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 >>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体会,五新大调研大讨论财政,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总结,“五新”大调研大讨论专题学习材料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体会,五新大调研大讨论财政,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总结,“五新”大调研大讨论专题学习材料

时间:2012-11-28 来源: 泥巴往事网

9月17日上午,市审计局召开“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学习讨论会.副局长王新明带领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了市委书记魏国强在全...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一次专题学习 时间:9 月 13 日 主讲人:吴昌满 授课内容:市委魏书记关于“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的重要论述(市委魏书记在全市依法用地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关于如何认识宿迁新优势的问题。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既是自身区位条件、 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也是这个地区所具有的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组 合。因此,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找准自身的优势、整合现有 的优势、运用综合的优势,才能构建起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 优势的率先突破带动面上发展的整体飞跃。从这次违法用地的表象上来看是土地利用的不科 学、不集约、不规范,实质上还是墨守着“拼政策、拼资源、拼环境、拼地价、拼人力”的 传统发展方式。这种做法在过去也许是可以的、行得通的,但是现在宏观形势有了新变化、 经济政策有了新调整、发展环境有了新要求,我们就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就要把宿迁放 在全省、全国的大局中来定位,放在全球的大势中来考量,找准、放大、用好宿迁的新优势, 实现宿迁的新发展。

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 个此消彼长、动态变化的过程。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的发展环境,我 们宿迁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县区、每个乡镇又有哪些新优势呢?我们的每个部门又 有哪些工作优势呢?我们有哪些优势能彰显出宿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呢?要回答好这些问 题,就需要我们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就需要我们从本部门 的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等方面进行认真查找。只要我们找出找准优势,认清认识优势,就能 围绕优势做文章、发挥优势求发展、依据优势创特色,就能把具备的优势转变为产业的优势、 竞争的优势、发展的优势。

第二,关于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问题。今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 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 月 29 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时又一次提出,要进 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 对当前经济时局的冷静判断,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抓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新常态之 “新” , 意味着不同以往,遵循规律,创新驱动;新常态之“常” ,意味着相对稳定,深化改革,稳中 有进;新常态之“态” ,意味着注重质量,调整结构,已成大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 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这些都使我们面临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 面,过去动辄 20%、30%甚至 40%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那种 依靠资源要素大投入大消耗为主要方式的增长路径已经难以为继了。种种迹象都表明,现在 土地财政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快速扩张阶段已经结束,镇镇村村都建工业园的时代也已经结 束。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肯 定会有一个渐变的、相对较长的适应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对发展速度的 把握必须从“盯住增速”转为“区间调控” ;对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从“事后救急”转为“底 线思维” ;对发展措施的运用必须从“大水漫灌”转为“定向滴灌” 。这其中,我们要深入思 考好几个问题:首先,怎么尽快在理念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不发展的问题。应 该讲,宿迁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 发展。在新常态下,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事,立足于稳、好、快,全力 追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大家必须统一思 想、形成共识。其次,怎么尽快在速度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发展速度落差的问题。

发展能走得更远不在于跨越,而在于持续。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由高速进入中高速是最基 本的特征。

但建市 18 年来的高速增长, 已经使我们有的干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 “增长焦虑症” , 速度一慢、心中就慌。怎样既走出高速纠结,又适应和保持住合理的增速,这对我们来说是 一次重大考验。再次,怎么尽快在方式上“适应”,解决好新常态下怎样发展的问题。新常 态的特征就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这里的“优结构”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如此严重,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发展没有走出“增 长过度依赖扩大投入、投入过度依赖要素消耗”的模式。在新形势下,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方 式,既符合宿迁实际,又能适应新常态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尽快拿出答案,并在 实践中回答好这一问题。

第三,关于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的问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产 业结构合不合理,看实体经济效益好不好、看发展基础牢不牢。这次土地违法整改再次证明, 在新常态下,宿迁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重要因素日渐式微,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到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进入到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 的新阶段,进入到需要寻求发展新动力、推进民生新改善的新阶段。那么,宿迁的转型新路 应该怎么走?转型新发展的“新”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我看,应该体现在“特色、集聚、 绿色、高效”四个方面,具体的说,就是城乡特色发展、产业集聚发展、企业绿色发展、农 业高效发展。

城乡特色发展,强调的是“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对乡镇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做 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因此,在产业选择上,应该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 坚决不搞“村村招商、镇镇建园”的“一刀切” ,对一些有工业基础、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 可以适度发展工业园区;对那些没有工业基础、综合实力比较弱的乡镇,则可以通过发展农 业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城镇建设上,应该坚持“一张好蓝 图绘到底” ,做到一乡一色、一镇一品,坚决不搞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要能留住历史的记忆, 留住美丽的乡愁,不盲目推进居住集中;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住后人的评判,建设 百年不拆的建筑;要有历史的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要 着力内涵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影响力、带动力, 走有特色的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产业集聚发展,强调的是“集聚”,这就需要我们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理念, 有“敢于舍得舍弃”的胸襟,立足产业基础选准特色产业,聚集要素持之以恒进行培育。产 业集聚的重点在市、县(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有效方式就是专业招商。各县(区)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抓紧选定“2+1”的产业体系,即 2 个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 业和 1 个以前没有或规模较小的新兴产业,尽快启动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抽调专业人员进 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年底之前,将专门听取各县(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关 于产业集聚规划的编制情况汇报。

企业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绿色”,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能始终走低碳、循环、可持续 的绿色发展道路,利用绿色技术,采用绿色管理,推广绿色营销,生产绿色产品,尽可能减 少对生态的影响。这既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护宿迁生态的内在要求。推进企业绿 色发展,一方面是抓好存量企业的“绿色化” ,通过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兼并重组、关停并 转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抓好增量企业的“绿色化” ,恪 守生态底线,提高招商门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通过高端的绿色增量来稀释 现有的低端存量。

农业高效发展,强调的是“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 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第四,关于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的问题。发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过多关注经 济发展的高速度、高增长,必然很难很好地兼顾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这次出现 的违法违规用地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当前,面对发展新 常态,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良性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 性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我想,思考的第一个着力点,就是如何在新常 态下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现在,人民群众对民生的愿望需求已经从过去的保证“生存” 转向追求“生活” ,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住房、更可靠 的社会保障,民生需求全面升级,民生问题关联影响日益放大。我们要充分研究进一步提升 发展品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举措办法,以民生改善释放发展潜力,实现更有人情味的增 长。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如何科学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针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社 会矛盾,特别是目前由违法违规用地带来的众多现实问题,要积极呼应群众的诉求,从既能 维护大多数群众共同利益,又能照顾到极少数群众特殊利益的角度出发,想点子、出招子, 把问题解决彻底,让群众认可满意。第三个着力点,就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民生新改善。

对于民生改善,我们不能只是个案式地解决眼前或者局部问题,还必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轨道,确保收到持久成效。要从制度安排上思考如何推动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 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三个优先”的有效落实。同时,要突出重点工作,对民生幸福工 程“六大体系”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多元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

第五,关于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的问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全市之所以 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甚至在以往违法违规用地还没有整改到位的情况下, 新的违法违规用地又在不断蔓延, 根源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彻底突破原有发展方式的思维禁锢。

改革是宿迁最大的“金字招牌” 。我们必须反思原有的发展模式,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入手,向改革要出路,向创新要办法,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为开创新常态下新局 面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如何“谋”改革?关键就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民生 导向,重点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找准改革的发力 点、突破口,让我们谋划推进的每一项改革都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特点、有成效的改革, 坚决防止为了改革而改革、防止形式主义的改革、防止急功近利的改革。另一方面如何“求” 实效?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抓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已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力求尽快 释放改革红利、见到改革成效,给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全市上下都要在这两 个方面上下功夫,不断唤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涵养“千磨万击还坚韧” 的定力,砥砺“蹄疾而步稳”的理性,共同激扬改革好声音,齐心奏好改革交响曲,打造全 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形 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改革的新成效推动发展实现新突破。

上面提出来的这五个问题,既是我们基于对当前一些凸显矛盾和发展问题的反思,也是立足 宿迁下一阶段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所必须弄清楚、想明白的问题。只有把这五个问题分析透 了、研究透了、思考透了,我们才有可能为迎接新常态下的种种挑战做足准备,才有可能找 到符合宿迁市情、符合各地实际,并真正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路径。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二次专题学习 时间:9 月 15 日 主讲人:王永 授课内容: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 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 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主要成绩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 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 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 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 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 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 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 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 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 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 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 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 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 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 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 研究了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 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 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 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 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城乡二元结构 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维护人民权益。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 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 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 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 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三次专题学习 时间:9 月 17 日 主讲人:陈家圣 授课内容: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近期中央关于经济新常态的相关论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 国最鲜明的特色。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 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 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 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 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4)改 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 业制度。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11)建立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8)完善税收制度。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 度。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22)推进城乡要素 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23)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4)放宽投资准入。

(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26)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7)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28)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29) 发展基层民主。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 判权检察权。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35)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36)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37)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8)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39)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0)构建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41)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44)形成合理有序 的收入分配格局。

(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48)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4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 盾体制。

(50)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53)实行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55)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56)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57)推动军民融 合深度发展。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抉择 “新常态”一词既是中央对经济时局的冷静俯瞰,也代表着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操 作趋势。

1、适应“新常态” 。

在过往长达 36 年的时间跨度中, 中国经济经历了接近 10%的年平均增长, 经济总量从世 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然而,自 2012 年 3 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已在“低位”横盘了 7 个季度 有余。按照传统思维,一旦经济出现持续性下行,政府总会采取“总量刺激”政策。然而, 新一届政府在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有条不紊推进既定的 经济步调, 无论是决策者所秉持的行事态度, 还是宏观政策的变化幅度, 都表现出少有的 “定 力” 。

中国经济处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高层对经济下滑 生态最精确性的归因分析,用经济学术语概述, “三期叠加”就是中国经济面临基钦周期(存 货周期) 、朱格拉周期(资本支出周期)与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的叠加。在这个特殊 时期,中国经济必须承担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化”压力,而且要消化长 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累计而成的财政与货币风险,同时还须挤压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关键在 于,无论是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对接,还是对资产错配的纠正,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因此,对于经济的换挡与减速,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受“三期叠加”的 时间约束,未来 5 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能保持着 7%左右的经济增长波幅。长期来看,只要守 住了底线:7%以上的经济增速、4%的失业率和 3%以下的通胀率,经济与社会肌体就处于健 康状态,各项改革就可以赢得回旋的空间。

2、营造“新常态”的持久动能 保持“平常心态”并不是不允许经济出现较高的增长,相反更应提防经济的大起大落和 经济增长的失速,尤其要防止部分风险因素演化为局部危机。因此,在“新常态”之下,经 济增长不再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出口” ,而是逐步转向依赖于“投资+消费+创新” ;不 再依赖于房地产或其他某一产业的突击式拉动,而是转向于一、二、三次产业尤其高级产业 的联动;不再依赖于加杠杆“捂风险”的方式,而是通过改革理顺权力与市场关系,发动市 场力量进行资源重置,营造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动能。

由此, “新常态”之下的经济特征除了经济增长放慢速度外,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将发生 显著变化,其中作为三次产业的服务业比重或超过第二产业;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将日显活跃, 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逐步上升;金融市场中债务风险得以渐次释放,直接融资的信用体制日渐 健全;劳动者技能产出超过其他全要素产出,人口的城镇化占比不断扩大等。

3、 “新常态”下的定点发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前发布的《2014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继续强 调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首次提出“保持定力,主动作为”这一新提法,除非发生诸如 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企业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负债表严重恶化,央行都会有“定力”地 保持住货币政策口径。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在“去杠杆”的同时须在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在总体遵循“微 刺激”的原则下,财政资金将寻求集中性突破,如增加铁路投资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比重, 扶持小微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强化 “三农”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建立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强化预算软约束。

在产业政策方面,基于“去产能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一方面将着力放宽市场准 入,推动服务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 新的竞争因素,更新低层次产业的升级因子;与此同时,产业调整与人力资本结构同步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1200 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未来将有 600 多所转向职 业教育,此举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从依赖于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供应等低端要素优 势转向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上来,以此推动新的产业结构成功落 地。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第四次专题学习 时间:9 月 20 日 主讲人:许丽 授课内容: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等会议精神 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 全会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在江苏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 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 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 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全面 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江苏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议 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审议了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 职能等 5 个改革专项意见。

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主轴,江苏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爬 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要实现江苏经济的“凤凰涅盘” ,必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大力推 进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在以 改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有关内容 【编者按】我区“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已全面展开,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集中学习”阶段,我们提供十篇学习资料,供各单位、各部门...

要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部署是我们议事... 四要抓调研,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专题 [本页支持双击滚屏] 分享到: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 “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学习材料——党的十八大精神.doc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