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壁尘公基 >> 壁尘公基2014电子版,公基题库,基护护理学重点,公基重点

壁尘公基2014电子版,公基题库,基护护理学重点,公基重点

时间:2013-11-13 来源: 泥巴往事网

复习时把侧重点放在重大(尤其是与江苏相关)的事件和会议中。比如2014年初的中央经... 纵观近几年的A类公基真题,主观题的题目由最初的对一句话进行说明,再到考察两者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哲 1 绪论 A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一 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 】 b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在认为当前的状态即永恒的, 否认了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马哲产生的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 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工 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b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 现了科学性(认识)和革命性(实践)的统一 2 唯物论 A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a 物质的唯一特性(外在)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b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 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 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 的世界观,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物质是永恒存在的 B 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形式 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源泉】 C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 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 律、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A 世界的普遍联系 a 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b 普遍联系中的系统:系统具体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没有部分就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 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整体是各个部分的 有机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B 世界的永恒发展 a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上升的运动 b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 必然趋势项符合 C 三大规律 a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变与量变之间是相互转化、 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方法论的意义: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1 b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双重否定表肯定,否定 之否定的本质是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c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型就没有普遍性 <4>方法论的意义:运用矛盾分析法 <5>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不平衡的,事 <6>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既要看主要矛盾又要看次要矛盾, 重点论是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7>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4 认识论 A 实践与认识 a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专指人】 、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 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b 认识:实践决定认识 c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a 认识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 段,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b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 C 真理【即正确的认识】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的条件性;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S:能动性只能用来描述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认识具有能动性、真理具有能动性、意识 具有能动性;客观实在只能用来描述物质;认识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它可超前可滞后,不 受历史阶段的束缚 5 唯物史观 a 社会存在: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 社会意识: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可以把社会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 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非意识形态: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 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不具有阶级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对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附着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 理手段。 2 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政治上层 建筑[国家机器] :包括政治法律制度 and 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设施。

思想上层建筑[统治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 哲学、艺术等。国家政权时上层建筑的核心。

<3>、 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

d.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是改革。

e.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群众史观] f.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表现了人的本质。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社会价 值是第一位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 商品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013】 (2)商品的二因素:

a 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有用性,由具体劳动决定,是商品的自然属 性 b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由抽象劳动决定 c 有使用价值可无价值,无价值则无使用价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 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二. 劳动二重性 (1)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是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抽象劳动:脑力和体力消耗以及时间,产生价值 (3)商品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三、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 (1)商品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 值货币) ;支付手段(发生赊购赊销的情况下,交纳租金、税金、发工资) ;贮藏手段(货 币退出流通领域,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 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硬币是货币,纸币是价值符号 四. 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五. 剩余价值 3 (4)(1)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5)新价值 (6)(2)剩余价值的产生: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 (7)占有价值部分,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8)Ps:剩余价值和利润率之间是剩余价值>利润率 六. 补充:唯物史观中关于生产资料、生产力的知识点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要素,在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社会 制度的根本标志,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判断各种社会形态性质的客 观依据。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贯穿社会主义始终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 P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改革 经济学 一、需求和供给理论 (1)投资和消费用于拉动内需,出口为满足外需 (2)互补品需求量成正比,替代品需求量成反比 (3)需求和价格成反比 (4)需求价格弹性:变化大则弹性大,变化小则弹性小 (标价)1000 元(卖出)1 件 (标价)1 元(卖出)1000 件 (标价)1000 元(卖出)50 件 (标价)5000 元(卖出)50 件 (5)价格上升,供给量上升;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6)供求法则:供大于求,买方市场,供小于求,卖方市场 二、市场理论 (1)市场体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2)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 行业准入越来越困难 三、各种经济术语 (7)GDP:属地(地域概念) ;GNP:属人(国民概念) 四、通货膨胀 (1)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总体特征,所以,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2)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CPI(正比) (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反比 通胀—>物价上涨—>扩大生产—>多招劳动力—>就业率上升 五、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4 平衡 (2)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最主要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3)财政政策: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 调控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政策,增加 税收减少政府支出。

(4)货币政策: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b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 率;c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 币供应量的活动。

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调控政策,应降低 a,降低 b,买入债券,降低利 率。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性的调控措施,应提高 a,提高 b,卖出债券,提高 利率 六、国际经济 (1)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贸易逆差;我国出排第一,进排第二 (2)本币汇率下降,则出口上升,进口下降本币汇率上升,则出口下降,进口上升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的是毛泽东正确的革命思想 一、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1927)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1. 党的创立: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

大革命时期: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时期。

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南昌起义,建立军队(南昌起义标志着人 民军队的建立) 。

此时的毛泽东:国民党宣传部部长。

2. 标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提出。

3. 代表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4. 主要思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 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27—1935)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土地革命阶段、国共对峙阶段。

1. 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真正掀起人 民军队组建浪潮的是秋收起义。但这一系列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 起义失败的原因:学习苏联打大城市,而中国的主要人口在农村。

2. 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 论的形成。

3. 根据地:井冈山 4.代表作:

《井冈山的斗争》 、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 本本主义》 5.主要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 本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1945)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1. 1935 年开始长征,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也是我党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会议。在遵义会议后,1937 年红军顺利到达陕北。随着 1937 年抗 5 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长征结束。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和西北军 攻打红军,此事引来张、杨的不满,于是在南京将蒋介石扣押,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志前 来协商,和平解决了这次事件,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2.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 代表作:

《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论联合政府》 、 《论持久战》 、 《新 民主主义论》 、 《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 4. 主要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党的建设的力量。

(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945—1976)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 1945 年抗战胜利;1949 年建国;1976 年毛泽东去世。

2.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

3.代表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 《论人民民主专 政》 、 《论十大关系》 、 《中共八大文献》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 《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 《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次对实事求 是的含义作了科学解释。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1.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发展群众(原则)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 。

(三)独立自主的科学含义 1. 独立自主就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 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时间相结合, 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更好地开 展本国的革命和建设。

毛泽东著作一览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 年,萌芽) 1.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2.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 二、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 年,萌芽) 1.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2. 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3.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 年,形成) 1. 首次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 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四、 《反对本本主义》 (1930 年,形成) 1. 党内的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 党内的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4. 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 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五、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年,成熟) 1. 提出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 把党建称为“伟大的工程” 。

六、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年,成熟) 1.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第一次完成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七、 《论联合政府》 (1945 年,成熟) 1.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2.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八、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 年,继续发展) 1.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2. 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工业生产。

” 九、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年,继续发展) 1. 完整的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

十、 《论十大关系》 (1956 年,继续发展) 1.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 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十一、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继续发展) 1.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 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辩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该系。

5.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 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not 首次提出的)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列强侵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 时间:1840 年—1842 年 2. 地点:

3. 人物:

(1)涉及国家:英国 (2)涉及人物:林则徐:

《四洲志》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 人;魏源: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4. 事件:

(1)原因:虎门销烟(1839 年 6 月 26 日) (世界禁毒日) (2)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a.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7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 时间:1856 年—1860 年 2. 地点:

3. 人物:

(1)涉及国家:英国、法国 4. 事件:

(2)原因:

结果: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 1. 时间:1894 年 2. 地点:

3. 人物:

(1)涉及国家:日本 (2)涉及人物: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事件: (1)原因:

(2)结果: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给日本 (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 时间:1900 年—1901 年 1. 时间:1900 年—1901 年 2. 地点:

3. 人物:

(1)涉及国家: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帝国 (2)涉及人物:

事件:

(1)原因:

(2)结果:

《辛丑条约》1901 年 总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在不断削弱。

二、太平天国 1. 时间:1851 年—1864 年 2. 人物:涉及人物:洪秀全 事件:(1)过程:a.标志:1851 年金田起义。b.发展:1853 年定都 天京。

c.1856 年天京事变。d.失败:1864 年,湘军攻陷天京。

(2)文献:

《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 总结:农民阶级、米有知识,没有提出确切纲领 三、洋务运动 1、两个口号:自强、求富 2、三只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3、四项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堂 4 5、六大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天津机器制造 四、戊戌变法 1、严复《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1895 年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 3、1898 年百日维新 五、辛亥革命 8 任务:孙中山 1、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

2、1905 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3、1905 年 11 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即三民主义。

4、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在黄兴的带领下,120 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起 义,失败。

5、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

总结:这是近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巨变。第二次是建国(毛泽东) ,第三次是改 革开放(邓小平) 六、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1915 年《青年杂志》 2、1916 年改为《新青年》 3、口号:科学、民主 4、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七、十月革命的影响 李大钊著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 《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 。

八、五四运动 1919 年 5 月 4 日,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精神:科学、民主、进步、爱国。

(北大校训) 总结:

五四运动时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 导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结:

一.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 、 封建主义和人民 大众的矛盾。

二. 指导思想: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 三. 革命前途: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四. 问题: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五. 结果: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六. 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一、国民革命战争(1921—1927)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出 (一)中共一大(成立) 1.时间:1921 年 7 月 23—31 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3.两个数字:12 个代表,53 位党员 4.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5.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二)中共二大(干什么) 9 1.时间:1922 年 7 月 2.地点:上海 3.主要内容:提出党的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三)中共三大(怎么干) 1.时间:1923 年 6 月 2.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 4.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局:陈独秀 (四)国民党一大 1.时间:1924 年 1 月 2.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国民党) 4.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国民党主导) (五)中共四大 1.时间:1925 年 1 月 2.地点:上海 3.主要内容: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4.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局:陈独秀 大星星:毛泽东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清敌友 (1925 年 12 月, 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谁 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村的阶级路线(1927 年 3 月,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 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土地革命前期(1927—1935) (一)中共五大 1.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时间:1927 年 4 月 12 日 2.时间:1927 年 4 月 27 日 3.地点:汉口 4.主要内容: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5.中央政治局常委:陈独秀 张国焘 蔡和森 (二)八七会议 背景:1.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7 月 15 日 2.南昌起义,1927 年 8 月 1 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召开:1.1927 年 8 月 7 日 汉口 2.选举出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瞿秋白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得取的 (三)秋收起义 1.1927 年 9 月,毛泽东赴湖南,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

(失败) 2.三湾改编: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建立党支部,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 领导,成为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 3.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四)中共六大 1.时间:1928 年 6 月 2.地点:莫斯科 3.中央政治局常委:向忠发 (五)古田会议 1.1929 年 12 月下旬 2.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的决议案》规定红军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大星星:毛泽东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10) 《井冈山的斗争》 (1928.1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 (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 毛泽东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六)长征 1.1934 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六届四中全会 3.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内容:军事、组织、意义,第一次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 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

(反左会议:激进) (七)瓦窑堡会议 1.华北事变:1935 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事端,侵略势力一步步向华北渗透。

2.一二九运动: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是一场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 国主义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3.瓦窑堡会议:1935.12,内容: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 的决议》 ,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4.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 12 日 三、抗日战争(1937—1945) 毛泽东思想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一)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二)洛川会议:1937 年 8 月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三)六届六次全会:1938 年在延安,首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中化) (四)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年 10 月;提出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 建设) ;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玩去昂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

(五)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年 1 月;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新民主主义的纲领:

1.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国体) 。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经济纲领: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没收垄断资本归国家;保护民族工商业。

3.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六)延安整风(1941—1945) 1.性质: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文献: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的作风》 、 《反对党八股》 、 《在文艺座 11 谈会上的讲话》 3.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中心)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 顿文风。

4.结束:六届七中全会,194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七)中共七大 1.时间:1945 年 4 月;地点:延安 2.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3.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 4.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 评。

(八)重庆谈判 1.时间:1945 年 8 月 28 日;地点:重庆 2.毛泽东等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 大星星:毛泽东著作《矛盾论》 (1937 年 8 月) 《论持久战》 (1938 年 5 月)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年 12 月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个全新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年 1 月) 四、 解放战争、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1945—1976 (一)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首次提出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2.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二)三大战役:1948.9—1949.1 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渡边战役(1949.4.23 占领南京) (三)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会议) (第一个提出党建要求的会议) 1.两个转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业到城市,中国用农业国转变为 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 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五)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年 9 月)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 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六)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革命) ; 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2 1.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命。

2.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3. 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 斗争、党的建设。

六、 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49—1956 (一)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1. 对农业的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2. 对手工业的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3. 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和平赎买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补充: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 人民民主专政 2.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建国后所呈现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部分:邓三科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

(1992 年南方谈话时提出) 2.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

3.主要包含社会主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具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 执政为民。

4.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 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科学发展观 1.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思想的精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 宝。

3.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3 4.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胡锦涛思想的精髓。

真 题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 A. 与时俱进 B. 党的先进性 C. 执政为民 D. 发展生产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 全面协调可持续 B. 着力自主创新 C. 立足科学发展观 D. 五个统筹 3.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本质 1. 提出时间: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2.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十八大) 。

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

真 题 1. 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 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判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开始时间: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完成时间:21 世纪中叶 历史:at least 100 年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 政策。

三、老“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1 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 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 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4 真 题 1. (判断)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矛盾。

( ) 2. (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 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 )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 1. 时间: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 放是从 1979 年开始的。

2. 改革进程:改革从农村拉开序幕,地点是安徽小岗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3. 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4. 改革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南方谈话) 5.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二、对外开放 6 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喀什。

真 题 1. (判断)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产力是否得 到发展” ( ) 2. (判断)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有益补充,是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

( ) 中特思路梳理 一、改革初期 (1)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 终不渝地遵循” (2)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 年,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开放从 农业领域开始,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 革。

] [例 1]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 a. 上海 b. 安徽 c. 广东 d. 浙江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 年)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邓小平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毛泽东:实事求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胡锦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客观评价毛泽东) 补充关于改革的相关知识:

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改革的衡量标准:三个有利于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5 三、十二大期间(1982-1987) (1)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1989 年,十三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7)邓小平南巡(1992 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 。

a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 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提出市场经济。

(8)1990 年批准浦东新区。

[例 2—2013 年天津市选调生考试真题] 25. 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南方讲话 D. 十五大 五、十四大期间(1992-1995) (1)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

(3) 1994 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 关系》 、 《中国 21 世纪议程》 。

(4) “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江泽民搞党建】 。

六、十五大期间(1997-2002) (1)提出“邓小平理论” 、新三步走战略 新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 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西部大开发战略:包括 12 个省区市【西北五省、西南五省、广西和内蒙】 PS:各种开发的先后顺序:经济特区、浦东新区、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3)三个代表的提出:2000 年,在广东首先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在 2001 年建党 80 周 年时阐述了三个代表, 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考点:

三个代表:

代表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 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基、源是指:人民群 众的支持和拥护。

七、十六大期间(2002-2007) (1)确立三个代表指导思想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 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2003 年提出。

(4)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2003 年,胡在江西考察时明确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

PS:经济区域建成顺序:长江三角洲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带、珠三角地区经济带、环渤海地 区经济区、中部地区经济区。

(5)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2004 年,四中全会提出) 六、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6 七、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民主、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6)先进性教育【胡锦涛搞党建】05 年(教育三个代表的) 【毛:延安整风,江:三讲教育,胡:先进性教育】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7)新农村建设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a 八荣八耻 b 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道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精髓,解决精神状态、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行为规范的 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八、十七大期间(2007-2012) (1)改革开放的评价:新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显著地成就是快速发展、 新时代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只有这三个! !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 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 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时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 展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建设生态文明。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体现。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 。

(7)第 12 个五年计划(当作申论的知识点来记)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 方向;坚持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 ~~的重要着力点;坚 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的强大动力。

(8)十七届六中全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补充:胡锦涛七一讲话:党完成的三大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 党和人民必须加倍珍惜、 长期坚持、 不断发展的成就:中特道路、中特理论体系、中特制度。

(9)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 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方向。

A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B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 17 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

九、十八大期间(2012—今) (1)科学发展观: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 质:解放思想(邓) 、实事求是(毛) 、与时俱进(江) 、求真务实(胡)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提出“两个翻番”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 一番(2013 年联考政治考题) 。

(5)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 择。深化改革是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主攻方向是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 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8)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是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根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 管理: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 。

补充: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 高同步。

(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 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党建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十、十八大总结:

1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的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3 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作用。

4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5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6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十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 总基调:稳中求进;最核心的: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实施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 健的货币政策;消费、投资、外需“三驾马车” 。

十二、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

一、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 :蒋介石的不认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赶出去帝国主义 “一边倒” :倒向苏联 18 (1)1949 年与苏联建交 (2)1953 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问题) (4)1955 年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 二、六十年代 “两条线” “两只拳头打人” 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国家关系 三、七十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连着美国和日本的一条纬线) 。

(1)中美建交过程:1971 年基辛格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1979 年中美 建交。

(2)1971 年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3)1972 年中日建交。

四、八十年代 “无敌国外交” “真正的不结盟” 。

五、九十年代邓小平外交指导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六、21st 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

真题:外交政策的顺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公文知识 一、公文的分类 1、根据行文关系的不同,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行文。

[请示、汇报] 下行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行文。

[命令、决定、决议、公报、公告、通知、通报、批复] 平行文:向所属同级机关以及向非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中不相隶属的任 何级别的机关行文。

2、根据涉密程度不同,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公文[一 般秘密] 、机密公文[重要秘密] 、绝密公文[最重要秘密] 。

3、根据对处理时间方面的限制和要求,分为平件、加急件、特急件。

4、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收文、发文。

二、公文语言规范:准确、简明、朴实、庄重。

三、公文的构成要素及格式 1、版头 (1)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一般用 6 位 3 号 阿拉伯数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

(2)秘密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是标识公文保密程度的一种标志,涉密公文应 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 、 “机密” 、 “秘密”和保密期限;标注密级和保 密期限用 3 号黑体字,保密期限中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如“保密★1 年” (可以不写保密期限,不写则默认为一般标准) 。 19 (3)紧急程度:公文上标注“特急” “加急” ,点报上标注“特提” “特急” “加 急” “平急” ;3 号黑体字,如需同时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按 照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的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

(4)发文机关标志:发文机关标志是公文版头部分的核心;形式是:第一种是发文机关全 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第二种是使用发文机关全程或者规范化简称。

(5)发文字号:发文字号是党政机关制发公文的编号。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 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如“国发〔2012〕12 号” 。

(6)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2013】 。

2、主体部分 (1)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例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 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 。

(2)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使用规范全称、规范化简称、同类型机 关统称。公文的主送机关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a 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发出 的请示或者报告等上行文,只有一个具体的主送机关,不能多头主送;b 上级领 导机关对下级发出的公文,一般的下行公文都有两个以上的主送机关,机关统称 一般是“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c 直接向社会公众发布的公文, 不写主送机关。

(3) 正文:

公文的主体和核心所在。

文中层次结构为 “一” 、 “ (一) ” 、 “1.” 、 “ (1) ” 。

(4)附件说明:是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5)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成文日期是指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 责人签发的日期,是公文的生效日期,也即党政机关公文生效的重要标志。联合 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6)附注(7)附件 3.版记部分 (1)抄送机关(2)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3)版记中的分割线。

四、行文规范 1.一般规则:确有必要,讲求实效,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行文关系根据隶属 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2.上行文规则:

(1)原则上主送 1 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 和同级机关,不得抄送下级机关。

(2)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 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3.下行文规则:无考点 4.其他行文规则: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 【函】 。

五、主要文种 1.决议:决议适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人代会、党代会)的重大决策事项;决议特点:必须 由会议讨论通过、内容上的重要性、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 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的特点:

规定性、 指导性、 稳定性【一般都要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贯彻执行】 。

3.命令:是强制性的、有限定的法令机关、发布命令必须以法律和法令为依据;适用于公布 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及个 人。

4.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重大事项; 内容上的庄严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多 20 是通过新闻媒体刊发“新闻公报”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一 同发布则为“联合公报” 】 、使用上的习惯性。

5.公告:适用范围最广;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极重要】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特点:

广泛性、规定性、专业性【通告的内容多涉及公安、交通、邮电、税务、市政建 设、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公务活动,带有专门性质,行文中常使用行业术语】 。

7.意见【行文方式最灵活,上行、下行、平行】 :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方 法;特点:及时性、建议性(mark) 、多向性【2013】 。

8.通知:

用于发布、 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或者执行的事项, 批转、 转发公文。具有广泛性、较强的时效性、告知性、写作内容的灵活性。

9.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 批评错误、 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特点是教育性 【2013】 、 说理性、时效性。

10.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具有陈述性、沟通性、 单向性{专门的上行文}。

11.请示【重要】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示、批准(询问性上行文) ;具有单一性(一文 一事) 、期复性、时效性。

12.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与执行性、行文的被动性、针对 性。

13.议案:各级人民政府向人大或人常提请审议事项;特点为:涉及内容重要性、性稳定向 流动、时限性极强。

14.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事项(同级) ;具有行文方向的多样性(平行为主) 、 使用的广泛性、写作灵活简便性。

15.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特点为纪要性、决议性和知照性。

六、公文处理工作 1.拟制:包括起草、审核、签发;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

2.办理:包括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和整理归档。收文办理的核心是承办。

公共管理知识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是实现管理效果的灵魂,是管理过程中的核 心环节。

组织职能: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把制定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控制职能: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

例 题 1. 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把制定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的活动过程,是政府( ) a. 计划职能 b. 领导职能 c. 组织职能 d. 控制职能 2. ( )是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灵魂,是管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a. 计划职能 b. 领导职能 c. 组织职能 d. 控制职能 二.公共行政(看一遍、有印象即可) 1.公共行政是指:

【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 , 【以公权力和法 律为基础】 ,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2.公共行政构成要素:公共行政主体、公共行政客体、公共行政的基础、公共行政的目的、 公共行政的功能。

公共行政的主体:

执掌公共行政权力、 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分为职权性公共行政主体、 21 授权性公共行政主体。

公共行政的客体: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物。

公共行政的基础:公共权力和法律。

公共行政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公共利益的实 现表现为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的功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性。

三.政府职能(重点、天津重要考点) 1. 基本职能:政治职能(最核心) 、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a.政治职能:对外防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独立主权;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 反抗,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的四大政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 外 交、治安和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培育、完善市场机制职能;检查监督职能; 提 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c.文化职能: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发展体育的职能。

d.社会职能:致力于改善、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在社会职能范围内。

分为三类:社会保障职能,环境保护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控、公共服 务、社会管理。

3.运行职能: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监督。其中决策(计划)和控制是基本 职能。

4.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管理角色的转换,管理手段、 方式及其模式的转变等。

例 题:

(1)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 a. 管理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政治职能 d. 社会职能 (2)要鼓励市民采取绿色交通方式出行,首先要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公共交通, 这表明政府在履行( )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社会职能 (3) (判断)政府基本职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 理职能。

( ) 四. 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是指: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在 我国专指: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事机构。

2.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精干效能原则、依法设置原则、按需设置原则(行政组织设置的根 本前提) 、职责权相统一原则、适应发展原则、为民便民原则。

3.行政组织的类型: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参谋咨询机关、派出机关(地区行署、 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临时机关。

4.行政组织社会机的基本问题:追求扁平化。

五.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者是职位、权力、责任的综合体。职位是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前提;权力是行 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活动的资格,是承担责任的手段;责任是本质、是核心。

2.行政领导者的技能:技术技能(有知识能力) 、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分析、 决策能力,高层领导者具有的能力) 。 22 六.公共行政的过程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经验决策 和科学决策;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3.行政决策程序:一是情报活动阶段(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二是方案 设计活动阶段(提出备选方案) ,三是选择方案阶段(决策阶段,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阶 段) ,四是审查方案阶段(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 。

4.行政执法:包括行政沟通、行政协调(最终目的是求同存异) 、行政控制。

5.行政监督:行政内部监督系统:一般监督【日常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专门监督【行 政监察、审计监督】 ;行政外部监督系统: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

七.行政责任 1.追究行政责任的原则:过责法定原则、过惩相适应原则、责无旁贷原则、教育为主惩处为 辅原则。

PS: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 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PS:国务院机构改革,重在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

PS: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 4 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 2 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 25 个。

PS: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加快形成权责清晰、分工合理、 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制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 23

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43.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344.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源自:老庄学派 345.“十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公基重点(整理) 公基重点(整理)

2012年9月13日 - 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有限的信贷资源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稳步增长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铁路、公路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性安居...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