迁,是有效巩固国防的手 段,又使得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在四方扎根,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统一不断得到加强。同 时,都城也是各个朝代对外交流的出发点, 张骞出使西域后,长安逐渐成为了丝绸之路 的东部起点。两宋时期和元明清各代,国都 位于水运便利区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 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对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启示 63 一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发过度 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中国古代长 安衰落的核心原因之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 都市,一定要做好区域统筹的生态规划,处 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使城 市建设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 点对我省其他城市的发展也是借鉴。

二是重塑西安的国际化认同。隋唐时 代,长安是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城 市发展和民众心态都展示了兼容包并的国 际化征。当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除了在经 济建设上要夯实基础,还应该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宣传推广为抓手,提升城市的人文 素质,重塑国内外对西安的国际化认同。

三是借力“向西开放”战略。在中国古 代注重向西对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时期,长 安始终是出发点。当前,国家实施“向西开 放”战略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 有历史传承的优势和现实的经济文化等优 势,这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契机,应 该借力国家战略,争取多方而的支持。 64 咸阳市市长 卫华 李令福研究员的讲座,从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以及民族关等方面,深刻阐述了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对于我们以历史 的眼光认识咸阳优势、打响中国第一帝都品 牌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千百年来,世 人因秦都而知咸阳,咸阳因秦都而闻名于 世。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大一统王朝,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书同文、车同轨,许多原创性制度的创立, 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 华文明的光大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秦王 朝在咸阳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丰富历史遗存 是我们继往开来、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我 们将扎根历史土壤,汲取文化养分,抢抓战 略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咸阳经济社会发 展新局面。

一、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咸阳作为秦王朝的首都,孕育了“便闻不法 古”的创新梢神、 “河海不择细流”的融合 理念和“一扫六合”的进取精神,可以说, 创新、融含、进取是秦文化的灵魂所在。今 65 天,咸对共建大西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延续这种文化基 因,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信息流通、 民心相通”的要求,始终立足大西安建设这 一战略基点,主动推进西咸一体化,努力打 造之路新起点。始终坚持扩大开放这一方 略,发挥咸阳的区位交通等方面优势,在重 视向东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向西开放,依 托纺织、能源、食品等优势产业及苹果等特 色产品,建设大交通,发展大商贸促进大流 通,让陆上丝绸之路与空中丝绸之路在咸阳 贯通。

二、 挖掘人文底蕴, 着力传承历史文脉。

咸阳既是秦王都城所在,也是周汉唐等 十余个王朝的京畿重地,境内历史遗存丰 厚,既有气势恢宏的秦王宫、古代高速公路 直道遗址,也有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群的五陵 塬。这些遗存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之器,也是 华夏文明的璨瑰宝。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遗 产丰富的独特资源优势,把发展文化旅游产 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挖掘整理咸阳历史文 化资源,启动秦直道遗址等项目开发工程, 66 做大做强五陵塬历史文化长廊,加快咸阳博 物院、欢乐东方文化城等项目建设,突出文 化元素、彰显文化特色、渲染人文色彩,让 游客在体验和认知咸阳文化的过程中传播 华夏文明,着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 坚持天人合一, 不断提升城市魅力。

秦咸阳城“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 “渭水 贲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液、依法牵牛” , 气势十分恢弘,体现出古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想,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将汲取这一思想的 有益价值,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全力推进 “三城两带”建设,引导城市东进南跨西扩 北有效利用放大田、塬、河、陵、文等自然 文化优势,把渭河打造成城中河,把五陵塬 打造成景观,使咸阳彰显出大水、大绿、大 气的城市新气象。坚持以文兴城,保护文化 遗存, 规划建设一批秦文化符号明显的地 标 性 建 筑 ,加 强 城 市 主 要 街 区 改 造 ,让 历 史 与 现 代 、自 然 与 人 文 完 美 融 合 ,让 千 年古都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西安市市长 黄海清 67 去年 12 月 29 日, 我参加了省政府办公 厅组织的(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后 示》周末讲座,聆听了李令福教授的精彩讲 解,深受启发。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 出,举全省之力,把西安建设成为“世界东 方文化中心”围绕这一通要任务,结合近年 来参与西安大建设大发展的实践,我就如何 通过打造“世界东方文化中心”来加快国际 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作了一些思考。

一、对于西安“中国古都之首”文化地 位的认识 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华夏版图 辽阔,纵横上万里。从古至今各王或政权部 城的变迁复杂而又频繁。自三代以下,全国 共有占都 217 处,而根据建都时间长短及其 在全国的影响力来评定,现今古都学界流行 着“中国八大古都”之说。作为世界四大古 都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是中 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 城,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具有 3100 多年的建成史和 1100 多年的建都史。

要进一步彰显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68 和中国八大古都之首的地位,应实现历史文 明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客观地 说,西安已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周秦汉唐四 大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唐大明官和汉长 安城均已让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五位一 体的“坏城文化公园” ,曲江新区作为首个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走出了“文化+旅游+ 城市”的特色道路??与此同时,西安经济 社会发展也保持了较快的势头,经济总量占 全国的比重从 1996 年的 0.58%增长到 2012 年的 0.84%,在全国大中城市屮的排名从 40 位前移到 29 位。但是,要把西安建成“富 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 都市”,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经济总量偏 小、服 务功能尚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亟需 提升等等。

二、以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推动干年古都 全面复兴 作为分管金融的政府领导,为枳极促进 西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将着力推动文 化与金融的融合,通过金融的有力支撑,促 进西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千年古 69 都全面复兴。

一是加强文化金融工具创新。鼓励各类 金融机构创新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 品,大力开发收益权质押贷款、文化产权质 押贷款等创新性产品,积极探索基于文化艺 术品抵押的债券产品和理财产品,大力发展 针对文化知识产权和文化艺术品的保险产 品,大力探索文化艺术品证券化,为文化企 业及个人创作、生产、销售、推广、衍生品 开发等经营活动提供全程金融支持。

二是引进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 社会各类资本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进行文化企业股权投资、文化发展项日投资和 文化艺术品投资,并充分发挥西安人文历史 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和文化产业发达的优 势, 吸引国内外特别是欧亚地区内各类资本在 西安集聚,加快西安当地文化产业更好发展, 以此为基础积极走向欧亚地区开展各类文 化产权投资。

三是发展文化财富管理产业。鼓励银行 理财、保险理财、信托基金、产业基金、券 商资产管理等资产与财富管理机构利用文 70 化艺术品保值增值优势,综合运用各种理财 工具,积极参与文化艺术品的投资及交易, 提升财富位理服务能力 ,扩大西安财富管理 市场。

四是集聚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加大政策 支持力度,促进更多西方企业和优秀中小文 化企业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以及在全国 性场外市场或区域性产权市场挂牌。引进国 内外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整合产业资源,通过 资本运作做大做强。

五是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 文化金融工作领导机制,统筹文化金融工 作,构建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良 好信息沟通平台,完善文化金融发展的制度 安排。完善区域性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促进文化产权 有序流动。增加政府资金对文化金融发展的 支持力度,探索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母 基金的等。 71

本专题从古代中国的迁都脉络、定都的战略意义、世界众多国家的迁都得失,这三个部分... 龙兴与汰旧 在历朝历代有关国都选址的论证中,“龙兴之地”成为经常出现的一个热词....

专题讲座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每次讲座结束后,江泽林常务副省长都带领其他领... 专题讲座讲义、李令福研究员“历代迁都史”专题讲座讲义已分别于 2014 年8月26 日、...

目前,周天游教授“西汉历史文化”专题讲座讲义、杜文玉教授“唐朝历史文化”专题讲座讲义、侯甬坚教授“统万城历史文化”专题讲座讲义、李令福研究员“历代迁都史”专题...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