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无校籍管理 >> 教师无校籍化管理方案,无校籍管理实施方案,无校籍管理,俾县无校籍管理

教师无校籍化管理方案,无校籍管理实施方案,无校籍管理,俾县无校籍管理

时间:2012-01-12 来源: 泥巴往事网

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县管校用”, 即教师的个人编制从学校剥离出来, 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 从“单位人”变为“社 会人”,素有“铁饭碗”之称的教师岗位从此变成“泥饭碗”。

8 月 4 日, 郫县县委编办、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县财政局、 县教育局联合印发 《郫 县教师“县管校用”暂行管理办法》通知。按照《办法》,郫县将尝试打破单位现有的用人制 度, 在全县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 改变现有的教师流动方式, 建立教师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这一举动,是成都机构编制管理体制调整以来,机构编制部门围绕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统筹盘活用好编制资源的又一次新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资源的最 大效益,从源头上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并通 过确保城乡居民能上学、上好学,切实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和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成 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市规服办)主任李绍华介绍说,随着“县管校用”管理体制 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逐步在全市推广开来。

该负责人还说,为兼顾公平公共的原则,在教师派遣过程中,县教师管理中心将与学 校签订《教师派遣协议》和《校用协议》,对派遣期限、管理办法、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等内容也都提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计划,2010 年及以后新参加工作的教师、2011 年及以 后县外引进调入该县的教师、 2011 年及以后进入郫县新建学校和在县内学校之间调动的教 师等,将被率先纳入新的管理体系内。目前,郫县已经有 370 余名教师进入县教师管理中 心内。今后郫县凡招聘和引进的教师由县教师管理中心统一进行编制及身份管理,双方签 订聘用合同,县教师管理中心根据学校岗位需求派遣教师到相应学校任教。教师的个人编 制和身份管理将首次与岗位管理相分离 链接: 县管校用 是指教师编制将不再与学校挂钩,而是改由县委编办根据全县教育事业的 发展和办校规模定期核定全县教师的编制总数,实行教师编制全县统一核定、定期调整、 动态管理。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则根据核定的编制控制总数,设置学校的具体 岗位数,学校只负责按岗位配备教师。 郫县教师 “不再是学校的人” 郫县出台的《办法》规定,教师的个人身份将从学校剥离,统一纳入县教师管理中心进 行管理。县教师管理中心负责全面统筹教师编制、个人身份管理工作,而学校则负责教师的 使用、培训、考核。教师将“不再是学校的人”,而是“教育部门的人”。

实际上,“县管校用”这一模式,最早并非由郫县提出。近年来,中央至地方均相继抛出 类似概念, 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的案例却微乎其微。

郫县公改办常务副主任冉崇寿坦言, “县 管校用”涉及到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尽管早在 8 年前就有此构想,却一直没有进展。

从去年起,县委编办、县公改办、县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会同全县 多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曾连续召开数十次会议,用一年时间共同制定《郫县教师“县管校 用”暂行管理办法》。对象涉及到全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所有公立学校。部 分民办学校、民工子弟校也被纳入其中。

《办法》 还打破了“按校定编”的传统编制管理方式, 即教师的个人编制将不再属于学校, 而是归教师管理中心所有。

教师编制的总额数量及学校具体的教师岗位数等, 则由机构编制 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 共同根据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办校规模定期进行核 定,学校只负责按岗位配备教师。

该办法目的在于,对全县师资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化地进行资源整合,以进一步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编制从学校脱离出来,今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将以签合同的 方式进行,以确定教师在校执教年限及教学内容等。”郫县县编办副主任薛群介绍称。这意 味着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教师 “铁饭碗”时代将由此被打破。

制度设计 能否保证教师公平流动 城乡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师轮岗交流属于“人走 关系不走”,少数责任心不强的老师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轮岗校,而一些中高级职称的老 师,也不愿意报名参加轮岗交流。“教师支教的模式并非一种正常的机制运转。”郫县教师管 理中心主任黎经元认为, 随着“县管校用”模式启动, 全县的教师资源就可以灵活地流转起来。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甲校英语老师有富余,而乙校英语老师不够,在?校管校用?模式下, 就会出现甲校的英语老师闲着,乙校花钱去请代课老师的现象。但?县管校用?就可以对全县 区域内的师资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最大化地进行资源整合。”黎经元说。

怎样规避“谁有关系, 谁就能进好学校”, 成为制度设计中的另一重点。

为避免这些问题, 郫县设置了学校与教师之间双向选择的权力。 “教师派遣期满,经教师管理中心和学校协商, 考核合格的教师可以连续签订校用协议, 不受次数限定。”在《办法》中明确,县教师管理中心每学年将根据教师的需求定期开展双 向选择,除新引进教师和派遣期满的教师外,也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教师参与竞聘,推进教 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对于教学质量不过关,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学校也有权退回教师管 理中心,县教师管理中心将对其安排待岗培训。若经培训后考核仍不合格,则可对其辞聘或 解聘。” 据介绍,教师流动将本着个人自愿和组织调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同时,郫 县正加紧制定相关优惠激励政策, 将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安排城镇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 校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任教。

循序渐进 摸索中推进 作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 郫县启动“县管校用”管理模式仅有两个多月时 间。

“当时我们对这项制度的推动难度做足了准备。”冉崇寿坦言,最初大家担心,教师会因 感到压力而不愿进入教师管理中心,也担心教师编制脱离学校后会削弱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或许会出现教师不好管理的局面。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运行,新制度在启用时 并没有搞一步到位,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最年轻、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作为首先考 虑的范围, 纳入管理中心。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 将其他教师分批次逐步纳入新的管理体系中。

郫县唐元小学教师吴艳芳是今年 9 月进入教师管理中心的新老师, “当时来郫县竞聘时, 感觉很奇怪,以前教师身份都在学校,现在却变成了三年签一次合同。”吴艳芳告诉记者, 尽管会随时担心因为教学不好而被淘汰, 但今后却可以灵活地选择学校, 只要努力就会赢得 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郫县团结中学,已有 18 名教师的个人编制归属到了县教师管理中心。该校校长任建 华认为,学校今后的用人、管人的方式也将变得更加灵活。“过去,学校对个别教学质量差 的老师,不能处分,不能开除,也无法扣减工资,而现在则可以灵活退回。”他说,学校为 吸引好的教师留校,也会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这让学校也有管理危机感。” 目前,已有 375 名老师进入了郫县教师管理中心。根据计划,郫县的近 4000 名教师将 在未来三年内全部纳入新体系。 福安市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福安市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了相应政策,大力探索 “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管理模式,坚持以“县管校用”为抓手, 在教师编制落实、职称评聘、财政补助等方面下工夫,创新工作方法(“特岗教师行动”、 “小 片区管理”、“组建教育集团”),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和质 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县管校用”政策实施的主要做法和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县管校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福安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了相应政策,有效促进了这 项工作的开展。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本着“科学合理、公开规范、积极稳妥、以人 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福安市积极搭建三个交流平台,让教师在合理的交流中进一步促进 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城区学校教师交流平台。以城区学校“结盟重建”行动为重点, 着力推进优质校教师向薄弱校流动。通过结盟两校“五联动”,促进薄弱学校实现“六同”。

一年多来,城区学校结盟双方互派教师 60 多人,师徒结对 90 多对,开展教学研讨交流 50 多 场,大大加快薄弱校重建进程,有力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结盟学校则主要根据城区 学校空缺岗位情况, 结合教师的家庭状况, 予以优先交流任教。

二是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平台 (目 前以乡镇流动到城区中小学校为主)。近年来大量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区学校,城区教师需 求量不断扩大。福安市在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区竞聘上岗的形式上进行改革,改变市级命题笔试 加面试的办法,全程委托省考试中心,采用一张卷子,实行电脑阅卷形式,减少人为因素,在 配置时按照“考前依录取名次派位、考后对号入座”原则,将成绩好的进城教师优先配置到相 对薄弱的学校,促进教师均衡配置。三是建立区域性交流平台(城区以外中小学校间教师的交 流)。小学之间的流动主要是在中心校与其下属学校之间,确保特岗教师流动到位;乡镇中学 教师之间的流动主要突出工作的需要和家庭情况相结合,统筹兼顾学科性要求合理流动。三年 来,福安市中小学校长校际交流 143 人,城镇到特岗学校交流的教师超过 560 人,城区校际教 师轮岗交流 170 人。截至目前,福安市活跃在农村一线的特岗教师近 600 人,约占小学教师四 分之一。特岗教师行动让村小校都有了公办老师,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二)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一是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每 年初,由市委编办牵头,会同市财政、教育、公务员局等部门,深入各教学点进行核编,对学 校班级、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教师课程安排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 制进行重新核定。教育和人事部门根据核定的编制控制总额,设置学校具体的教师岗位数,由 学校按岗位配备教师。根据紧缺学科的情况,2011 年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缓 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的矛盾。二是实行特岗教师编制政策。2007 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农 村特岗教师编制政策,提出按“一个不得,两个至少”要求配备特岗教师,充实到边远山区的 农村特岗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是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

从 2009 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在编不在岗教师清理工作,理顺和规范教师借用、调动工 作,2009 年来共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 94 人。这些都为我市顺利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促进中小 学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大力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实行城区义务教育六个小片区管理, 片区内的学校实行 “三 统筹”,组建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附小瓮窑分校、每年指定 10 所农村薄弱校进行托管 等。特别是 2012 年,福安市以片区“优质校”为龙头整合周边“一般校”组建教育集团,在 市实验小学基础上组建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集团下设三个分校。该集团的组建,带动集 团内各薄弱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和共同提高,进一步缩小 校际之间差距,对市探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标准。一是对中高级教师职务职数安排实行总量控制。从 2010 年起,中高级教师职务职数安排按照“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精神,市公务员局实 行总量控制,市教育局根据各校教师结构实际和未聘中高级教师数安排职数,两家联合发文下 达聘任职数。二是实行农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制度。出台了《关于下达农村特岗教师聘任职数 的通知》(安人事〔2011〕12 号)和《关于做好农村特岗教师中高级职务聘任工作的通知》 (安教〔2011〕167 号)等文件,规定在农村特岗学校的教师,凡取得中、高级教师职务任职 资格的,全部予以聘任并兑现工资待遇。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称指标重点向农村特岗学校、教 学第一线教师和边远山区学校职数比例少的学校倾斜。此外,对交流教师和校长继续保留原有 职称和待遇,职称评聘优先。三是对教师实行全员岗位设置聘用管理。2011 年出台了临近三 年退休教师不占核定岗位职数、“两提前”(即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和业绩突出,且获得市委、 市政府或宁德市教育局及其以上表彰嘉奖的,可以提前一年竞聘)、“四优先”(即聘龄长者 优先,教龄长者优先,年龄大者优先,表彰荣誉级别高者优先)等优惠政策。2012 年 5 月底, 我市全面完成了岗位首轮聘用和工资认定工作, 标志着我市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开始实现由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并将逐步打破教师中高级职务终身制, 建立 “教师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升能降”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四是对凡在农村学校任教累计满 25 年及以上且仍在农村 学校任教的教师,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都直接予以聘任。目前我市已聘农村 任教累计满 25 年及以上的中学高级教师 29 人,中学一级教师 3 人,小学高级教师 132 人。

(五) 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经费需求。

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 给予到边远、偏僻的特岗学校上课公办教师每人每月 100-200 元不等的特岗补助,全年财政投 入 120 多万元。给予松罗、晓阳、范坑等三个地处偏僻山区乡镇的 6 所学校的教师补贴。给予 特岗教师体检补贴。给予特教学校教师特教津贴,每人按基本工资的 15%给予发放。对农村学 校给予生均公用经费倾斜, 500 人以下的农村中学、 中心校全年财政投入预计 230 万元, 30-100 人的农村完小校、教学点全年财政投入约 30 万元。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舍建设及义务 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今年投入 4900 万元用于中小学“班班通”、部分学校标准化建设、职 业技术学校教学楼续建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2013 年财政投入 400 多万元用于教师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县管校用”政策实施的工作成效 (一)打破了“按校定编”“教师一校定终身”的传统编制管理办法,实现了身份管理与 岗位管理相分离,对行政区域内的师资力量实行了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资源 的最大效益,最大化地整合资源,初步实现县域范围内教师的无校籍管理,切实解决了“校管 校用”中教师轮岗交流没有归属感,缺乏积极性等问题。

(二)实现了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安排。通过教师资源的统筹配置、交流、互 动,打破了“校管校用”中“优秀教师”过于集中的现状,根本上消除了教师在轮岗学校缺乏 归属感、工作责任心不强和学科教师校际分布失衡等弊端,促进名校名师进新区、进山区,从 源头上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有利于城乡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 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城乡居民能上 学、上好学。

三、“县管校用”政策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县管校用”制度和配套制度机制不完备的矛盾。“县管校用”政策在市域层面 推进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出台了相关意见保障推进的方向,落实推进要求,但在各部门统筹 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民主决策和公开监督制度、督导评估制度等方面的配套体制 机制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教师心理归属感不足的矛盾。“县管校用”制度下,教师不再属于学校,随时都可 能被市教育局调配到其他学校,因此教师的稳定感、归属感不足。部分教师在面临被调配时, 心理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交流后面临住宿难等问题。推行每年交流人数原则上为交流对象的 10%左右, 但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住房紧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交流的开展。目前,我市 教师在调配时已经考虑了家庭等因素,大部分都能按就近原则安排,化解教师住宿难题。而推 行“县管校用”,若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一旦大面积教师流动,则会出现住宿难,甚至增 加教师经济负担等问题,不利于教师安定稳定。

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强调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要求,深入阐释实 施“县管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校和教师增强对“县管校用”制度的认同感, 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增强深入推动“县管校用”制度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 宣传“以人为本”的教师流动思想,城乡教师流动问题,既要重视县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 发展的“大局”,又要重视教师面临的住宿条件等实际困难的“小局”,消解教师顾虑,减轻 教师的心理负担;三是探索教师流动的补偿机制(评优评先、评职晋级、交通补贴、远郊补贴、 山区补贴、弹性坐班制度),促进教师往偏远山区流动;四是要建立健全“县管校用”的民主 决策、公开监督制度、督导评估制度。

俾县无校籍管理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 百度文库投诉中心 ;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 点击此处 进行反馈. 暂无评价 | 0人阅读 | 0次下载 | 举报文档 阅...

据悉,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据新华社 连线成都 2020年 我市基本实现县域内教师无校籍管理 据了解,我市从2007年开始,...

市有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指导性意见,结合当地实际,率先出台《利辛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利〔2015〕1号),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城乡教师...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