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看苏联亡国亡党20祭 >>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解说词),前苏联亡国亡党20年祭,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6,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4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解说词),前苏联亡国亡党20年祭,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6,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4

时间:2012-07-22 来源: 泥巴往事网

资料图:戈尔巴乔夫与撒切尔 这是目前全国党员干部都在收看的、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制作的 6 集党员教育专题片《苏联亡党亡国 20 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解说...

六集解说词 苏联亡党亡国 20 年祭 ——俄罗斯人在诉说 序 下的那令人叹息的一幕,却仿佛永远定格在眼帘。

2010 年 4 月,苏联亡党亡国 20 周年的前夕,我们摄制组踏上俄罗斯土地,倾听并记录了 20 年前那 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特别是对戈尔巴乔夫时期 6 年多的“改 革”所做出的反思。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革”,在俄文中的原意是?改造? 、 ?重建?等,但为与 中文现行的译文相衔接,本片仍延用?改革?这一译法。这里特提请观众注意的是,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 革? ,与邓小平开创的我国新时期的改革有着方向和性质上的根本不同。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着苏共的蜕化变质和可能出现的恶 果。

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也高度重视对苏联亡党亡国原因与教训的研究,并都已作出十分明确、科学而又深刻的结论。

2013 年 1 月 5 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 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 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科学 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对于搞好这一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莫斯科,红场。这里,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象征,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面鲜红的旗 帜,曾是一个伟大国家和伟大人民的骄傲。

红墙和广场,像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列宁和斯大林等苏联共产党人亲手缔造的红色政权,和艰辛开创 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壮大,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那个辉煌的时代。然而,它也见证了苏共和苏联一 步步走向衰败,见证了飘扬在克林姆林宫上空 70 多年的红色旗帜在亿万人民的叹息声中悄然降落。

如今,克里姆林宫的围墙依然泛着红色,列宁墓依然庄严肃穆,无名烈士墓依然圣火长明,但物是人 非,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深深的思索。

第一集 政治“改革”与多党制 1985 年 3 月 11 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最高领导人。

他一上台即宣称要实行“加速”战略。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举措,不到两年,苏联经济便陷 于困境,人民生活开始恶化。

1988 年 6 月,苏共中央决定“根本‘改革’政治体制”, ?改革?重心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1 言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已过去 20 多年,但克里姆林宫上空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悄然落 1994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助手亚· 尼· 雅科夫列夫在回忆录中说:早在 1985 年 12 月,我就 给戈尔巴乔夫写信,明确提出“民主化”就是要通过“公开性”等手段,结束苏共的“一党专制”,在苏联实现 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我“所讲的很多东西逐渐被采纳”。1 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 谢· 卡普托:

“在 1988 年就能明显地看出,在苏共中央内部,有很大一 部分中央委员是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戈尔巴乔夫以年龄过高为借口,开列了 150 人的所谓反 对派名单,在一次中央全会上把他们清除了出去。

在上任半年多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迅速把亲西方的谢瓦尔德纳泽、雅科夫列夫等人拉进苏共中央最 高领导层,对各级干部包括军队领导人进行了大幅撤换或调整。到 1986 年 2 月,15 个加盟共和国党中央、 最高苏维埃、部长会议的主要领导人更换了 19 人2 ,40%以上的中央委员是新人3。到 1988 年初,几乎所 有部长、中央机关的部门领导、各委员会负责人均遭替换、开除或数次调换岗位。4 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谢·卡普托:“党的队伍很快分成了两派。对戈尔巴乔夫有看法、持 批判态度的,报刊等媒体就把他们打到保守派当中;支持戈尔巴乔夫的做法,马上就被封为 ? 民主改革 派?。” 1986 年底,被流放到高尔基城六年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回到了莫斯科。

现场记录:

记者:“是谁给你打的电话,是不是戈尔巴乔夫?” 萨哈罗夫:“是,他突然打来电话,说作了一个决议,您可以回到莫斯科。

萨哈罗夫:“我希望我会全部获得人身自由,我以后尽我的力量来做这些事,这是我的使命。

重返政治舞台的萨哈罗夫积极从事反共反苏的种种活动,并迅速成为所谓“民主派”的领头羊。

在“民主化”、“公开性”浪潮中,1986 年苏联开始出现各种“非正式组织”。这些组织以各种辩论会、俱 乐部、 知识分子小组和青年小组等面目出现。

1987 年蔓延到全苏很多大中城市, 当年底就发展到 3 万余个, 1989 年增至 9 万多个。

这些“非正式组织”中有的打着维护所谓本民族利益旗号谋求脱离苏联,有的崇拜西方民主主张全盘西 化,有的甚至还要求复辟沙皇专制统治等等。而打着资产阶级“民主”和“人道主义”旗号的组织尤为活跃。 在一些“非正式组织”的操纵下,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以至民族冲突 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面对严重威胁党和社会主义政权以及社会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及其活动,戈尔巴乔夫听之任之,甚至 还大加赞赏。

1988 年 6 月 28 日,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全面拉开了政治?改革?的大幕,并把“人道的民主的 1 [俄罗斯] 亚· 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 1999 2 年版,第 177~182 页、第 183 页。

参见王正泉、姚谓玉等编:

《苏联演变纪事 (1985.3~1991.1) 》 ,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 参见[美国]小杰克· F· 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8 页。

参见[澳大利亚]科伊乔· 佩特罗夫:《戈尔巴乔夫现象——改革年代:苏联东欧与中国》,社会科 2 第 12 页。 3 4 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8 页。 社会主义”确立为?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的实质是攻击社会主义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是 “不人道” 、 “不民主” ,从而把对极少数人的无产阶级专政偷换演变为对绝大多数人的资产阶级专政。

1989 年春,全苏人民代表选举开始。这是戈尔巴乔夫效仿资本主义议会制,在苏联举行的第一次全民 选举。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伊·茹科夫:“召开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时 候,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外地,选举中共产党在都失败了。在后来参加选举包括选举取胜的那些人,都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人。” 选举过程一片混乱。许多不称职的人,甚至连杀人坐牢的恶性罪犯也出现在人民代表的候选人中。而 那些反苏反共的蛊惑人心者,更是数不胜数。

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势力纷纷组织起来,频频发表竞选演说,组织各种群众集会,声援自己的候选 人。

而戈尔巴乔夫却要求苏共与选举保持距离,命令党组织不得干预候选人的活动,从而完全放弃了苏共 对选举这一重大政治活动的领导,把干预候选人的权力交给了国内外资本。

波罗的海三国分裂势力的代表人物和积极分子纷纷当选。苏共内部著名的反对派叶利钦也在莫斯科高 票当选。萨哈罗夫在苏联科学院落选,戈尔巴乔夫特地增加一个名额,使其得以当选。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60 名党委第一书记中有 32 名落选。在列宁格勒,市、州两级党和苏维埃的 领导人以及州党委委员没有一名当选。全苏 16 个军区有 14 个军区司令员铩羽而归。甚至连戈尔巴乔夫都 不得不承认:

?很多中央委员会委员,在这次选举中都落选了,一共有 30 多人。在我周围工作的都是党内 的重要干部,他们都感到震惊,我都无法召开政治局会议了。

?5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伊·茹科夫:“当时党的领导人没有及时利用良好 的机会,让赞成共产主义理想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当选。普通的党员无可奈何,他们的声音很微弱, 人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1989 年 5 月 25 日,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电视和广播现场直播,辩论的场面一浪高过一浪。 大会选举了最高苏维埃主席、第一副主席、最高苏维埃成员等。有近 15%的“民主派”及其支持者进入 最高苏维埃。叶利钦侥幸靠递补当选。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

会上,萨哈罗夫率先提议取消苏联宪法第六条,该条文明确规定“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叶 利钦当即附议赞成,但因大多数代表坚决反对而作罢。

1989 年 7 月,全苏第一次跨地区议员团代表会议在莫斯科的电影之家召开,与会者包括波罗的海沿岸 的几个共和国代表在内的 240 多名“民主派”人民代表。

叶利钦、波波夫、萨哈罗夫、阿法纳西耶夫等一些所谓?民主派?的头面人物当选轮值主席。在苏联 最高权力机构第一次出现了正式的反对派组织。他们首要推动的仍是取消宪法第六条。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伊·雷日科夫:“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让国 家的局势变坏,给中央政权脸上抹黑,以此来证明,他们代表的才是新的、进步的思想。” “跨地区议员团”还接过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共交权。 5 见俄罗斯国家电视台 2011 年摄制并播放的八集专题纪录片《苏联解体》第五集。

3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伊·雷日科夫:“我记得很清楚,有萨哈罗夫的一些 照片。如果有必要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照片。他脖子上戴着一个硬纸板,上面写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1917 年 9~10 月间,布尔什维克党恢复“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是因为在全国各地夺取和 建立属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国家政权的条件业已成熟。70 多年后戈尔巴乔夫等人提出“一切权力归 苏维埃”这一口号,是要全盘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引入其多党制,从根本上取消苏联共产党的 执政地位。

面对“民主派”掀起的修宪狂潮,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审时度势,决定迎合。

1989 年 11 月 26 日,戈尔巴乔夫撰文赞赏西方议会民主,宣扬效仿西方式的三权分立。文章还提出, “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6这是苏联领导人向社会乃至世界释放苏 联准备搞西方民主制度的明确信号。

1989 年 12 月 12 日,第二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萨哈罗夫代表跨地区议员团再次提议取消宪法第 六条。

萨哈罗夫发言同期声:“根据权力分立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应作出以下决议:一、取消苏联宪法第 六条;二、改变苏联法律制度。苏联的法律如果要在加盟共和国境内产生法律效力,就必须经加盟共和国 最高立法机构批准才能生效。” 戈尔巴乔夫:“我提议对宪法第六条的动议进行表决,请各位代表进行表决。是赞成,是反对,是弃 权。

投票的结果是这项提议仍没有被列入大会议程,但却得到超过 1/3 的支持票。

两天后,萨哈罗夫突发心脏病去世。所谓“民主派”知识分子借机将葬礼演变成一场政治示威。

1990 年 1 月,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我认为实行多党制不会是悲剧”,“我们不应该像魔鬼怕烧香那 样害怕多党制”。

1990 年 2 月 4 日,苏共中央全会召开前一天,“民主派”在莫斯科动员了 20 万人集会游行,喊出了“取 消苏共领导地位”、“审判苏共”、“实行多党制”等反动口号。

2 月 5 日,戈尔巴乔夫在中央全会上对上述猖獗行为不仅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反而说:苏共的领导地 位“不应当依靠宪法强行合法化”。

在戈尔巴乔夫的推动下,3 月 11 日,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向苏联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修改宪法第六条等建 议。

三天后,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修改宪法的法律。将其中第六条 “苏联共产党是 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7 ,修改为“苏联共产 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共青团、其他社会团体和运动通过自己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 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8。法律同时还规定,苏联公民有权组织政党。

早在 1936 年,斯大林领导修订的苏联宪法首次明文规定,党是“劳动群众所有一切社会团体及国家机 6 米· 谢· 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新华社《参考资料》1989 年 12 月 14 日,第 辛华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78 年版,第 《苏联问题资料》,东方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93~494 页。

4 65 页。 7 5 页。 8 关的领导核心” 。9 这是苏联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法律和政治保障。

取消宪法中关于党的领导地位,对于苏共和苏联意味着什么呢?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库·利加乔夫:“这是个大错误,这是毁灭性的开始。取消党的领导就是 否定党的领导。

原《真理报》主编、前国家杜马主席根·尼·谢列兹尼奥夫:“宪法第六条取消了,这就像一座大厦 的顶梁柱一样,把顶梁柱抽掉了,国家这座大厦也就倒塌了。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本应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代表。但苏共在执政 70 多 年后,却自动放弃了对国家的领导权,这就为戈尔巴乔夫等人实行多党制,最终彻底背叛党的宗旨和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消除了根本的障碍。

取消宪法第六条和实行多党制后仅一年,联盟一级的政党就出现了约 20 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竟多 达 500 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成为最终推动苏联亡党亡国的政治力量。

紧随多党制的是总统制。在 1990 年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又以多党制条件下国家不能 出现权力真空为名建议设立总统职位,以确保其继续掌控苏联的最高领导权。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苏共在 国家权力中枢的领导地位。在此之后,原来作为社会政治生活核心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便很少开会了。

不久,在戈尔巴乔夫的指使下,最高苏维埃通过实行总统制的决定。1990 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决定推 选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总统候选人。

1990 年 3 月 15 日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当选总统。从决定实行总统制到 正式选出总统,前后不足 40 天。此时距他走上苏共最高领导职位五年整。短短五年,戈尔巴乔夫就实现 了自己从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到总统制的政治夙愿。

而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将会把国家带向何方呢? 街头妇女:“戈尔巴乔夫当上总统后,国家就逐步走向分裂,他把国家彻底毁掉了。

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克林分校教授纳·费·格里岑科:“当时由于实行总统制,苏联作为一个联盟制 的国家,在很多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州都出现了以总统命名的职位,在苏联中央政权和地方总统政权之间产 生了矛盾。” 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列·季塔连科:“没有国家的共同的管理,说我是独立了, 我有自己的宪法,我有自己的总统。所以在苏联出现了比世界上的总统还要多。每个州、每个自治区共和 国、每个加盟共和国,每个民族的小区都有总统。

?民主派?在通过选举苏联人民代表和最高苏维埃向苏共中央夺权的同时,还利用 1990 年初各地举 行苏维埃选举之机夺取苏共各级地方政权,与民族分裂势力同流合污,疯狂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

1990 年 3 月 11 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紧随其后,拉开了解体苏联 的序幕。

1990 年 5 月 29 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6 月 12 日,叶利钦集团主导的俄罗斯 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主权宣言。7 月 10 日,叶利钦宣誓就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这 给风雨飘摇的联盟国家一记重击。此后,其他共和国更是纷纷效仿。

1990 年 7 月,苏共举行了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这是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代表大会。 9 《俄华对照苏联宪法(根本法)》,五十年代出版社 1949 年印行,第 61 页。

5 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弗·布兹加林:“参加二十八大的有各式各样的代表,出现了一些观点不 同的派别。” 会上,各主要政治派别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自觉翼羽已丰的“民主派”决定与苏共彻底决裂。就在大会 投票选举中央委员会之前,叶利钦突然宣布退出苏共。

叶利钦同期声:“经过深思熟虑,我本想在二十八大之后退出苏共,但鉴于会上我被提名为中央委员, 我不得不现在就作出如下声明:我正式声明退出苏共,诚愿与各党派、社会团体进行协作。” 随后, 莫斯科市苏维埃主席波波夫和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索布恰克等“民主派”人士也纷纷退出苏共。 大会通过的决议表明,此时的苏共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质变,蜕化为组织上联邦化、松散化,思想上完 全奉行民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俱乐部。这是戈尔巴乔夫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造 苏共的必然结果。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库·利加乔夫:“千万不能让野心家在党内建立宗派组织。1990 年党的代 表大会报告讲:允许党内出现不同的派别。对于苏共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队伍的团结、统一。列宁在世时 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内团结的决议,规定党内不允许出现派别,出现宗派分子则立即开除出党。” 随着多党制和总统制在苏联的确立,苏共对苏联军队的领导地位也开始发生根本的动摇。1990 年 3 月的全苏第三次人代会上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规定,苏联 总统是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和撤销军队高级指挥员。这就从法律上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 苏联军队的最高权力。

军队“非政治化”、“非党化”舆论四起。渗透到军队的反苏反共势力配合社会上的“民主派”,利用苏联 召开人代会之机不断攻击军队。社会上反军浪潮也十分狂烈,苏军被斥为“反‘改革’的保守力量”、“保守 势力的最后堡垒”。军内外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要求改变苏军的性质和建军方向。而苏共的 裂变,民族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军队内部的混乱。军心涣散,军纪松弛,派系林立。

人民对党和国家及其军队的状况深深忧虑。

1991 年 8 月 19 日,震惊苏联和世界的“8·19”事件爆发。这是苏共内部一些力图挽救社会主义苏联的 领导人为避免国家走向分裂所做的最后尝试。

然而,在国外敌对势力的强力支持下,8 月 21 日,叶利钦等所谓自由派势力控制了局势。

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

苏联军官国际联盟执委会主席叶·伊·科佩舍夫:

“我走访过那些部队, 当时只有少数的军队站在 ‘国 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这边,更多的人则无所谓。

? 列宁曾说,党领导的红军比什么都重要。而此时被解除思想武装和党的坚强领导的苏联军队,面对站 在坦克炮塔上的叶利钦阻止军队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反动势力疯狂摧毁苏共的组织、大肆迫害 苏共党员之时,除了束手看着自己长期捍卫的党和人民的事业被葬送,还能做什么呢? 曾任美军中将和美国国家安全局长的威廉· 奥多姆指出:苏联“共产党同它们的将军们手挽手、肩并肩 地走向灭亡” 。10 “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利用总统职权并伙同叶利钦等所谓“民主派”疯狂迫害“8·19”事件的领导者、 组织者和支持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八名主要成员除内务部长普戈被捕前自杀外,其他成员都相继被 10 [美国]威廉· 奥多姆:《苏联军队是怎样崩溃的》,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6 捕或遭监禁。

8 月 24 日,戈尔巴乔夫没有召开任何中央会议,擅自决定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 散。

同一天,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因悲愤绝望而自杀。

当时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库普佐夫目睹了苏联共产党生命的最后时刻。

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前国家杜马副主席瓦·亚·库普佐夫:

?23 号白天,苏共中央书记处有五位 书记被搜家。他们以此来吓唬我们,看我们能不能给他们什么证据。中午两点,我签署了一个决定,要求 完整保存所有中央文件。他们从中午就开始往外轰人,到 25 号苏共就不存在了,我们只能通过电话互相 联系。那时我在老广场办公大楼的三层,我的办公楼上面还有一个小阳台。我看到那些大学生还有那些受 指使的人员。

有一些外国使馆的车给他们送来吃的喝的。

这些人都喝得醉醺醺的, 干些完全发疯的事情。

” 更让库普佐夫感到屈辱的是他被赶出苏共中央办公大楼的那一刻。

原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前国家杜马副主席瓦·亚·库普佐夫:

?过了栏杆,进入一个 100 多米长的 通道。两边挤满了人,有 150 多台摄像机在拍摄。我们路过的时候,他们纷纷向我们吐痰,侮辱我们。这 是我人生经历的最屈辱的一刻。

? 1991 年 11 月 6 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关于终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领土上活动〉的命令, 查封苏共中央办公大楼。拥有 93 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就这样走完了它最后的时刻。

苏联解体后,许多共产党人遭到追捕。这位原立陶宛共产党中央主管意识形态问题的书记,现为共产 党联盟—苏共理事会副主席的叶尔马拉维丘斯,就是被投进监狱的共产党人之一。

原立陶宛共产党中央书记尤·尤·叶尔马拉维丘斯:“苏联解体以后,我们一直处于非法的状态,只 能在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躲避。1994 年 1 月 15 日那天,我们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美国总统来访时非法绑 架了,他们把我们带到了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很明显,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国际法,没有任何法律依 据。我因为积极宣传共产党,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除了我以外,一起被捕的还有一位布鲁塞维奇教授, 之前还有一位库切罗夫教授,我本人也是教授,在维尔纽斯的监狱里还有不少教授。我们三人就这样在一 起了,后来库切罗夫教授得肺癌死了。

与此同时,大批苏共党员和干部遭迫害。数以万计的苏共党员首先是党的机关的工作人员失业。仅莫 斯科市就有 6000 多人;80%的苏军领导人和高级军官被撤换。其中有不少人的生活从此没有着落,流落街 头,靠变卖家当甚至出售过去用鲜血换来的军功章维持起码的生计。

亡党的结果就是亡国。“8·19”事件后,尚未宣布独立的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声明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12 月 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从世界地图上消失。 第二集 经济“改革”与私有化 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

这张面值为 1 万卢布的证券,不是一张普通的有价证券,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见证着一场举世 罕见的鲸吞公有资产的私有化浪潮。

1985 年 3 月,对于当时的苏联人来说是一个萧瑟料峭的春天。

刚刚当上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踌躇满志。1985 年苏共中央四月全会确立加速发展战略后,急于塑造自 7 己?改革?者形象的戈尔巴乔夫接连到各地的工厂和农村视察。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部领导人奥·季·博戈莫洛夫:“当时社会上对‘改革’有 较强的抵触情绪,戈尔巴乔夫也不可能采取快速或者过激的措施,他就慢慢造舆论,让社会接受他的‘改 革’ 。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仍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社会经济发展仍能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但在当时,由于彻底背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为着极少数人谋利益的官僚特权集团的最终形成与恶性发 展,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官僚特权集团控制着国家,国家对所有制进 行垄断,包括集体农庄,合作社,结果带来生产的倒退和停滞不前。当时国家科技人才的发明占世界发明 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些发明不能得到推广,在生产中应用非常缓慢。

1986 年初,苏共召开了二十七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速发展战略的方针、目标、规划和途径等。此 后苏共中央又陆续推出一些经济?改革?措施。如给予企业一定自主权、减少指令性计划、整顿工作纪律 与社会秩序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戈尔巴乔夫并不熟悉经济工作,他热衷于空谈,并常常忽东忽西、舍本逐末,甚至头痛医脚、脚痛 医头。

从 1987 年开始,国家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 1986~1990 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 入年均增长 3.5%~4.0%,而 1986~1988 年仅增长 2.8%,还低于?改革?前的速度。

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戈尔巴乔夫把经济?改革?的窘境归因于苏联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经济?改 革?的窘境又为私有化思潮的滋生和蔓延提供着土壤。

1988 年 6 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从根本上进行经济?改革?的任务,戈尔巴乔夫尝试着 为私有化打开大门。

此后苏联社会围绕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先是在社会主义公有 制基础上进行?改革?的观念受到猛烈的抨击;不久,主张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潮大行其道,一夜 间竟成为舆论的主流。

利用戈尔巴乔夫的混乱?改革?掘得第一桶金的暴富者们推波助澜,日夜期盼着手中的非法财富合法 化,而掌管大量国有资产的特权官僚集团和一些企业管理者则乘私有化之机“近水楼台先得月”。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伊·茹科夫:“当时在党的高层精英群体里,他们 最渴望的就是把国家的财富化为己有。在权力和财富之间总是存在矛盾,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线。比如有 人当上州委书记,他就有各种各样的特权,他就能控制那个州里的几乎所有财富。一旦退了休,他就会失 去这些权力和所掌控的财富。所以他们就极力渴望把这些财富变成自己名下的合法财产。” 私有化的实质,就是把本来属于国家即全民的资产乃至财产的所有权“重组” 、 “明晰” 、 “量化”给少 数新贵。

面对汹涌而来的私有化思潮,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先是反对,接着观望,然后是调和、妥协, 直至转为完全支持。

1989 年 2 月,戈尔巴乔夫说:“关心社会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忠于这一制度,不接受私有制,不接 受人压迫人的制度,因为所有这些宝贵的东西都与整整几代苏联人血肉相连。”11 11 戈尔巴乔夫 1989 年 2 月 15 日在会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人代表的讲话,参见王正泉、姚谓玉等 8 然而到了 1990 年 8 月,还是同一个戈尔巴乔夫,却以公有制束缚了人的劳动积极性为由,攻击公有 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认为?改革?“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取消公有制的“垄断”地位,推行公有 企业非国有化、私有化。他还以计划经济没有效率为借口,主张完全放弃国家的宏观调控。

为与其政治?改革?即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即大力推行彻底摧毁社会 主义公有制、快速实现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各项方针政策。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部领导人奥·季·博戈莫洛夫:“在 1989 年下半年到 1990 年上半年,苏联政府一直在研究和商量怎么制定经济‘改革’的方案。在研究制定政府经济改革方案的过 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方案——沙塔林方案,后来被称为?500 天计划?”。

“500 天计划”是沙塔林等人经戈尔巴乔夫授权拟制的。

该计划主张在大规模私有化的基础上, 从 1990 年 11 月 1 日到 1992 年 3 月 14 日的 500 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迅速过渡到市场经济。经济 学家借用医学上的术语,称这一激进方案为“休克疗法”。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伊·雷日科夫:

“这些人可能是从政治角度提出在 500 天之内,也就是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改革’ 。我认为这是极为冒险的,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可能是灾难”。 1990 年 10 月 19 日,苏最高苏维埃通过由戈尔巴乔夫主持起草的《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基本方针》 ,但实质上是全盘接受了沙塔林方案中全面私有化的内容。

就是这样一个方案,也遭到叶利钦的强烈反对,并预言“它将以失败而告终”。

但此时的经济私有化实质上已进入全面被推进的快车道。

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弗·布兹加林:“市场就像一只老虎,这只老虎管得不好就会从笼子里跑 出来把人吃掉,这就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1991 年 7 月 1 日, 苏最高苏维埃通过了 《关于企业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原则法》 。

根据这项法律, 到 1992 年底,苏联有近一半的工业企业将脱离国家的控制,到 1995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 60%—70%。

自 1988 年夏天,苏联经济形势开始严重恶化。1989 年,经济增长逐月下降,1990 年开始出现二战后 第一次负增长,据统计,1990—1991 年苏联经济年均下降近 9.5%,而在 1991 年下降了 15%。12 经济状况空前恶化,使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1991 年,日用消费品零售价格比 1990 年 增长了 1.4 倍,集贸市场价格增长两倍,而黑市和议价贸易的价格则超过零售价格 9 倍。

普希金语言学院副教授德·尼·法捷耶夫:“1990 年、1991 年开始发行各式各样的票证,有蓝色的、 粉色的。当时我还小,记得排了大半天的长队。结果轮到我的时候,前边的妇女把最后半公斤香肠买走了, 到我这儿什么也没有了。我不停地哭,哭完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去商店了。” 商场前买东西的老太太:“清早起来排队,排了第一个,想买点茶喝。结果到跟前,啥都没有。我退 休金不多,只有 90 卢布。

我工作 55 年了。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我们将要出版一本瓦解苏共的编年史, 其中有民主纲领派会议的速记稿,例如其代表人物波波夫就讲:?别管老百姓,我们就是要在莫斯科故意制 造饥饿和全面紧缺的状态。?这是原话。” 编:《苏联演变纪事(1985.3~1991.1)》,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第 93 页。 12 参见 [美国]大卫· 科兹等著:《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9 年版,第 101 页。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为了说明戈尔巴乔夫开启的私有化?改革?的恶果,在俄罗斯采访的过程中,我 们也特地向完成私有化?改革?的叶利钦时期做了必要的延伸。

苏联解体以后,新独立的国家无一例外地急速推进本国的私有化。叶利钦则比戈尔巴乔夫更为激进。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部领导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季·博戈莫洛夫:“戈尔巴乔夫时期,只是非 国有化和私有化的起始阶段,也可以说是孕育阶段。真正大规模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是在苏联解体之后 盖达尔推行的经济‘改革’ ? 。

1992 年,叶利钦选择 36 岁的盖达尔主管经济“改革”工作,推行“休克疗法”,希望少则几个月多则 一年,快速实现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为什么选择盖达尔的经济‘改革’方 案?因为盖达尔吹嘘,两年以后国家各个方面都会变好。根本不懂经济、心里也毫无把握的叶利钦问他:

你能不能给我保证?他说:我不光向你承诺,我还向上天发誓,我以我先辈的名义发誓。后来开始的所谓 经济‘改革’ ,实际上是野蛮的资本主义。

1991 年 12 月 19 日,叶利钦发布总统令,批准《1992 年国有及市有企业私有化纲要基本原则》 。一场 “休克疗法”式的?改革? ,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首先放开的是物价。物价很快像断了线的气球扶摇直上。到了 4 月份,消费品价格就比放开前上涨 65 倍。

企业生产成本因燃料、原料价格放开而骤增。到 6 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 14 倍,企业纷纷压缩 生产,市场供求进入恶性循环。

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 年增发的货币量是 上一年发行量的 20 倍,通货膨胀率在印钞机的轰鸣中高达 2509%,到 1996 年,物价上涨了 6000 多倍。

“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就是私有化。盖达尔认为,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 经济与公有制水火不容,因此必须彻底实行私有化。

被称为俄罗斯“私有化之父”、担任过俄副总理兼政府私有化委员会主席的丘拜斯则说:“无论把财产 分给谁,哪怕是分给强盗,只要把财产从国家手里夺出来就好。”13 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是从无偿发放私有化证券开始的。当时,俄罗斯固定资产总量估算为 4.3 万亿卢 布,政府决定先将其中的 35%即 1.5 万亿卢布,无偿分发给近 1.5 亿的俄罗斯居民。每个在 1992 年 9 月 2 日以前出生的俄罗斯人,都可以领到本集开头出现的一张面值 1 万卢布——当时相当于 25 美元的私有化 证券,使人人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受益者。

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史料信息中心主任尤里·彼德罗维奇:“政府发行私有化证券,所有国有企 业在那个过程中都通过这种形式,让老百姓把他们获得的证券投到企业里,这样就可以获得企业的股份。

通过这种途径把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化为股份制企业。但后来局势失控了,很多老百姓手里的私有化证券被 一些人收购,这些人变成大股东”。

随着物价飞涨,卢布大幅度贬值,不少民众纷纷低价出售甚至无偿转让私有化证券,而一些企业的管 理者和握有资金的投机者乘机低价收购。

俄联邦政府前劳动和社会发展部部长谢·维·卡拉什尼科夫:“当时,有的人站在企业的门口,给工 13 吴敏杰:《都是丘拜斯惹的祸!》,载《外滩画报》2005 年 6 月 9 日。

10 人一瓶酒,就可以换张证券,当时发的私有化券对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毫无用处”。

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史料信息中心主任尤里·彼德罗维奇:“收购之后,有些人就把私有化券集 中投到一家企业,这样他就成了这家企业的控股人,原来的国有企业就成了一个私人企业,这就出现了私 营企业主和寡头。” 那些收买了国有企业的人,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 无权参与决策,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从 1994 年 7 月开始,俄罗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有偿私有化,到 1996 年底基本结束。

不少国有企业管理者、 各级官员以及暴发户们串通一气, 大搞钱权交易, 按照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 收购政府拍卖的企业。

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弗·布兹加林:“国营企业厂长低价把产品卖给私营企业,他的老婆或者 女儿在那工作,结果私营企业变富了,国营企业却变穷了、破产了。厂长经理辞职不干了,就变成私营企 业的老板,自己就发了大财了。” 乌拉尔机械制造厂是一家拥有 3.4 万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当时仅卖了 372 万美元。低价 贱卖的企业远不止这一家。500 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 1 万亿美元,却只卖了 72 亿美元。12.5 万 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只有 1300 美元。

在私有化过程中,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外逃,俄罗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门类被寡头控制,而大 量掌握核心军工机密和国防工业的专家流失西方。

这是一次“世纪大拍卖”。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迅速、最疯狂的私有化,是少数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疯 狂瓜分和掠夺全体人民财产的强盗行为。他们乘私有化?改革?之机,损公肥私,化公为私,把苏联几代 人艰苦奋斗积累的成果,瞬间化为自己口袋里的财富。其结果是,造就了占总人口 5%到7%的俄罗斯新 贵,而使绝大多数民众陷入贫困,与之相随的还有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许多俄罗斯人称 20 世纪 90 年代为充满苦难的“疯狂年代”。

莫斯科市民亚历山大·贡恰罗夫:“在 90 年代,一直到 1998 年,情况都很差,我都丢掉了工作。在 八个月之内我一直在找工作,收入为零的状态。

就连著名的自由市场经济代表人物俄联邦原政府总理米·米·卡西亚诺夫也不得不承认:“90 年代确 实是一个很艰难的时期,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俄罗斯民众承受了这场苦难。这场苦难使得居民的收入,物 质生活水平下降了 30%。”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叶利钦‘改革’的结果,他手下的人 推行‘改革’的结果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从物质层面来讲或者从精神层面来讲,可以说超过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

丘拜斯道出了快速私有化的实质:私有化与其说是解决经济问题,倒不如说是解决政治问题,是“5% 的经济加 95%的政治”。对于俄罗斯来说,要创造一个新生的资产阶级,更重要的是要摧毁共产主义政权 遗留的经济基础。14 在莫斯科街头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在一个地铁通道的墙上,看到这样一条显赫的标语 “资本主义就是 死亡!” 14 [英国] 阿尔卡季· 奥斯特罗夫斯基:

《历史是否将原谅他?——俄罗斯寡头之父阿纳托利· 丘拜斯》 , 原载英国《金融时报》2004 年 11 月 13 日,参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 年第 6 期,第 70 页。

11 第三集 “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 这是莫斯科市中心一个文化公园的偏僻一角,这里堆放着列宁、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 等领导人的塑像。这些塑像不仅残破不全、伤痕累累,有的甚至被油漆涂抹得面目全非。

上了年纪的莫斯科人都知道,这些雕塑曾伫立在莫斯科各个环境优美、行人如织的地方。它们曾是众 人景仰的历史丰碑,曾是苏联共产党的无比骄傲。

然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苏联全国上下刮起的那股否定苏联历史的狂潮中,这些塑像连同无产 阶级革命领袖的功绩与人格,遭到疯狂的攻击和嘲弄。

1986 年 2 月,在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积极谋划下,苏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所谓“公开性”的问题。 列宁当年使用过“公开性”一词,其原意是把党和政府的工作对人民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党 和政府工作,以便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列宁同时强调“公开性”不是无限的、无原则的。

而到了戈尔巴乔夫那里,“公开性”在“让人民知道一切”、不留“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等口号掩护下, 变成专门揭露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所谓“阴暗面”和“消极现象”甚至是歪曲与伪造历史的工具,变成从根本上 动摇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突破口。

为加强对所谓“公开性”工作的组织领导,戈尔巴乔夫专门选调雅科夫列夫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又先 后擢升他为中央书记和政治局委员,主管意识形态工作。

雅科夫列夫随即对苏联主要报刊和新闻媒体的领导班子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排斥坚持原则、维护党和 国家利益的共产党人,并把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亲信安排在各个重要领导岗位上,从而牢牢控制了思想 舆论界的领导权。

在雅科夫列夫的干预和影响下, 《真理报》 、 《莫斯科新闻》 、 《消息报》 、 《文学报》 、 《共青团真理报》 等中央报刊主编遭撤换,10 种主要大型文学杂志中有 7 种杂志的主编被更换。一大批主张西化的编辑记者 被起用。这些报刊很快成为自由派的宣传工具,成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阵地。

一批过去被禁止的反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纷纷被解除了封印。

1987 年,歪曲斯大林时期的党内斗争,暗示基洛夫遇刺是斯大林一手策划的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 特大街的儿女们》公开面世。

俄罗斯作家联盟莫斯科市主席、欧亚作家协会主席弗·格·博亚里诺夫:“雷巴科夫也是一位共产党 员。推行?公开性?后,他捕捉到时代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即决定自己也要跟着变化一下。于是,他就把 斯大林搬上了解剖台,在那个时期只要能写几笔的人都在涂抹斯大林。雷巴科夫就推出了《阿尔巴特大街 的儿女们》 。作品引起了轰动,内容既有纪实的材料,更有艺术的虚构,还引进了爱情故事,但本质上是 给斯大林脸上抹黑。在那个时候,谁先冲上去,谁首先反对斯大林,谁就是英雄。” 15 戈尔巴乔夫后来承认, 这些作品的公开出版或放映是经他本人点头的。

他还充满感慨地说:

“真可惜, 在大学时代竟然没能读到这一切!” 16 大批文学作品的解禁在当时被称为继赫鲁晓夫的“解冻”之后的“第二次解冻”。

电视的宣传威力更为巨大。苏联国家电视台开设的一些政论性专栏,不仅言辞激烈,思想偏激,甚至 煽风点火,造谣惑众。一些自由派人士走上电视屏幕,揭露苏联历史的所谓“空白点”,为反共反社会主义 15 16 参见《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7~378 页。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8 页。

12 大造舆论。

为进一步推动指导思想“多元化”,1990 年 6 月 12 日,戈尔巴乔夫以总统名义批准《新闻出版法》 ,宣 布所谓的“新闻自由”。

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部长亚·谢·卡普托:“在此之前,国家对出版物都是有约束的,比如发表文 章或播放节目都有专门的机构如党的委员会审查。而现在这些都被取消了,对新闻媒体没有任何的约束, 只要有了钱,想出版什么都可以。” 1990 年上半年,苏境内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多达上千种。

《新闻出版法》颁布后,反对派和私人办报合 法化。

《论据与事实》 、 《莫斯科新闻》等官方报刊也纷纷宣布“自主办报”,完全摆脱苏共和主管部门的束 缚。到苏联解体前,苏共掌握的报刊仅占 1.5%。

掌控了种种媒体的境内外私有资本和权贵势力,竭力丑化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宣扬美化着资本主义的 永恒统治。这就是他们鼓吹的所谓“新闻自由”的实质。

解禁文学作品和实行所谓“新闻自由”只是“公开性”的开始。随着“公开无限制”方针的推行,一股气势 汹汹的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的虚无主义思潮,迅速蔓延至史学界、理论界、思想界。

到 1987 年形成一场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的运动。1988 年以后不断升级,一浪高过一浪。形形色色的 境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追随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论调,从批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入手,进而攻 击、诽谤列宁和十月革命,再进而否定整个苏联和苏联共产党。

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这样分析道:“在列宁斯大林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能与群 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人民群众利益根本一致。斯大林去世后,自由化现象加剧,部分知识分子的权力 逐渐扩张。但当时苏联的国内环境仍在压缩着知识分子自由化的空间,于是企图谋取自己特殊利益的那部 分知识分子便把目光瞄向国外,通过内外勾结推动苏联解体,进而攫取俄罗斯更多的资源,从而成为戈尔 巴乔夫领导集团巅覆社会主义苏联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层。” 为了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戈尔巴乔夫还打起“多元化”的幌子为确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的指导地位鸣锣开道。

雅科夫列夫公然宣扬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污蔑十月革命是“少数暴徒发动的政变”,是“魔鬼之歌的序 曲”。他还重拾早就被粉碎的谣言,攻击十月革命是德国总参谋部一项秘密计划的实现,列宁是接受德皇 资助从内部瓦解沙皇统治的德国秘密代理人等。

“民主联盟”主要成员尤· 阿法纳西耶夫宣称:整个苏联的历史是靠使用武力和暴力写成的。17 1987 年 7 月, 《消息报》载文谴责苏联过去的中小学历史教材,认为以前的历史教科书中“每一个字都 充满了谎言”。

1988 年 6 月,苏联教育主管部门做出决定,取消当年中小学历史课的考试,要求全国所有学校的苏联 历史课本在 1989 年全部销毁。

1989 年 12 月,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颁布命令,全面取消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的马列主义课程。

攻击领袖、抹黑历史的手法多种多样。30 年代“大清洗”迫害致死的人数,在所谓?反思历史?中成几 何级数地翻番。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伊·茹科夫:“在斯大林统治的时候,有过大规模 的镇压,这是事实。被镇压的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整个苏联时期共 78 万多人。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后来 17 转引自马岩:《意识形态与苏联解体》,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 年第 3 期,第 7 页。

13 有很多人说?大清洗?差不多杀了 1000 万或者 1500 万,这是严重失实的。” 在后来的交谈中,茹科夫还告诉我们:“至于有人蓄意攻击肃反杀了 2000 万到 3000 万人则更是别有 用心。

? 原《真理报》主编、前国家杜马主席根·尼·谢列兹尼奥夫:“那段时间,把一切都忘记了,都失去 了理智。共产党所做的事情都被忘记了,对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在二战时期建立的功勋、取得的伟大胜利 也都被忘记了,共产党在二战之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成就也被忘记了。后来在 90 年代最惨的就 是那些老战士。当着他们的面侮辱历史、侮辱过去。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遭到了嘲弄。” 对苏联历史的否定导致对苏共领导人的否定。

1988 年 6 月, 对莫斯科人的一次调查表明, 只有不到 8% 的人正面评价斯大林的历史作用。18 这明显是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恶果。

他们在苏联所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列宁和斯大林所领导的十月革命与苏联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把苏联党和国家引导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俄罗斯著名作家、 《明天》报副主编弗·格·邦达连科:“我也知道斯大林是一个严酷的人,但实际上 他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决定,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是当时不得不采取的。在结束新经济政策以后, 斯大林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苏联的领导层里面,在中层领导干部里面,实际上已经出现严重的腐败现 象。如果斯大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腐败现象就可能蔓延到全国,苏联在 20 年代就有解体的危险。”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 伊· 茹科夫:“不同的史学家对斯大林在历史上所起的 作用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史学家对他的政治评价。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绝不能忘记斯大林接手的是一 个遭受严重破坏、处于战争废墟的国家。从 1917 年抵御了外国侵略,治愈了内战创伤,开始了新国家的 建设而到 50 年代初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一个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大国家。” 所谓“公开性”、舆论“多元化”,是只允许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观点、思想公开发表,决不许坚持马克思 主义立场的人进行反驳。

1988 年 3 月 13 日, 《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列宁格勒工学院女教师尼娜· 安德烈耶娃的一封读者来 信,批评苏联大地掀起否定斯大林和苏联历史的逆流。此信很快被各共和国、地区、城市和行业报纸转载 937 次。安德烈耶娃本人所在的工学院也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成千上万的信件,其中超 过 80%的来信充分肯定作者的看法。

然而,安德烈耶娃的信在党内高层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叶·库·利加乔夫:“为了这件事,政治局连续开了两天的会议,由戈尔巴乔 夫主持。他们要找出谁是此事的主谋。大家都在质问我,只是没有说出我的名字而已。我总体上正面评价 这篇文章。你看多有意思:一封信,一封捍卫苏联、捍卫苏联人民的信,在政治局讨论了两天;而成千上 万的反苏联反人民的信,政治局一次也没有讨论过。

会后, 戈尔巴乔夫和雅科夫列夫组织文章公开声讨安德烈耶娃的来信, 认为这是“反改革分子的宣言”。

接着,苏联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并对来信大加讨伐。

对一名普通党员反映问题的来信,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等人如此兴师动众、批判问责,一个重要 的目的就是要借题发挥,打压马克思主义派,为即将召开的转向资本主义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做思想 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 18 参见[苏联]《莫斯科晚报》,1988 年 8 月 17 日。

14 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使资产阶级思想成为其指导思想的一元。

“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还带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反共分子公开焚烧列宁像,要求将列宁的遗体从红场迁出。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的塑像严重被 毁。党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的地位急速滑落。

广大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党的前途失去信心。大批党员退党,苏共由 1900 万党员骤减为 1500 万,退回到 1973 年的人数。

不仅如此,反共反苏势力还发动报刊把批判矛头指向苏共领导的军队。他们污蔑卫国战争的胜利不过 是“大法西斯打败了小法西斯”,经济衰退是军队这只怪兽吸干了国家血汗的结果。

反苏反共势力的无端攻击、歪曲和诋毁使苏军广大官兵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军队 “非政治化”、“非党 化”、“国家化”思潮泛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官兵关系紧张。

军队构成也日益复杂,党在军队中的影响也日趋下降。1988 年入伍新兵中自称是“非正式组织”成员的 占到 13%。1988 年军人入党人数下降 21%,一年后则达到 23.3%。退党和交党证现象屡见不鲜。逃兵事件 时有发生,仅 1990 年就有 3 万余人。

随着苏共丧失领导军队的地位和权力,这支由列宁亲手缔造的历经无数战火考验的强大武装,已由维 护苏维埃政权的坚强后盾,变成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苏联解体 20 年过去了。当今俄罗斯人反思那段令人心悸的岁月,仍痛惜为此付出的高昂代价,对当 年全盘否定苏共、苏共领导人和社会主义苏联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俄罗斯社会大学鲁扎分校校长拉·鲍·科托娃:“我们所有人包括老战士,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经 受过那个困难阶段。可我们都挺了过来。后来,这段光荣历史遭到否定,我们感到十分难过。现在,这些 历史在慢慢恢复,我们才感到有一些安慰。

鲁扎市某校历史教师玛·尼·科夫希科娃:“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历史的记忆,那这个民族注定是不 幸的。在年轻人里,培养这种记忆历史的情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任务。” 二战老兵、鲁扎区老战士委员会书记鲍·米·科多夫:“我认为苏联值得怀念,因为苏联战胜了法西 斯,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品德,我们要把它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010 年 7 月,俄罗斯电视台第五频道开播了一个名为“时代法庭”电视辩论节目,其主题主要涉及苏 联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当辩论“布尔什维克是挽救了俄国还是葬送了俄国”这一问题时,72%的电视观众 和 88%的互联网网民认为是布尔什维克挽救了俄国。当辩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一场灾难还是走出绝境 的出路”时,93%的电视观众和 86%的互联网网民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一场灾难。

因上述两个结论完全出乎被资本操纵的主办方的预料,这场辩论在中途便被操纵者强行终止。

列宁说:我们干了许多蠢事,但我们干的蠢事,是说“二二得五” ,而我们敌人干的蠢事,是说“二 二得蜡烛” 。19我们反对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但也承认斯大林本人和斯大林时期干了“二二得五”的“蠢 事” ;而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干的却是“二二得蜡烛”的“蠢事” 。这就是说,戈尔巴乔夫所干的“蠢事” 是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罪孽” ,这与斯大林时期所犯的错误有着根本完全不同的性质。

俄罗斯著名作家、 《明天》报副主编弗·格·邦达连科:“现在差不多有 70%的俄罗斯老百姓很尊重敬 斯大林。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很尊敬斯大林。” 今天的俄罗斯,历史的记忆被重新唤起。那些曾被推倒的伟人和英雄的塑像,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重 19 《列宁全集》1987 年第二版,第 43 卷第 285 页。 15 新竖立起来。许多曾被颠倒的东西,也在人民的心目中重新矗立起来。

不,在人民的心中,真正的历史从来就没有被颠倒过。

第四集 外交“新思维”与“和平演变”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彼得 · 施瓦茨在一本著作中写道:“谈论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 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死亡事件是否存在着特殊反常和预谋一样”。20 在“和平演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世界首先是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诋毁 和丑化苏联社会主义,削弱和对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思想战。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与东欧国家事务委员会主任约翰·连乔夫斯基 :

?在新闻媒体中,对苏联政 治剧变进程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武器,是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视台和自由等电台。

?21 字幕:纽约 自由电台 播音员(女) :

?自由电台正在广播。

? 西方各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功率的广播电台每天用 6 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 生重大事件的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德意志电 波电台”每天甚至用 40 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这些大型电台担负着向苏联东欧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的 重任。

从 1988 年 12 月起,苏联停止对西方电台的干扰,并决定拨款 400 万外汇卢布,进口 20 种西方国家 的报刊。

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列·季塔连科:“苏联境内基本上被外国的包括美国之音、 自由电台、德国之声、日本 NHK 等外国电台电视台覆盖了。西方的宣传全面影响着苏联的社会和苏联的 历史。过去的英雄都被抹黑,像卓娅、马特洛索夫等等,这些卫国战争的英雄们都被抹黑了。这是篡改历 史、歪曲历史的开始”;“我们的领导人完全放任了来自西方的宣传,基本上没有主动防御这些精神上的入 侵。所有东西都是失控的、放任自流”。

对苏联大搞 “金融货币战”、“军备竞赛”以及所谓的“经济援助”为诱饵摧垮苏联的经济,这是西方 世界“和平演变”苏联的又一重要手段。

西方对苏联的货币金融战,极大地削弱着苏联的经济实力。1961 年卢布与美元的比价为 1:1.1。从 1989 年开始,苏联由固定汇率制“转型”为双重汇率制。各种国际金融机构推高卢布比值,卢布兑美元 的比价很快接近为 1:2。1990 年 11 月,外资银行又乘苏联汇率改革之机开始抛售卢布,卢布兑美元的比 值下跌为 100:1。1993 年,卢布与美元的比值为 1400:1,加上国际套利者低价购入的苏联国有资产和 卢布贬值所逃掉的巨额卢布债务,最后卢布对美元的实际贬值程度竟达 112000 倍。几年内,西方世界就 冼劫了苏联人民 70 多年辛辛苦苦积累的 28 万亿美元巨额财富。22 美国从 80 年代初发动针对苏联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也使苏联不堪重负。从 1986 年到 1990 年,苏联 军费开支年均增长高达 8%,几乎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两倍,军费总额曾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1/4。

俄罗斯联邦政府前劳动和社会发展部部长亚·彼·波奇诺克:“美国所展开的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耗 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本来苏联应该投入到民用设施的一些资金,都投到了国防工业。这是苏联负担不 20 [美国] 彼得 施瓦茨:

《胜利——美国政府瓦解苏联的秘密战略》 ,大西洋月刊出版社 1994 年版, 序言第 12 页。 21 22 见俄罗斯国家电视台 2011 年摄制并播放的八集专题纪录片《苏联解体》第四集。

参见刘福堆:《金融殖民》,中信出版社,2011 年 3 月第 1 版,第 5~10 页。 16 起的。

从 1990 年起苏联经济形势日趋严重。为应付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主动向西方求援。西方国家乘机 在开出“经援支票”的同时,附加了条件苛刻的“政治条款”。

1991 年 7 月西方乘戈尔巴乔夫希望同西方七国首脑会晤时急需获得一笔巨额贷款以解燃眉的时机, 提 高了政治要价。最后达成的援助协议是戈尔巴乔夫答应联盟中央与加盟共和国实行分权,如果加盟共和国 要求退出苏联,联盟中央不动用武力;经济上全面自由市场化,加速实现全面私有化;军事上在削减战略 核武器条约方面继续让步,以满足美国的要求。

“8·19” 事件后,为避免苏联局势失控,西方承诺在 5 年内筹措 1500 亿美元援苏资金,构筑所谓的“现 代马歇尔计划”,并附带了更为系统、具体的政治条件。但到 1991 年底,西方见戈尔巴乔夫的大势已去, 这项看似庞大的援助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据西方自己的统计,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西方国家答应援苏的经济承诺高达 2300 亿美元,而实际到 位的却只有 300~400 亿美元。而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西方口头承诺的援助几乎无一兑现。

西方世界还利用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族际关系民主化”,挑拨苏联各民族之间关系,激化民族矛盾, 推动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挑起民族事端,由头就是挑动民族情绪,让 民族情绪在苏联极端膨胀,然后挑唆民族之间的关系,诱使他们纷争不断,为颠覆国家打下基础。” 西方的挑唆、怂恿和干涉引燃了苏联民族问题的火药桶。自 1986 年 12 月哈萨克共和国爆发阿拉木图 民族骚乱事件开始,苏联境内民族冲突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仅 1988 年在全苏 170 多个城市和地区,发生大大小小的示威、游行、骚乱和冲突事 件就达 2600 多次,参加者达 1600 多万人,而其中 60%的事件与民族问题有关。

西方开始把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作为解体苏联的突破口。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特殊背景下加入苏联的。西方就此问题大做文章。

原苏联驻埃及和土耳其大使埃·古·库利耶夫:“美国和西方从来没有承认过波罗的海三国是苏联的 加盟共和国,他们认为三国是被苏联强行占领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支持这些国家首先跑出来闹事。

他们在这些加盟共和国花费的精力最多。”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煽动和支持下,波罗的海三国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掀起脱离苏联的独立浪潮。从 1987 年开始,每年的 8 月 23 日,三国的民族分裂势力都要挑动一些人举行大规模的要求“独立”的游行示 威活动。1990 年春,当三国民族分裂势力直接掌握政权后,就率先动手拆毁支撑苏维埃联盟大厦的柱梁。 西方世界对苏联“和平演变”的关键是利用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外交新思维” ,在苏联共产党和 苏联内部特别是高层寻找与培植“第五纵队” 。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西方国家原来每年针对社会主义国家 媒体宣传资金达到 600 亿美元。

美国政府著名的顾问基辛格讲:

?干什么还要进行宣传?不如直接在苏共党 内建立第五纵队,培养代理人?。” “第五纵队”称谓源自 1936 年的西班牙内战时期,是对国家叛徒和民族内奸的通称。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 1984 年的时候,西方认为他们从苏联内部找到了最合适的代理人,一支值得信赖 和依靠的“第五纵队”。

17 1984 年底,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戈尔巴乔夫访问英国。戈尔巴乔夫主动示好的坦诚以及他在议 会发表“核时代必然要求人们有新的政治思维”的主旨演讲,给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她的智囊团留下了深刻印 象。

雷日科夫认为:这是戈尔巴乔夫同西方合作的开始,也是西方对苏共未来总书记的一次摸底会见。会 见后撒切尔夫人抛出了一句名言:

“这是个可以一起做事的人……他值得信赖。

”后来, 她不无自豪地说:

“是 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当了总书记。”23 1987 年 11 月,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自己的?新的政治思维?进行了全面系 统的阐述,强调?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24并将其作为指导苏联内外政策的 依据。

“新思维”的实质是承认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决定苏联对外对内的各项方针 政策。

1991 年 11 月,卸任一年的英国原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在美国休斯敦举办的美国石油学会的一次会议 上发表了约 45 分钟的演讲,中心内容可以归纳为“我们是怎样瓦解苏联的”。

撒切尔夫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遗憾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苏联的政治形势长期保持十分稳定,我们由此陷入了困境。不过很快便得到情报,说苏联领袖逝世后,经 我们帮助的人可能继任,借助他能够实现我们的想法,这个人就是戈尔巴乔夫。

随着?改革?的展开,戈尔巴乔夫很快成为西方的宠儿。西方政要赞赏他的调门也越提越高。美国前 总统卡特更是肉麻地吹捧戈尔巴乔夫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最有吸引力、最有创新精神的领导人”。

西方不仅给予戈尔巴乔夫精神鼓励,还进行丰厚的物质引诱,让他分泌更多的“异质”新思维。据博尔 金回忆:“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不久就从西方得到许多奖金﹑奖品、稿费,其个人账户上很快就有了一百 多万美元。”25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政论家罗伊· 麦德维杰夫说:“我的一本厚书,在美国出版,得了几千美元。但 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薄薄一本小书,在美国出版,却得了 300 万美元的稿酬。” 1990 年,西方还授予戈尔巴乔夫该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奖金 86 万美元。

竭力支持戈尔巴乔夫推行外交“新思维”的雅科夫列夫,是西方特别关照的另一位苏联政要。

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弗· 亚· 克留奇科夫 1993 年 2 月 13 日在《苏维埃俄罗斯报》上披露:“我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就从几个可靠的渠道获悉,雅科夫列夫 1960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期间被 美国特工机关收买并在苏联?改革?期间接受过美国方面的指示。” 23 24 25 26 26 [俄罗斯] 尼· 伊· 雷日科夫: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 ,新华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0 页。

[苏联]米· 谢·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 3 月第 1 版,第 126 页。

[俄罗斯瓦· 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 页。

原文出自 1993 年 2 月 13 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回忆 录《灾难的使者》。转引自张捷:《雅科夫列夫其人和他对苏联解体所起的作用》,载《当代思潮》1996 年第 5 期,第 57 页。张捷在该文中还透露:1995 年 12 月 21 日,一批曾在国外情报部门工作过的情报人 员在《俄罗斯真理报》上发表致雅科夫列夫的公开信,宣布他们手中握有雅科夫列夫进行叛国活动的可靠 证据,准备到法院去控告他。公开信说:雅科夫列夫"根据美国人的指挥棒从内部,而且不是从别的什么 地方,而是从政治局内部破坏苏维埃制度"。1996 年 4 月,《俄罗斯真理报》再次发表了克留奇科夫的回 忆录中有关雅科夫列夫间谍嫌疑的片段。

18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手里 有一份名单,是出卖国家和党的利益的人。当他把这份名单交给戈尔巴乔夫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说,不要 玩你们那些间谍的游戏啦。” 戈尔巴乔夫的态度使苏联安全部门当时无法对雅科夫列夫和其他人员进行立案调查。

1989 年上台的美国总统布什加紧实施针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攻势。

他采取一项既支持戈尔巴乔夫又扶持 政治反对派的上下结合的“双轨政策”,积极培植和壮大苏联境内反共反苏的力量。

在苏联国内,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下半期起,就开始出现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些人组成复杂,动因 各异,但其中不少的确是亲西方的政治上的反对派;西方世界不断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幌子,积极扶 植他们。1970 年、1975 年西方把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分别奖给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 夫。

1985 年以前,由于苏联党和政府防范较严,持不同政见者只是时断时续地从事地下活动,在苏联国内 政治影响并不大。

原苏联驻埃及和土耳其大使埃·古·库利耶夫:“持不同政见者利用苏联国内的困难,投机取巧,扩 大自身的宣传,并当成生意来做。西方国家很快找到这部分人,向他们提供资金,供养他们,并把极个别 的现象扩大为整个社会问题。西方就是利用几十个持不同政见者,向全世界宣传苏联没有言论自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随着超阶级、超国家的“新思维”的推行,萨哈罗夫等持不同政见者的头面人物相 继获得了合法身份,公开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

支持和利用苏共内部的反叛势力,借助他们打压苏共党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所谓“传统派”,使得亲西 方的?改革?变为不可逆转,这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西方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分化、瓦解 苏共,让苏共从内部变得难以控制。他们为什么把主要矛头对准苏共呢?因为苏共是团结领导全体苏联人 民的磐石,不摧垮这个磐石,他们目的就达不到。” 随着苏共党内分歧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叶利钦在苏联政坛的迅速崛起,西方决定在支持戈尔巴乔夫 的同时支持叶利钦。

1989 年 9 月,已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的叶利钦访问美国。美国政府竟以一个独立国家元首 的极高规格接待他,不仅安排他到纽约等 11 个城市发表讲话,而且还安排总统布什、国务卿贝克、国家 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以及前总统卡特等众多政要“亲切”会见叶利钦。

心知肚明的叶利钦投桃报李。他在访美期间大肆诋毁共产主义“是一张幸福的乌托邦支票”,盛赞资本 主义“繁荣向上”。后来他由衷地感言:从那时起“我已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不再是一个共产党人了”。27 西方还加大对苏联其他反对派代表人物的支持和培养力度。这些人的影响和作用甚至延续至苏联解体 以后。

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列·季塔连科:“西方大量培训原苏联和东欧及中亚未来一 代的领导人。比如自由派人物盖达尔也是从那里学的。所有波罗的海国家领导人都在美国接受过培训。而 有些国家的总统是直接从美国派过来的。” 原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美国为瓦解苏联花费了几万亿美元。可我认为, 不光有美国人参与其中,还有一支隐藏在苏联内部的 “第五纵队”。这些人依靠美国人吃饭。人数虽然不 27 [俄罗斯]鲍里斯· 叶利钦:《总统笔记》,东方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6 页。

19 多,但也正是他们打残了苏联。28 而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实际上成了西方在苏联内部?第五纵队?和?代言人?的总代理。

2011 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了苏联解体的部分档案。

这是 1991 年 5 月 11 日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的秘密通话的一份记录。在通话中,戈尔巴 乔夫称老布什为?我亲爱的乔治? ,并希望?亲爱的乔治?能迅速知晓他在苏联国内所作的种种努力。老 布什的回答是:

?了解。米哈伊尔,我知道你正在通过与九个加盟共和国之间制订新条约,延续深化着你 的改革进程。对此,我除了赞扬,还是赞扬。

? 29 老布什赞扬的戈尔巴乔夫企图制订的新条约,实质上是解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前奏。

解密的档案中,还有一份是老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 1991 年 8 月 21 日的通话记录。那天中午,为挽回 苏联被瓦解的命运的?8〃19?事件已经宣告失败。当老布什从大洋那端听到戈尔巴乔夫的熟悉声音,便 知自己在苏联第五纵队的首领平安无事时,显得分外惊喜而激动:

?米哈伊尔,谢天谢地,太好了! ?而戈 尔巴乔夫却带着无限委屈又有?胜利?的无比喜悦诉说着:那些冒险家没有成功! 1991 年 8 月 21 日清晨 8 点,老布什发表了措辞极为强硬的谴责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血腥镇压?民 主,但?暴政?吓不倒热爱自由的俄罗斯人民之类的讲话之后,即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通了电话。

1991 年 6 月 21 日老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秘密通话记录中,戈尔巴乔夫还直言不讳地对老布什说:

?叶利 钦担任的,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职位。我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与他之间的合作,那毫无障碍。

? 这清楚表明,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既有相互争斗,但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并争相在美国主子面前邀功。

戈尔巴乔夫当政 6 年多时间里, 在削减导弹及核武器等问题上, 完全迎合甚至为表 “诚意”而更多更主 动地满足美国的要求,结果留下的是严重的后患。

原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披露道:“当我们开始削减中程和短程导弹,甚至刚刚开始为其做准备时,美 国人便开始派遣自己的代表几乎深入到每个旅。

我们只在美国的两家导弹工厂和另外两个地点派出自己的 观察员,而美国人却向我们的 117 个基地派驻了观察员!”31 在处理东欧国家局势问题上,戈尔巴乔夫也完全按照西方的眼色行事。对这些国家内的政治反对派的 猖狂进攻袖手旁观甚至鼓励纵容。

1991 年 7 月 1 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这一军事组织相对的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不但没有相应解散,反而在冷战后强化其军事职能,成为当今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欺凌弱国小国、 推行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工具。 30 28 参见 2010 年 4 月 20 日俄罗斯《独立报》,原标题为《亚佐夫:“苏联是从内从外有意识地被摧毁 的——苏联元帅坚信是第五纵队将国家引向绝路”》。

29 参见:memorandum of telephone conversation http://.cn/3_guancha/index.htm。

29 利钦时代的人只有 1%。51 苏联亡党亡国 20 多年来,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本片以上各集对俄罗斯各阶层人士 的反思已经作了相应的反映。

从一定意义上讲,最具说服力的还是那些当年“持不同政见者”的悔恨和?改革?的领导者的反思。

1994 年, 俄罗斯著名作家、 原持不同政见者马克西莫夫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对 《真理报》 记者谈到:“我 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对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如此痛心”,自己的祖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好像“眼睁睁地看着 自己的母亲被强奸一样。再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52 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对斯大林及苏联进行无情批判的作家、学者亚历山大 · 季诺维也夫,在苏维埃 制度覆灭后,看到俄罗斯的混乱局面,非常痛心和后悔。他在苏联剧变六七年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斯大林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20 世纪是“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53 当年反共反社会主义十分坚决的《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1994 年从美国回到国内后,尽 管政治态度有时有所反复,但他从西伯利亚乘火车返回莫斯科,在沿途看到俄罗斯一片败落景象时,也十 分痛苦地说:“我害了俄罗斯祖国”。1996 年,他即发表短篇小说《在转折关头》 。小说通过描写斯大林去 世前后的境况,肯定斯大林及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作者甚至在小说中直面高呼:俄罗斯 “还没有完全明白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还需要再过许多年才能认识到,是斯大林使得整个 国家开始向未来奔跑。”54 当年签署协议使苏联解体的三巨头之一、乌克兰首任总统列昂尼德· 马卡罗维奇· 克拉夫丘克 2005 年在 反思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时公开承认,如果早知道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我宁愿砍掉自己签署《别洛韦日协 议》的那只手。5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同时也承认那些时代、阶级的重要代表 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和一段时日内所起的决定性的反作用。

梳理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历史,有这样一条十分清晰的逻辑脉络:苏共党内逐渐形成了脱离、背离 和最终背叛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特权阶层和像戈尔巴乔夫等人这样的代表人物。

这些领袖人物丧失 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主张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和制度模式,最终导致苏共 74 年执政地位的丧失,其结果只能是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意识形态领域混乱不堪,精神消极颓废,社会矛 盾叠出,人民群众遭殃。

从世界“冷战”历史角度看,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亡党亡国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苏联 亡党亡国的过程中,西方世界和平演变战略这一外因,是通过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这些代理人的内因而 起作用的。

在俄罗斯采访的日子,我们听到不少俄罗斯人对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无比自豪,同 时也对中国寄托着殷切的期望。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我想给中国朋友说这么一句话,中国 30 年来 51 52 53 54 《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载《报刊文摘》2008 年 11 月 3 日,第 A02 版。

1994 年 3 月 29 日《真理报》。

参见[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1997 年 11 月 22 日。 参见[俄罗斯]《新世界》1996 年第 6 期,第 6 页。

55李慎明主编、张树华等译:

《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5 月第 1 版,第 59 页。

30 取得巨大成就,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共衰亡的教训,因为只有充分总结这些教训和灾 难,中国人民才能够稳妥地建设自己的国家。”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根·瓦·奥希波夫:“中国只有避免出现这一问题,才能强 大起来。俄中两国应该加强合作。”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在曲折中顽强前行,在低潮中艰难复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历史 发展进程不可逆转,社会主义必将在曲折与苦难中迎来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姿、无比辉煌的春天。

结束语 认真剖析苏联亡党亡国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少可以从中汲取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理论正确,社会主义国家的 党和人民便有无比光辉的明天。理论错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蔑视,就如恩格斯所说:

?是 不能不受惩罚的。

? 第二,必然始终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只有始终为了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 们的党才能永不变质,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才可能长期执政。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这正如毛泽东所说:

?只 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56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分离甚至 对立,并在确保不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始终统一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高度警惕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阴谋。在新的形 势下,更应特别注意西方强国搞?金融操纵?﹑?意识操纵?﹑?非政府组织渗透?﹑利用互联网煽动?街 头政治?等西化、分化的新的形式。

第六,必须始终坚持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掌握在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始终高度重视培养一 代又一代可靠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邓小平的嘱托:

?关键在人。

?57 我们坚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在习近平同志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有着无比灿烂的前程。 56 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 1893-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19-720 页。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80 页。 31

六集解说词 苏联亡党亡国 20 年祭 ——俄罗斯人在诉说 ? 序 言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已过去 20 多年,但克里姆林宫 上空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的那令 人叹...

按语: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省市正在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前苏联共产党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

六集解说词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http:///article/history/201311/37898.html 戈尔巴乔夫与撒切尔? 序 言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已过去20多年,但克...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