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维修电工论文免费下载 >> 维修电工论文,高级电工论文,高级维修电工论文,电工论文

维修电工论文,高级电工论文,高级维修电工论文,电工论文

时间:2013-11-29 来源: 泥巴往事网

新晨范文网为您提供电工论文参考资料、范文格式提纲、写作服务,本文无需登陆即可免费在线阅读.

提高 PLC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前 言 可编程序控制器(以下简称 PLC)是在程序控制器和微机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 机技术跟继电器常规控制概念相结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PLC 是一种计算机系统,比一般 计算机具有更强的与工业过程相连接的输入输出接口,并已成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装 置。PLC 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化工、汽车、轻工等行业中,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继 电器和接触的逻辑控制。用 PLC 来控制系统设备,其工作的可靠性要比单纯继电器和接触器 控制大大提高。就 PLC 本身而言,平均无故障时间一般已可达 3 万~5 万小时:而三菱的 F 系统,据称其平均无故障时间已达 30 万小时。所以,整个 PLC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取 决于 PLC 的外围设备, 比如输入器件中的行程开关、 按钮、 接近开关, 输出器件中的接触器、 继电器和电磁阀等。另外,从软件程序的编制来考虑,如果能编制出一个带有监控的程序, 对提 系统的可靠性也有很大好处。下面就如何提高 PLC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一些探讨。 1 :从 PLC 外围设备来考虑提高 PLC 的可靠性 PLC 是专为工业生产环境而设计的控制设备,当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如电磁干扰较强, 湿度高、电源、输入和输出电路等易受到干扰时,会使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1.1 工作环境的要求 证足够大的散热空间和通风条件;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 85%,不结露,以保证 PLC 的 绝缘良好。PLC 应避免安装在有振动的场所一般 PLC 工作的环境温度应在 00C-550C 的范围, 并要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安装时要远离的热源,保;对振动源允许的条件则应按照产品说 明书的要求,安装减振橡胶垫或采取其他防振措施。空气中有粉尘和有害气体时,应将 PLC 封闭安装.。

1.2 电源的要求 不同的 PLC 产品,对电源的要求也不同,这里包括电源的电压等级、频率、交流纹波系数 和输入输出的供电方式等。 对电磁干扰较强、而对 PLC 可靠性要求以较高的场合,PLC 的供电应与动力供电和控制 电路供电分开,必要时,可采用带屏蔽的隔离变压器供电、串联 LC 滤波电路等。在设计时, 外接的直流电源应采用稳压电源,供电功率应留有 20%-30%的余量。对由控制本身提供的真 流电源,应了解它所能提供的最大电流,防止过电流造成设备的损坏。

1.3 接地和接线 (1)PLC 的良好接地是正常运行的前提,在设计时,PLC 的接地应与动力设备的接地分开, 采用专用接地;如不能分开接地时,应采用共用接地;绝对禁止采用共通接地方法.如图 1 所 示,接地点应尽可能靠近 PLC,接地线的径应大于 4mm,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 10 欧姆 PLC 外设备 PLC 外设备 PLC 外设备 (a)专用接地 (b)共用接地 (c)共通接地 (2)PLC 的接线包括输入线和输出接线。输入接线的长度不宜过长,一般不大于 30m; 在线路距离较长时,可采用中间继电器进行信号的转换。输入接线的 COM 端与输出接线的 COM 端不能接在一起。输入接线与输出接线的电缆应分开设置。必要时,可在现场分别设置 接线箱。集成电路或晶体管设备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接线必须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的 接地端应为一点接地,接地点宜在控制器侧。

1.5 PLC 的 I/O 电路 (1)由于 PLC 是通过输入电路接受开关量|、模拟量等输入信号的,因此输入电路的元器 件质量的好坏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比如:按钮、行程开关等输入开关 量的触点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牢固等。设备上的机械限位开关是比较容易产生故障的元 件,在设计时,应尽量选用可靠性高的接近开关代替机械限位开关。此外,按钮的常开和常 闭触点的选择也会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现以一个简单的起动、停止控制线路为例,图 2 和图 3 所示的是两个控制线路和它们对应梯形图,这两个控制线路的控制功能完全一样,按 下起动按钮,输出动作;按下停止按钮,输出断开;但它们的可靠性不一样,假设输出断开 为安全状态,那么图形 3 的可靠性要比图 2 的高,这是因为 SBI、SB2 都有发生故障的可能, 而最常见的现象是输入电路开路。当采用图 3 电路时,不论 SBI、SB2 开关本身开路还是接 线开路,输出都安全状态,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X001 X002 X001 X002 图2 起,停控制线路 图3 起,停控制线路 (2)在输入端有感性负荷时,为了防止反冲感应电势损坏模块 ,在负荷两端并接电容 C 和电阻 R(交流输入信号),或并接续流二极管 D(直流输入信号).如图表 4 所示,在采取交流 输入方式时,CR 的选择要适当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通过试验装置的测试,当负荷容量在 10VA 以下,一般 0.1 微乏+120 欧姆;负荷容量在 10VA 以上时,一般选 0.47 微乏+47 欧姆较 适宜.要采取直流输入方式时,经试验得知,二极管的额定电流应选为 IA,额定电压要大于电 源电压的 3 倍。 P L C (b)直流输入方式 图4 输入端有感性负荷时的方式 P L C (a) 交 流 输 入 方 式 (3) 在输出端有感性负载时 ,通过试验得知 ,若是交流负载场合 , 应在负载的两端并 接 CR 浪涌吸收器;如交流是 100V、200V、电压而功率为 400VA 左右时,CR 浪涌吸收器 为 0.47UF+47 欧姆,如图 5 所示.CR 愈靠近负载,其抗干效果愈好;若是直流负载场合, 则在负载的两端并接续流二极管 D,如图 6 所示.二极管也要靠近负载,其反向耐压应是 负载电压的 4 倍. P L c 图5 输出端交流感性负载 P L c 图6 输出端直流感性负载 2 :从 PLC 的软件程序来虑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2.1 运行状况超时检测 为了提高 PLC 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定时器,作为监控程序部分,对 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若程序运行能正常结束,则该定时器就即被清零,若程序运行发生 故障,如出现死循环等,该定时器在设定的时间内就无法清零,此时 PLC 发出报警信号.在设 计应用程序时,使用这种方法来实现对系统各部分运行状态的监控.如果用 PLC 来控制某一 对象时,编制程序时可定义一个定时器来对这一对象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该定时器的设定 时间即为这一对象工作所需的最大时间,当启动该对象运行时,同时也启动该定时器,若该 对象的运行程序在程序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工作,发出一个工作完成信号,使该定时器清零, 说明这一对象的运行程序正常,否则属运行不正常,发出报警信号或停机信号。监控程序的 梯形如图 7 所示,图中定时器 T1 为检测元件,X001 为控制对象动作信号,X002 为动作完成 信号,M2 为报警或停机信号。假设被控对象运行程序完成一次循环需要 50s,则定时器 K, 值可取 510(T1 为 100ms 定时器) 。当 X001=1 时,被控对象运行开始,T1 开始计时,如在 规定的时间内被控对象的运行程序能正常结束,则 X002 动作,M1 复位,定时器 T1 被清零, 等待下一次循环的开始;若在规定时间没有发出被控对象运行完成的动作信号,则判断为故 障,T1 的触点闭合,接通 M2 发出报警信号或停机信号。 图 7 动作超时检测程序 2.2 逻辑错误检测 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信号和内部信号(如辅助继电器的状 态)相互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如出现异常的逻辑信号,则说明出现了故障。因此,可以 编写一些常见故障的异常逻辑关系,一旦异常逻辑关系为 NO 状态,就应该按故障处理。例 如某机械运动过程中先后有两个限位开关对应的 PLC 输入地址分别为 X001,X002,在两个 信号不会同时为 NO 状态,如果他们同时为 NO 状态,就说明至少有一个限位开关被卡死,应 该停机处理。

如图 (8) 梯形图中, 这两个限位开关对应的输入继电器的常开触点 X001, X002 串联,来驱动一个表示限位开关故障的辅助继电器 M0,当 M0 为 NO 状态时就发出报警信号 或停机信号 图(8)逻辑错误检测程序 2.3. 降级操作设计 降级操作是指在设计时,将手动操作包括在内的设计,例如,紧急停车的设计,关键 设备的开停和再启动功能的设计等。这样,一旦发生故障,可采用降级的操作,即对部分或 全部设备进行手动的开停操作,以避免设备的损坏或对 人员的伤害。此外,在设计中也可 考虑从全自动到半自动、直至手动的操作等。

3:

结束语 PLC 控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此客观因素也影响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采取设计正确的硬件线路、 选择质量高的元器件、 改善工作环境、 编制监控程序等措施, 可以使 PLC 控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浅谈《电工基础》 浅谈《电工基础》教学中比喻的应用 石瑜 关键字: 《电工基础》 教学 比喻 应用 随着职业中专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层次发生了很大的...

电工论文大全提供电工论文范文大全内容,包括:电工论文大全格式、电工范文模板,是学习指导怎么写电工论文大全.

技师论文撰写与答辩技巧 撰写技师论文的要求、选题、写作要点、答辩 不少技术工人工... 就是防喘振旁路机构的旁路 电磁阀磁吸线圈断线 , 见第三章第一节申报维修电工技师的...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