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 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加强一把手监督2014,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意见,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一项制度设计理念模型贺夏蓉

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加强一把手监督2014,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意见,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一项制度设计理念模型贺夏蓉

时间:2012-01-15 来源: 泥巴往事网

2014年9月29日... 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 把自身管好了,很多事就好办多了.我们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方方面面的一把手...

“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反腐倡廉理论征文,优秀奖 2013-12-19 来源:国家风尚网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 理论征文 制度警觉性与“一把手”权力匹配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一项制度设计理念模型 贺夏蓉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廉政文化与廉政政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阐释了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一项制度设计理论模型,即 制度警觉性与 “一把手” 权力匹配之间的关系和设定, 指出制度警觉性是遏制 “一 把手”权力腐败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不仅需要实现强度与方向两个属性维度的 匹配,而且要考虑动态性的匹配,其条件是在“一把手”腐败的“机会之窗”从 开启到关闭的任一期间内,随机出现的权力运行点必须落在制度警觉性区域之 内。

关键词:“一把手”监督;制度警觉性;腐败机会;权力匹配 制度警觉性与权力匹配是加强对“一把手”监督不可或缺的一个技术环节, 同时更是一个前沿的理论问题。

以往的研究表明, 多种因素和原因导致 “一把手” 腐败2,但笔者认为,监督制度有无警觉性是对“一把手”腐败能否得到有效遏 制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将“一把手”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条件。

权力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制度是相对稳定和静态的,将“一 把手”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制度如何以静制动? 制度警觉性是指制度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具有预警性和非人为干预性。也就是说, 当“一把手”的权力一旦在制度的笼子外运行,制度能发挥预警和干预的功能, 导致“一把手”权力的制度外运行遭受阻滞。制度警觉性越高,权力在制度的笼 子外运行的概率就越低,可以说,制度有无警觉性是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制度 设计理念的关键因素,是将“一把手”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必要条件。但对 于制度警觉性与权力匹配的设定问题却一直被研究者们所忽略, 在理论和实践上 还是一个空白。

一、制度警觉性的前提假设和基本参数 制度警觉性是一个向量,从属性维度上来说,它包括方向属性维度和强度属 性维度两个方面。制度警觉性首先是有方向性的,它指向 对“一把手”多个权 1 1 作者简介:贺夏蓉(1972-),女,湖南永州人,社会学博士后,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副教授,主 要从事廉政文化与廉政政策研究。

2 参见乔德福:治理“一把手”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 1 期。 力领域的监督问题;其次,制度警觉性在不同的指向领域,其强度是不同的。从 这个意义上,可以得到关于制度警觉性的一个假设 1:制度警觉性是个矢量,包 括警觉方向和警觉强度。对“一把手”监督的制度警觉性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 组矢量的集合。由此,可以把这个集合所围成的区域定义为制度警觉性区域,其 边界定义为制度警觉性边界。

可以用集合 DA 和 Ab 来分别表示制度警觉性区域和 制度警觉性边界这两个概念,用 Ai 和 As 来分别表示制度警觉性所指向的“一把 手”不同权力领域及其强度。3 关于“一把手”腐败的属性维度,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加以关注。笔者认为, “一把手”腐败同样是个双属性维度的变量,其维度包括腐败存在的制度领域和 “一把手” 自身对腐败的可识、 可控程度。

其中, 后者与其类型和结构特征有关, 对于腐败机会的结构特征,目前已经存在大量的研究,有学者总结概括了一个评 价腐败机会的框架,从“认知错位、依附心理、关系错杂、暗箱操作、机制滞后” 4 等方面对“一把手”腐败的结构特征进行描述。更多的学者从权力过度集中、 5 监督主体缺失、监督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寻求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 ,认为“必 须以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为重点,以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 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6笔者赞同这些观点,但正是这些体制机制的复杂 原因,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更应从制度的微观理念层面寻找新的思路。“一 把手”腐败机会是随机出现的,而且该机会是个双属性的变量,我们可以将“一 把手” 具有不同权力领域内的和不同可识别程度的所有腐败机会定义为一个腐败 机会平面(PO), 而 “一把手” 的腐败机会则是随机出现在机会平面上的点。

由此, 可以得到关于遏制“一把手”腐败的假设,即假设 2,“一把手”腐败是机会平 面 PO 上随机出现的点。

二、制度警觉性与“一把手”权力匹配的条件 从权力匹配的视角来探究对“一把手”监督的机理,纪检监察机关所能发现 的腐败机会必须在方向与强度两个属性方面与制度警觉性相匹配:

第一, 遏制 “一 把手” 腐败存在的领域必须与制度警觉性所指向的权力领域相匹配; 第二, 对 “一 把手”腐败的可识别程度必须与制度警觉性的强度相匹配。对“一把手”监督, 即发现“一把手”腐败机会的条件如下:

Ai= Oi, As≥Os。

由假设 2, “一把手”腐败是机会平面上随机出现的点,那么发现“一把手” 腐败或权力滥用的条件点必须落在制度警觉性区域之内,即 OX∈DA, 由以上分析,可以提出一个定理 1:如果“一把手”的权力滥用是随机出现 3 BYGRAVE W D. Syndicated Investments by Venture Capital Firms: A Network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2): 139-154 4 黄军昌:一把手监督难的破解之策[J],《领导科学》,2011 年第 5 期。

5 参见过勇:完善中国反腐败体制和机制的几点建议[J],《理论参考》,2011 年第 7 期。

6 侯长安: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13 年第 12 期。 的点,那么落在制度警觉性区域内的机会点是可以被制度发现的,而落在区域外 的机会点是不能被发现的。也就是说,制度警觉性指向的对象是“一把手”腐败 的机会,那么制度警觉性区域则与腐败机会平面上的某区域形成映射(或投影)。

可以这样理解,在三维数学空间中,制度警觉性区域和“一把手”腐败(权力滥 用)的机会平面是面积不同但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因此,该定理 1 中所说腐败 机会点落在制度警觉性区域内(外)是指可能的腐败机会点的映射落于制度警觉 性区域内(外),或是制度警觉性在腐败机会平面上的投影包含(不包含)机会点。

由此,可得到一个推论 1:增大制度警觉性区域的面积 SDA,可以增大对“一 把手” 腐败机会发现的概率 pO。

由假设 2, 腐败机会是机会平面上随机出现的点, 那么根据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有:当腐败机会随机出现在机会平面 PO 的某区域 DO ;则 pO=SDASDO ,那么当 SDO 保持不变时,增大 SDA, 可以增大 pO ,即有 d(pO)d(SDA)>0。

三、动态视角下的“一把手“权力匹配 以上的研究是静态条件下的,还没有考虑制度警觉性和“一把手”腐败机会 的动态变化过程。笔者认为,制度警觉性还应具有动态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制度从开始警觉到警觉消失是一个类似于生命周期的过程,包括 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第二,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制度 警觉性边界又是动态变化的,这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相关。也就是说,制度警觉 性的强度和边界都是时间 t 的函数。

“一把手”腐败机会是一个开始时未成型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成熟的过程, 因此腐败机会也是时间的函数。

TIMMONS 认为, 一个腐败机会“其特征是具有吸引力、持久性和适时性,并且伴随着可以为购买 者或者使用者创造或增加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7,其中,适时性是腐败机会 非常关键的一个自然属性。一个腐败机会通常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机会的出 现在其存在的领域中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因此,存在着一个“机会之窗”。一般 来说,随着时间的变化以不同的速度增长,在权力资源与资本市场扩展到足够大 的程度并形成一定结构时, “一把手”腐败的“机会之窗”就打开了;当对 “一 把手”腐败机会处于制度警觉区域之内时,腐败的“机会之窗”就开始关闭。由 于制度警觉性和腐败机会都是变化的,那么,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需要实现 二者之间的动态匹配,才可能成功地发现、控制或降低“一把手”腐败的机会。

假设腐败的“机会之窗”开启的时刻为 t1,关闭的时刻为 t2,那么机会发现的条 件为:

Ai(t) = Oi(t), As(t)≥Os(t), t∈[t1,t2]。 7 LOCKETT A, WRIGHT M. The Syndication of Private Equity: Evidence from the UK Venture Capital[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1999,1(4): 303~324. 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推论 2:在 t∈[t1,t2]时期内,虽然制度警觉性与“一 把手”腐败机会都在不断地变化,但能被发现的机会点必然落在制度警觉性区域 之内。另外,关于对“一把手”权力滥用机会发现过程中制度警觉性与权力匹配 的条件,需要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上文所给出的匹配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一把手”腐 败机会的发现必须实现制度警觉性和权力的匹配,这是对“一把手”监督,亦即 对其腐败机会发现的前提, 但仅仅具有匹配关系却未必一定可以发现其腐败的机 会。正如前文所述,制度警觉性虽然是对“一把手”腐败机会发现的关键影响因 素之一,但并非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对“一把手”监督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其实现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到定理 2:制度警觉性与权 力的匹配是对“一把手”腐败机会发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第二,上文所给出的匹配模型是适合于单个“一把手”监督的一般性的通用 规则,但对不同的“一把手”,对发现其腐败机会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由于 不同的“一把手”具有不同的个人特质、偏好以及处于不同的权力生态环境中, 因此,对“一把手”监督的制度警觉性具有不同的方向和强度,即对“一把手” 监督的制度警觉性区域的形状是不同的。

四、结语与讨论 本文对制度警觉性和“一把手”权力匹配的制度设计理念进行了模型探讨:

一是提出制度警觉性和“一把手”权力的相互匹配是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所必 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其腐败机会发现、 控制的降低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二是给出了制度警觉性和“一把手”权力的匹配条件,指出两者之间不仅需要实 现强度与方向两个属性维度的匹配,还要考虑动态性的匹配,其条件是在“一把 手”腐败的“机会之窗”从开启到关闭的期间内,随机出现的机会点必须落在制 度警觉性区域之内。一言蔽之,制度警觉性和“一把手”权力之间的匹配是制度 警觉性影响腐败机会发现途径的相关理论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在该理论的研究上 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对该研究领域所涉及的研究变量的概念、内涵以及标识做 了规范的界定和描述,并提出了几个相关命题。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从研究内容上看,本文仅仅研究了制度警觉性与“一把手”腐败机会发现途 径的的一个环节, 对于腐败机会发现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未深入探讨。对于制度警觉性和权力匹配这一环节,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中假设 前提与基本逻辑的合理性可能也需要更审慎地推敲。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侧重 于理论上的推演,提出的命题和推论仅仅是研究假设,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 加以检验。

附作者简介:贺夏蓉(1972-),女,湖南永州人,社会学博士后,中国纪检监 察学院科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廉政文化与廉政政策研究。

详细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北路 1 号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科研部 电话:18911557502,010-59597502 邮箱:hexiarong@cadis.org.cn

《关于增强反腐倡廉理性力量的一点思考》 李裴(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一项制度设计理念模型》 贺夏蓉(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特权现...

科学做好顶层监督体系的设计,弱化“一把手”权力集中度,强化民主决策,才能真正扭转对“一把手”监督难、难监督的被动局面. 一是制度设计要更合理.要加强制度建设,用...

好做法的同时,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对一些具体规定作了充实和完善,增强其可... 努力用事实来证明《条例》将“一把手”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既有利于加强对“一...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