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论文 >> 如何构造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教育论文,和谐师生关系

如何构造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教育论文,和谐师生关系

时间:2012-08-03 来源: 泥巴往事网

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如何建立和维系牢固而又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 因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

如何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 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 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 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 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 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 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关键词:构造、师生关系、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大 的现实意义。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赞扬、尊重、理解。

因此,教师要学会适时地赞扬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肩负起“教书育人” 历史重任,对未来负责、对社会负责。

一、赞扬学生是唤醒学生进取心的不二法门。

教师在赞扬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地赞扬学生 人们常说,真实的赞扬最能打动人的心灵。因此,老师对学生的赞扬,要实 事求是。老师夸大其辞的赞扬,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我班一位男生原来纪律较为 松懈,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一次文艺演出中,他与同学合作 成功演出了一个小品。

我当时就表扬了他的表演才能,同时希望他在学习上也能 有这股劲头。自此,他学习很专心,课外经常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学习成绩也有 了一定进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表扬,唤醒了这位学生的进取心。

2、赞扬学生细微的进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教授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 是希望得到赞扬。”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就, 以增强自信感。于是,老师的赞扬就成了对他们成就认可的最佳方式。因此,老 师要注意赞扬学生前进过程中的细微的进步,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日常学习中, 很多老师对学生细小的进步不以为然,因而只赞扬取得较大进 步的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表扬学生较大的进步,还要 表扬他们每一次小的进步,以肯定其成绩,满足其心理需求,促使其取得更大的 进步。

3、赞扬学生潜在的优势 老师在赞扬学生时, 不仅要善于称赞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明显优点,还要善 于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给予赞扬。比如,在与一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交 谈时, 你可以称赞他学习刻苦, 成绩优异, 但是, 作为一名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 这方面的赞扬已经听到很多了, 没有什么新意。倘若在交谈中你能对他的知识丰 富、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表示欣赏并及时予以赞扬,他可能会产生意外的满 足感,他在学习中可能会更加注重效率与方法。及时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优点, 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赞扬,可以使学生开发潜能,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老师不能利用新的方式赞扬学生,就会使学生陷入“赞扬疲 劳”,心理敏感度下降。在表扬时,教师若能从新的视角发掘新的内容,学生的 兴致就会大有提高。

4、赞扬学生最需要赞扬的方面 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间,学生最希望得到赞扬的方面也会有 所不同,这就要求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把握学生最渴求的赞扬,以满 足其心理需要。

对一个学习非常好的同学来说,老师赞扬他的学习成绩也许不是 他非常渴望得到的赞扬,而他最渴望的可能是对他劳动或体育等方面成绩的认 可,这就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有的老师能注意学生表现明显的优点及其潜在的优点, 但是不能把握一定时 期内学生的最强烈的需要,于是赞扬时,该着重赞扬的往往一笔带过,而该一笔 带过的则反复赞扬, 没把握住赞扬的时机和火候, 这样当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的成就心理需要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变化的,作为老师,就需要全面而深入地 了解学生不同时期里的最强烈的需求。

对学生恰当而真诚的赞扬,既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又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更 有利于老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

人文主义师生观认为,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的人格是形成教 育爱的内在依据。

尊重学生, 最重要的即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 侮辱学生人格的事屡见不鲜。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是 耐心教导,而是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这些做法不仅影响教育教学本身 的效果,而且挫伤了学生的自尊,毁灭了学生的自信,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 伤害, 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师生之间人格意义上的压迫虽屡遭抨击而未致消亡, 可以视为旧教育的一个朽败的遗产。有的教师常常乐观主义地看待这方面的问 题, 认为尊重学生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这里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对尊重的理解 问题。我们所言的尊重是普遍的尊重,不是因人因时的尊重。譬如,有的教师对 学习成绩优秀者,他们则宠爱有加;当学生考出好成绩时,他们则喜形于色。这 样的“尊重”还是对成绩的尊重,对荣誉的尊重,而并非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 教育教学活动中, 确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观念,从而对学生人格做到真正 的尊重,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很大的努力。 这里有一个案例:有一次,李老师组织班集体外出活动,在马路上他们看到 一个个儿高大的小男孩, 按住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拼命乱打, 被打的那个又哭又叫。

老师正要上去劝阻, 突然从班级队伍中窜出一位身体结实的男同学,不管三七二 十一,抡起拳头便把那个高大个子男孩打倒在地,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对这种过 失行为,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并没有贸然地加以训斥与批评。他思索了片刻,说了 这么一句话:

“你的这种做法是出于高尚动机的野蛮行为!”这位同学听到老师 这样恰如其分的评价,心理十分激动,同时感到十分内疚,脸刷地一下红了。接 着,李老师诚恳地向他提出:“希望你能够用高尚的行为来体现高尚的动机!” 这位男同学不时点头,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表示今后不再打人了。李 老师又具体教会这位同学,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头 脑冷静下来,然后将矛盾的双方劝开,把情况了解清楚,分清谁是谁非,最后发 表自己的意见,以理服人。千万不能靠拳头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激化矛盾。实 事求是的分析,真诚恳切的态度,使这位同学深受教育,不仅提高了认识,也学 会了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例子中, 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李老师没有贸然地训斥与批评,也没有武 断地下结论,而是头脑清醒,情绪镇定,在冷静、客观分析之后,辨明了情况, 作出“高尚动机的野蛮行为”的判断,然后,大胆肯定学生正确的道德动机,满 足他们“想做好人好事”的道德需要,以此强化他们正确的道德动机;在此前提 下,严肃地指出他们行为方式的差错,这就容易激起他们思想矛盾和斗争:为什 么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却得不到好结果呢?于是就产生内疚、 悔恨、 不安的心情, 从而推动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最后再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就很容易 被他们接受了。

李老师能巧妙地处理这一打人事件,是他掌握了青少年道德动机 与道德行为脱节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式,取得了最佳 的教育效果, 同时学生的人格也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倘若李老师不分青皂白地对 该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或滥用表扬,其后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教师在工作中,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对未来负 责,对社会负责。

对学生负责,要求教师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敢管 敢治,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那种用尊重学生来否定严格要求学生的做法是 一种“教育放纵”,同样应遭到批评和反对。

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 互动关系。艺术地把握这种关系,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 通、相互协商、相互宽容。缺乏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缺乏理解的教育是一 种盲目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 。 小学、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尚未定型的时期,他 们在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复杂、易变的精神世界,因而特别渴望了解他人,也渴 望他人能了解自己、帮助自己。教师如果把握了学生这一心理,亲近学生,倾听 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用“理解”在师生之 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成为学生知心的朋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今天已不仅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在教育 文化学看来,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潜在课程,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人性的提升和 人际交往能力的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以爱为开端, 以爱为支点, 用尊重、 责任、理解来建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新的教育文明。

初教 1003 班 张苗苗 20101001112

《教学与管理》2005年7月20日一、身正为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人们经常说:教师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被后世誉为万世...

我对老师态度比较好,他门安排的事都会去做,尽量不会去顶撞他门

夏章华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当然工作生活事事顺心更是健康之本,工作占用了我们生命的大部,我们得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在感情上得到学生亲近,...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