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12人民银行基准利率 >> 中华人民2012年物权法,人民银行贷款利率2012,2012最高人民法院批复,2012--人民时评

中华人民2012年物权法,人民银行贷款利率2012,2012最高人民法院批复,2012--人民时评

时间:2013-09-21 来源: 泥巴往事网

关注我 发私信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201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1月,201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1,月 文档格式:DOC | 浏览次数:...

收费站谢幕能否开启“通达时代”—2012 年 01 月 04 日 让道路更宽敞、更便捷,让公众日子更滋润、更顺畅,是发展与建设最重要 的目标 18 公里,23 年。上世纪 80 年代耗时 4 年修建起的国内首条高速公路—— 沪嘉高速,今年元旦又成为国内首条提前停止收费的高速公路。

23 年,比起沪嘉高速原定收费期限缩短了两年。这条连接上海城区与郊区 嘉定的高速公路, 原本 5 元的过路费在上海这座城市并不算高, 但竟有开车族特 意在不收费的第一时间驶去,只为感受一下收费“0 元”的过关快感——“特别爽、 特别棒” 。

不只是沪嘉高速。2011 年,全国 18 个省市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撤销收费站 1892 个。

新年伊始, 不少地方还宣布, 取消或降低城市路桥通行费。

比如浙江,61 个公路收费站点停止代收杭州、宁波等省内 7 座大中城市的道路 通行费。比如江苏,省内联网高速公路一类客货车的最低收费标准也即将从 15 元降为 5 元。

这些改变,从 2011 年夏天的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行动就已开始。目前, 虽然还有公众对巨额公路收费的依据和使用情况追问诘责,但清理公路收费,毕 竟有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成果。

减免公路收费,要算的绝不只是减少企业负担、降低经济成本的账,它也是 一条通达民心的“高速公路” 。对单车单程,减免 5 元 10 元的物质收益可能有限, 但这种畅通给人带来享有公共产品、享受公共服务的“主人感” ,是更应珍视、也 更为重要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当沪嘉高速取消收费后出现车流量激增、局部拥 堵的“烦恼”时,公众更看重的,依然是“取消”释放的信号。还路于民、让利于民 的努力,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可以让人们燃起更多欣悦与期待。

然而, 仅一条沪嘉高速取消收费是不够的。在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的 中国,公路的收费管理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政府 还贷公路和经营性公路,经依法批准后, “可收取车辆通行费” 。客观地说,在资金 缺口和发展压力的矛盾之下, 政府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 个人有偿集资建设公路, 仍是难以避免的建设“路径” 。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对我国公路建设的突飞猛 进功不可没,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条件。但收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有简单化 甚至异化的地方,特别是那些秘不示人的收费标准、永不过期的收费期限、名目 繁多的收费种类,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与不满。

2012 年,道路或许还将继续拥堵,但这些减免、撤销收费的消息,这样一 批收费站的谢幕, 无疑可以让人们少一些堵心,让中国社会前进的车轮多一点欢 快。说到底,拆除隔离、降低门槛,少设人为的关卡与盘索,让道路更宽敞、更 便捷,让经济运行的血脉流通更通达、更自然,让百姓日子更滋润、更顺畅,才 是发展与建设最重要的目标。

(姜泓冰) 1 以宽容共度网络售票“调适期”—2012 年 01 月 05 日 无论对铁路部门还是普通旅客,网络售票都是铁路服务改革过程中的新事 物,需要有个“调适期” 2012 年元旦起,随着网络售票全面推行,中国铁路终于全面迈入电子商务 时代。不过,春运临近,网络售票也出现了“不适” :登录难、浏览慢、扣款不出 票、登录就没票……很多旅客反映,火车票网售不怎么靠谱! 说起网络售票,要先说说春运买票难。买票难,一难难在买不到票,大家都 想在节前回家,可铁路拼了家底儿,一天也就 479.8 万席位,很难完全满足庞大 的客流需求;二难难在买票过程辛苦,为了“抢”到回家的票,人们不得不到火车 站、代售点的窗口前,顶着严寒,彻夜排队。

网络售票,实际上就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这第二难。这种售票方式不能 增加席位,但舒适、灵活、方便,可以把旅客购票的空间从寒冷的室外转移到温 暖的室内,从固定的车站、代售点扩展到任意地点,是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儿。

为了把好事儿办好,铁路部门下了不少功夫。去年 6 月 12 日起,高铁、动 车组、特快、快车等车票陆续上线,到年底,仅京津城际高铁一条线就网售车票 35.8 万张。近日网络拥堵发生,铁路部门也相继推出增加带宽、延长支付时限 等措施,对网购普遍存在的身份信息抢注问题也提出了应对办法。

铁路的功夫没少下,但信息化是个新挑战,破解难题恐怕还要转变思路,从 根源上对售票机制进行更多改革。比如售票网站登录难的问题,铁路车票预售期 只有 12 天,春运临近,几亿人抢几百万张票,网站登录自然免不了个“难”字。

对此,铁路是否可以借鉴民航做法,拉长预售期?这样,一些旅客就可以提前订 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流量压力。再比如,国外一些铁路售票系统采用排队制原 则,旅客提交订单后,电脑系统可按下单时间自动排队。旅客不仅可即时查询排 位,也可以审时度势改选其他旅行方式。

帮助“铁老大”适应“信息化” , 旅客们也可以尽一份力。

同样以登录难问题为例, 目前网络售票是错峰发售, 即不同车站的车票在不同时间段发售。旅客们是不是 可以放弃“占座” ,而是按图索骥,区分不同时段“伺机”登录?要知道,春运旅客人 数众多,即便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点击同一页面,也是个巨大的数字。再比如, 网上支付时限目前是 45 分钟,可实际上完成一笔支付的时间完全可以不超过 5 分钟,已经下单的旅客是否可以“手脚麻利些” ,缩短“闲逛”时间,留下些带宽资源 给后面着急回家的旅客? 2005 年,广铁集团开始推行电话订票,去年广东地区电话订票占总票数比 例已近七成, 成了百姓订票主渠道。

如今的网络售票刚刚起步, 无论对铁路部门, 还是普通旅客,都是铁路服务改革过程中的新事物,需要有个“调适期” 。对于新 事物,大家不妨有颗包容的心,共同努力,缩短“调适期” 。参与者善意提出改进 意见,改革者虚心接纳社会批评,围观者少些冷嘲热讽、捧杀棒喝,这样,才能 2 让本不平坦的改革之路一路向前。

(陆娅楠) 农民工融入不只是改称谓—2012 年 01 月 06 日 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服务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治 理末端”的切实努力 春运火车票网络出售, 一位农民工通过媒体投书铁道部,直言网络售票对一 些农民工而言“太复杂,不太切合实际”。这样的呼声,让人心酸,也再次折射出 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相对弱势处境。

此前, 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主要领导,都提出将适 时取消“农民工”称谓。消除附着在称谓上的歧视确实很重要,但农民工遭遇火车 票网购门槛一事也提示人们, 要真正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并非称谓改变就 能完成。

实际上,对农民工问题,中央高度重视,不断推出给力的“顶层设计”。“十二 五”规划纲要就对农民工同工同酬、户籍转换、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提出明确 要求;民政部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描绘了农民工参 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这样的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无疑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 重要保证。

然而,要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不仅需要政策壁垒的渐次打破,也 不仅需要“身份迷失”的不断厘清,更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服务机构乃至整个社会 在“治理末端”的切实努力。

比如, 网络售票是好事, 但如果能更多考虑不会上网的农民工等群体的需求, 提供更合理的售票策略, 开辟更多农民工团购票渠道,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售票 服务,或许能让农民工的春运之旅更加畅通。交通部门如此,邮政、银行、医疗、 教育等相关机构、部门,同样可以做得更好。

从这个角度上说,“融入”不是一种物理行为,而要形成一种生物学效应:社 区是城市肌体的组成器官,农民工是流动的细胞。只有农民工个体融入社区,才 能实现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

从赋予选举与被选举权利的政治融合,到扶持就业 的经济融合,再到拓宽社会交往空间的心理融合等等,发挥社会、社区之力,农 民工融入才能减少“排异反应”。

社会组织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了群体的文化生活,工作之余的空闲可能 就不会显得如此漫长;有了社团的培训辅导,流动的渠道、上升的空间可能就能 更多更大一些。孤单寂寞时,如果能有心理志愿者聆听倾诉;权益受损时,如果 能有法律援助予以支持……这些,都是在农民工问题上,“社会协同”大有可为之 处。

回家的车票、年终的讨薪,甚至仅仅是提供一本书籍、开通一个信箱,对于 农民工,就不仅是生活的便利,更是心灵的慰藉。而正是这样的“末端治理”,才 能让农民工在社会管理的各个“毛细血管”里,无障碍地融入城市。(姜赟) 3 用什么把“老虎”、“蝇蚁”都管住—2012 年 01 月 09 日 值得关注的不光是“虎贪”,也要高度警惕蚕食百姓利益的“蚁贪” 临近春节,年味儿渐浓,有那么一部分人却注定与快乐新年无缘。但他们的 “不痛快”,让百姓拍手称快。

1 月 6 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去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总计对超过 14 万 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 4843 人, 并将 777 人移送司法机关, 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 84.4 亿元。

这些数字一方面触目惊心, 一方面也令人解气,既说明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 度,也反映出反腐斗争的严峻形势,同时表明老虎、苍蝇甚至蚂蚁都煮在这口反 腐的高压锅里了。

正在立案调查的有像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吉林省原常务副省 长田学仁、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这样的“老虎”;还有没资格列进这个队伍的“苍 蝇”,如已被执行死刑的疯狂敛财 1 亿多元的辽宁省抚顺市科级女贪官罗亚平; 更多的则是处在权力末端、连官儿都算不上的“蚁贪”,如村主任、股长,甚至是 要害部门的“门房”…… 事实上,值得关注的不光是“老虎”式鲸吞国家资产的巨贪,蚕食百姓利益的 “蚁贪”也要高度警惕。他们蚁行于最基层,善于找到并撕开制度的漏洞,但凡手 中有一丁点儿权力,就要“咬一口是一口、不咬白不咬”。当老虎、苍蝇、蚂蚁一 起疯狂食利, 其贪腐行为将消解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颠覆财富分配的公平 感,销蚀全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幸福感。在一些基层组织,这些层层堆叠的 “蚁贪”,正在大口吞嚼这些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悲哀且愤怒。这提醒我们,必须 强化制度管官,制度的堤坝绝不能决口。事后处分固然能够标志反腐成果,但更 应该强化的,是源头的防范。

很快我们将迎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20 周年。当年,小平同志睿智地预言 “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是大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 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预测“恐 怕再有 30 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30 年”已经过去了 2/3,在反腐领域,这个“成熟”、“定型”的制度呼之欲出,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 90 周年庆祝大会 上再次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始终贯穿制度建设。是的,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唯有制度监督,才能逼使大大小小的权 力晾晒在公开透明的阳光下。有纪检官员认为,收入申报制度、年终考核制度, 就是“两个最管用的制度”,把管用的制度真正用起来,才能使老虎、苍蝇和蚂蚁 无所遁形,才能根治腐败,满足公众不断上升的反腐败期望值。(李泓冰) 公众人物请好好学“说话”—2012 年 01 月 13 日 提高话语水平,决不是要八面玲珑,而是要补习政治常识、培养文化自觉, 4 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百姓是教好的,不是养好的,就像溺爱的孩子不可能是孝子,溺爱的百姓 也可能比较刁民。”说这话的那位佛山市人大代表大概不会想到,寥寥数语几天 来掀起轩然大波,绝大多数闻者都认为此言不妥。

从后续报道看,这位代表的本意,似乎是对一些地方“花钱买稳定”、一些事 情“一闹就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现象不满,因而提出应由教育引导 入手,从源头上化解极个别不合理的诉求。可惜的是,虽然反复进行解释,这位 代表也没把这层意思说清楚,反而“难掩心中的愤怒”,认为媒体断章取义,曲解 了自己的原意。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公众人物参政议政的话语水平问题。

从有关此事的舆论评价看,大多数人认为该代表“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 地点,表达了一个错误的理念”。平心而论,这样的批评堪称中肯。

首先是定位有偏。作为人大代表,在两会这样的政治场合,开诚布公宣示自 己的观点,是法律和选民赋予的责任,不仅应该,而且必须。但这个责任,主要 是以公正为旨归,代民众立言,为庶民谋福祉。用那样的语气说话,将百姓视作 被“教养”的对象,首先就是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

其次是判断有失。不合理的诉求是否存在?“市民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被政府 满足”的情况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从人们的切身感受出发,这样的现象即使存 在,也是个别的;与合理要求因各种原因暂未满足的情况相比,孰多孰少,众人 心中自有公断。在这种情况下,发言时有必要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否则不 仅容易引发公众的逆反心理,还可能误导行政部门片面走“强硬路线”。

再次是方法有误。次要矛盾可不可以触及呢?当然可以。两会讨论的问题,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是说发言只能针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像 “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人民币解决”这种目无法治、以为“摆平就是水平”的做法, 人大代表完全有必要予以监督和批评。但请注意,如果真要批评“花钱买稳定”息 事宁人,就应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以免以偏概全。

近年来,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民主空气的日益浓厚,中国的民主 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无论是在报纸、 电视、 网络这样的公共平台上, 还是在全国、地方的会议活动中,“敢言”者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进步。但越是 在这样的气氛中, 领导干部、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等公众人物越要适应新的形势, 好好学习“说话”,提高自己的话语水平。

提高话语水平,决不是要巧言令色、八面玲珑,操练滴水不漏的政客本领, 而是补习政治常识、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上好 了这一课,公众人物才会更少些“雷人雷语”,更多些真知灼见;群众才会对自己 的代言者放心,对社会的管理者满意。(程煜佳) 清除“萝卜招聘”更要清污泥—2012 年 01 月 17 日 5 对“萝卜招聘”应该“大棒”伺候。不仅要拔掉“小萝卜”,还要拔掉“大萝卜”,清 除萝卜背后的污泥 近日沸沸扬扬的“山西静乐县委书记女儿五年吃空饷10万元”一事有了结 果,静乐县县委书记杨存虎被免职,相关责任人也将被依法处理(详见 1 月 16 日本版报道)。

与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相比,县委书记之女王某刚读大学就能进入山西省 疾控中心“上班”,并高调吃空饷,这种“不上位、先占位”的行为性质更严重、影 响更恶劣。令人欣慰的是,媒体 7 日披露这起丑闻,山西省纪委 14 日就公布处 理结果,省委常委会 15 日作出免职决定,也以此向公众表明一种态度:对“萝卜 招聘”就该“大棒”伺候,不仅要拔掉“小萝卜”,还要拔掉“大萝卜”,清除萝卜背后 的污泥。

但仍需追问,在事业单位招录过程中,“萝卜招聘”为何此起彼伏?在一些地 方,除了“萝卜招聘”还有舞弊招聘、乒乓球招聘,甚至出现“不考试就录取”的隐 秘招聘,“萝卜招聘”俨然有蔓延之势,让人忧虑。一些人热衷于权力的非法代际 传承,不仅要将子女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在政治文明深入人心、公民权利日 益提高的今天,格外刺目。

事实上,2006 年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对事业单 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进人已有明确规定,但形形色色的“萝卜招聘”显然 践踏了这一刚性规定,其原因正在于权力的过于随意和强悍。有些“萝卜招聘”发 生在官员掌权的势力范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官员便 上下其手、任意胡来。为遮人耳目,有的官员则通过交叉安排,把子女送到别的 事业单位……万变不离其宗,“萝卜招聘”不管披上什么马甲,都是为了达到违法 违规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目的。

问责力度的绵软也造成了“萝卜招聘”的蔓延。不少时候,“萝卜招聘”被坐实 了,但当事人要么矢口否认要么辩称“这是巧合”,甚至大言不惭曰“人之常情”。

而上级主管部门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象征性地“罚酒三杯”,予以叫停, 但直接操作者和幕后指使者毫发未损或另觅“替罪羊”。之所以如此,实因这些人 已把安排子女就业当成一种潜规则,视作理所应当的“权力福利”。

“萝卜招聘”现象不仅伤损制度尊严,还让整个政府部门跟着背黑锅,更直接 把就业演化为一场可怕的“拼爹”游戏,这无疑会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 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事业单位招聘将出台更强有力的规定。我们期待, 随着法律不断健全, 监督不断强化, 违法成本不断提高, 令人深恶痛绝的各类“萝 卜招聘”现象,最终能够减少乃至消弭。(王石川) “订票哥”的温暖需要传递更远—2012 年 01 月 18 日 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的力量,汇成了一股感动人心的暖流,温暖 6 着每一个回家人的心灵 春运高峰里,一位名叫张平的年轻人,用他的“举手之劳”,温暖了很多回家 过年的农民工和残疾人的心。这位哈工大威海校区的大四学生,连续 10 天,在 威海火车站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免费电话订票 1000 多张。为提高订票效 率,细心的张平还绘制了简易订票流程图,被车站方面复印 1000 多张分发给旅 客,张平也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订票哥”。

在亿万人匆匆踏上回家路途的时候,在很多人还在为买票难发愁的时候,在 很多农民工和老人因为不熟悉订票方法而为难的时候, 张平的热心善举不但温暖 了他帮助过的旅客,也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更让人欣慰的是,“订票哥”的队 伍还在扩大,不仅有更多网络达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张平所在的哈工大,也在 号召和组织更多大学生,利用所学所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与数十亿的春运客流量相比,受到“订票哥”们帮助的旅客极其有限,但正是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点滴滴的力量,汇成了一股感动人心的暖流,温暖着每一个 回家人的心灵,也带来更多的启示。

正像“订票哥”说的, “每个去火车站买票的人心情都很迫切, 能帮助他们回家, 是我最大收获。”“订票哥”的行为让人们意识到:应对春运难题,当然需要铁路等 部门的给力工作,但一些群体的特殊困难、一些个体的现实需求,更需要而且应 该得到社会助力。这种“助力”,既是奉献,也是获得;既是社会建设的组成,也 是个体心灵的成长。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举手之劳,温暖他人,何乐不为?这 温暖并非单向传递,而是双向反馈,感染世界,化育人间。

温暖,来自细节。行色匆匆的人流中,看到抱着小孩、行走吃力的妇女,你 是否会帮上一把?面对提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 你是否会伸手相援?眼见蹒跚过 马路的老人, 你是否会热情相扶?而对于铁路部门来说, 或许更应思考一个细节:

那张制作并不困难、让人一看即懂的“订票流程图”,化解了多少旅客怨气,减轻 了多少买票难度,提高了多少售票效率,为什么自己“想不到”?的确,有时候, 一个微笑可以融化满川冰雪, 一个搀扶可以免去很多遗憾,一个细节可以决定事 情成败。细节的力量,让疲惫的人畅快,让紧张的人放松,让人人都感到关爱和 温暖,让人人都如沐春风。

温暖,来自责任。如果还有什么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做点什么的话,那一定是 作为一名公民的基本责任。这种责任,让人不是被动停留在“不跟陌生人说话”的 敌意和困窘中,而是尽其所能,提醒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凡人 的微言善行是一抹暖色, 人人都做, 会让暖色成片、 成团, 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让冬天不再寒冷。(刘成友) 直面“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 2012 年 01 月 19 日 重温 20 年前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让我们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坚持改革的信 心与勇气 7 1 月 18 日,邓小平南方谈话 20 周年。

当中国历史走到 1992 年那个春天的十字路口,88 岁的邓小平同志自 1992 年 1 月 18 日一路南下,以高超的理论勇气与政治勇气,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要求停止姓“社”姓“资”的争论,使当时甚嚣尘上的否定改革的舆论戛然而止,直 接促成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重温小平当年的讲话,仍觉振聋发聩,酣畅淋漓:

改革“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 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必须敢闯、敢试、敢“冒”,用“三个有利于”突 破思想禁锢…… 此后 20 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 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改革,始终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改革的宗旨,也未曾改变。“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更成为党心与民意的共振。

改革走到今天,曾经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进程中暂时绕过去的问题, 以及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正此起彼伏地冒将出来。

尽管从 GDP 的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国民的幸 福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阶层还有许多怨气。在经济发展 的同时,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也开始出现,正如小平同志当年所预言的,“分配 的问题大得很……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虽 然,这些矛盾和问题里,有的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改革 本身不到位所造成的;有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因经验不丰富、设计不周密、 操作不规范所致,但都需要高度警惕,厘清矛盾性质,靠不断发展来解决发展中 问题,以深化改革来破解改革中难题,才能更加坚定改革。

欣慰的是,深化改革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本届政府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 并郑重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2011 年 2 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 会管理,提出“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 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 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建党 90 周年讲话中要求全体党员“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 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也许,今天的 我们最需深问:

究竟是什么成为了我们改革最大的阻力?我们又该怎样激活全社 会的改革动力与创造力? 小平同志当年指出,改革积累的问题,要靠继续深化改革来化解。中国改革 仍然还有漫长的征途,重温 20 年前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让我们既有忧患意识, 又有坚持改革的信心与勇气。(李泓冰) 靠什么根治欠薪“病灶”—2012 年 01 月 20 日 农民工追薪之路,是维权之路,也是正当权利回归之路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近日联合 8 发文, 合力查处恶意欠薪犯罪, 再次显现中国持续铁腕整治欠薪这一社会顽疾的 决心。此前一个月,人社部、发改委、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要求确保元旦 春节前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10 人以上集体劳动报酬争议 7 天内结案。

自“欠薪”成为热词,如何根治欠薪的追问就一直没有停止,各方也一直在寻 找根治欠薪痼疾的路径,从组织清欠、治欠机构到公开欠薪企业黑名单,从欠薪 连带责任制到现场监督企业工资发放,政府部门的措施一次比一次具体、严厉, 甚至将恶意欠薪入罪,期待以严刑峻法彻底治理欠薪。

铁腕整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欠薪问题的蔓延,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的欠薪 案件、涉及欠薪问题的信访案件、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逐年下降。在有 着 2600 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广东省,去年前 10 个月受理工资支付案件总数比上 一年下降 7.8%,因欠薪逃匿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 15.82%,欠薪金额 同比则下降了 25.5%。

但是,欠薪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岁末年初,“清欠”仍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 之重。有消息说,自去年 12 月 1 日起,一个半月时间,粤、滇、湘、津等 15 个省区市共清欠近 20 亿元,涉及农民工近 60 万人,可见欠薪问题积弊甚重。

严刑峻法为何奈何不了欠薪痼疾?因为它还难从根本上改善欠薪这一社会 问题滋长的大环境。欠薪问题的累积,有法律不完善的因素,有社会缺乏保护弱 势群体有效体制机制的因素,一旦法律精神欠缺、司法权威不足,强权者对弱势 者的欺凌、强势企业对弱势劳动者权利的践踏也就在所难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7 日曝光的 6 起欠薪案,都与农民工权利缺失有深 切关系。这些发生在建筑、装修、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恶意欠薪问题由 来已久,也是历次清欠、监督责罚的重点,但屡罚屡犯的背后,是这样的现实:

农民工在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平等地与雇主进行谈判,包 括平等签署劳动合同。加上申诉渠道有限、缺少工会组织,难以对用工者进行有 效监督。

农民工追薪之路, 是维权之路,也是正当权利回归之路——对广大农民工而 言,最现实、最迫切的权利诉求就是谋求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 公平待遇,获得平等的劳动者权益、畅达的权利伸张途径。这一切的确无法靠严 刑峻法来实现,而应有赖于社会的系统整治,有赖于社会民主政治的文明进程。

岁末年初,那些手执“给我工资,我要回家”讨薪牌立于寒风中的农民工,那 些以极端方式发出最后声讨的讨薪者,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提醒——落实权利,保 障权利,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基础,只有尊重并保护正当权利,才能清 除“病灶”,从根本上治理包括欠薪在内的社会顽疾。(郝洪) 别让年味儿的“魂”溜走—2012 年 01 月 30 日 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才能让中国的年文化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乡村游;从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 9 晚” , 到城市看电影、 进书店; 从短信拜年、 电子贺卡, 到微信传情、 网购年货…… 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着实让文化消费火了一把。商务部 1 月 28 日发布的监测 报告也证实:2012 年春节,休闲娱乐文化消费渐成主流。

中国的年文化, 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

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

不过, “消费主流”的同时,也听到另一种“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为什么日渐红 火的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驱散不了人们对年味儿远去的担忧? 这背后, 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

年文化的“体”五彩纷呈, 年文化的“魂” 是否安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洋节日不断冲击, 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 怎样过年才算有“年味儿”? 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理解,也不断变化。今年春节,北京清东陵举行 一场“穿越”庙会,试图“完整再现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 ,里面混杂着“穿越版”的阿 凡达、机器猫,有人认为是创新,很喜欢;有人则觉得是亵渎,很反感。又如, 没有鞭炮喧天的春节,算不算有年味?有的城市先“禁放” ,后顺应民意解禁。如 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特别是 PM2.5 的触动,一些人再次提出“禁放”……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 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 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因为,每一个春 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 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 是调节人与人、 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 心。

“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 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 “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 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 的集体文化记忆。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

有中学生这样写道:

“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 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

”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 ,诸 如“期末考试怎么样?” “你什么时候结婚?”让长辈们很是尴尬。与此同时,新的文 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应该承认, 这些“冲击”是必然。

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

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 , 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 让情感的力量更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 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 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吕绍刚) 价格听证如何压缩“公开泡沫”—2012 年 01 月 31 日 全面公开才能消弭公众质疑,回应质疑才能提升公开质量,也只有公开与质 10 疑充分交锋才能收获真正的公信力 “将成本数据原封不动公示” 、 “咨询受理后 5 个工作日内由专人回复” 、 “政府雇 员不能当听证会普通市民代表”……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广州市围绕水价的一系 列举措,引发了关注,也获得了普遍好评(详见本报 1 月 30 日 13 版报道) 。

就像中国足球、央视春晚,尽管是老话题,但公共产品价格的每一丝变化, 都能触动公众的复杂情感。

仔细分析广州的创新举措, 既是中央公开要求的落实, 也是对当前部分社会焦虑的回应。

与立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领域的听证相比,涉及水、电、气的价格听 证,受到公众的格外关切。这既是由于资源价格调整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也是因 为此类听证会每每成为“听涨会” ,甚至伴随着“听证专业户”等传闻,被质疑为“公 开作秀” 。

公允地说,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在情理之中。对于 这一点,相信只要不是“天然反对派” ,都能接受并理解。事实上,一些听证会之 所以遭到质疑,甚至听证主持人被扔矿泉水瓶,也并非只是因为涨价。

就此而言,价格听证会究竟是“逢听必涨”还是“逢涨必听”?“听证会专业户” 的背后到底是“内部指定”还是“无人报名”?如果不从听证会本身出发,对类似问 题的争论只能是雾里看花、难有定论。

从计划年代的“关门定价”到今天的“开门论证” , 听证会的初衷就是通过扩大公 众参与,提高政府定价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然是民主机制,就要允许有“意外” , 而不能搞“主题先行” ;既然作为“民主训练场” ,就应该鼓励各种表达。我们不妨反 思:那些被质疑的听证会,是否有提前定调子、设框子的嫌疑?那些门庭冷落的 听证会,是否是公众用脚投票的一种无声抗议? 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领域,每个人都是判断者。提升价格听证的公信力,固然 要提倡公众积极参与、理智表达,更要提高听证制度本身的成熟度。价格听证的 前提,是有一本清清楚楚的“明白账” 。用详实的数据说话,而不是仅以姿态动人; 让群众参与判断,而不能让“自己当自己的法官” 。进而言之,无论是成本核算还 是听证表决,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机制、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对质疑没有回应,对 批评没有改进,所谓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就会成为“权利泡沫” ,不仅无助和谐, 还会招来怨气。

“只有把市民的疑问解释清楚,这样的公开才算是有意义的公开。

”对于晒账 本,广州自来水公司负责人这样表态。公开从来与质疑相伴,只有全面公开才能 消弭公众质疑, 只有回应质疑才能提升公开质量,也只有公开与质疑充分交锋才 能收获真正的公信力。

在这个意义上,听证会拒绝政府雇员固然是“矫枉过正” ,但比这种努力更重 要的是,无论信息公开,还是听证会完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进程中,我 们始终要明白石头是什么,而对岸又在哪里。

(范正伟) 11 谁在制造“疯狂的礼品”—2012 年 02 月 01 日 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难免成为人们难解的“心结” ,也容易沦为违法 犯罪、谋取私利的工具 虫草价格疯涨至每克 700 元以上,53 度飞天茅台已然“飞龙在天” ,市场零售 价普遍冲破 2000 元,洋酒拉菲势头也很凶猛,1982 年的拉菲价格十年间上涨 近 10 倍,这还不算,这些东西价格越上涨,越是受人吹捧。龙年春节到来之际, 一些商品“龙腾虎跃”的气势颇为引人注目。国内礼品市场上,高档礼品呈上升势 头。

虫草到底多补人?茅台到底多好喝?拉菲究竟是个什么味儿?在精明的生 意人看来,这都不是关键。譬如虫草,尽管价比黄金高,尽管有专家认为其药用 价值如同蘑菇,但人们大多“买的不吃,吃的不买” ,而是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礼品 你来我往。也就是说,虫草之所以贵,不是因为是“好药”而受青睐,而是作为“豪 礼”受追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腰包鼓了,市场的选择多了,社会交往频繁了, 礼品升级换代、价格提升,也顺理成章。更何况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常 的人情往来,只要个人经济能力允许,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礼品市场,诸如“疯 狂虫草” 、天价烟酒等高档礼品大行其道,并且“越贵越抢手” ,这种连经济学家们 都感到困惑的“吉芬现象” ,值得人们深思:

“疯狂的礼品”背后,是否存在深层的社 会原因?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重视传情达意、精神交流,是送礼真谛。然而,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用礼品价格衡量送礼心意,把高端礼品视为身份象征,在 贵重程度的攀比中炫富斗富,误以为“礼越重越亲” ,宁愿“只送贵的不送对的” 。在 物质潮流冲刷下,礼品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被稀释乃至变味。面对一件件光华 四射而人情味不足的礼品,人们难以感受到孝心、敬意和祝福。这种“重礼轻情” 的社会心理滋长蔓延, 不仅持续推高着一些高档礼品价格,更让不少人逢年过节 有“送礼焦虑” ,比如在“重礼”压力之下,春节“恐归族”们以回家为畏途、视过节为 “过劫” 。

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难免成为人们难解的“心结” ,也容易沦为违法 犯罪、谋取私利的工具。当名家字画成为“雅贿”载体,当购物卡暗藏行贿玄机、 奢侈品充当“关系通行证” ,被金钱、权力异化了的礼品,如同一个个吞噬社会资 源、毒化社会风气的潘多拉魔盒,滋生了“盒子里的腐败” 。

异化的礼品, 像一面镜子, 折射出物质越来越丰盛、 选择越来越多元的今天, 坚守价值理念、彰显文化追求、保持生活品质,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考验。那些拎 着名烟名酒奔走于送礼之途去完成“任务”的人们,或许正陷入某种物质迷局与心 灵之惑。因此,让礼品回归情意本位,让送礼变得清新亲切,还有赖于人们的文 化自觉,有赖于一种新型消费文化的塑造。

(詹 勇) 12 旅游景区要走出“公地怪圈”—2012 年 02 月 02 日 旅游景区拥有独特的“公地”资源。如果人们把美景演变成“诱饵” ,最终伤害的 是自身利益 尽管海南三亚海鲜排档“宰客”事件,因当事人“隐身”至今难以取证,真相有 些扑朔迷离, 但此事显然对三亚旅游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 1 日就“宰客”现象向大家表示歉意,同时表示,对旅游行业出现的“害群之马”实 行“零容忍” ,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从 2010 年重庆王女士等人一顿饭被索 3 万元,到不久前黑心店用含水泥夹 层的纸箱包装水果;从旅行者的亲身体验,到网友们的大倒苦水,近年来,海南 三亚旅游环境屡遭质疑。按说,商贩正当经营,合理赚利,凭借独具特色的天涯 宝地,不是不可以赚钱,为什么偏要“宰”客?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 旅行者大多是一次性消费。不留回头客的心态与必不可 少的花销,给疯狂宰客者创造了条件。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三亚出租车没有机打 发票,如果不记下车号,不录音拍照, “挨宰”后难以取证。

处理力度小,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商贩心存侥幸。当地政府三令五申,节 前有“军令状” ,有倡议书;节中有“一次性死亡” 、 “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有联合执法 队、固定执法岗,然而歪风难刹、欺客仍行。原因在于:宰得多,罚得少,我还 赚,逮不着,更划算。一旦出现问题,取证难、执行难,商户与执法人玩起“躲 猫猫” 。

其实,游客纷至,宰客不绝,并非三亚一地。河南少林景区因管理混乱,面 临“5A 级景区摘牌”危机;云南省一寺庙年承包费 720 万元,游客被强捐 2 万多 元功德钱。种种怪象,不禁让人想起“公地悲剧”的故事: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 每个牧民都想多养牛。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做,草地将被过度放牧,牛终被饿死。

旅游景区拥有独特的“公地”资源。如果人们把美景演变成“诱饵” ,最终伤害的是自 己的利益。

就海南而言,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已有两年。从政策优惠、项目落 地到赛会频频,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普通民众享受到更多优惠,也遇到“成长 的烦恼” 。为生计考虑,不少人加入旅游从业大军。由于观念没有跟上、管理没有 到位,一旦出现“开门迎客,关门宰人”现象,虽获一时之利,却给旅游业的长远 发展埋下隐患。

亚里士多德曾言:

“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

”作为 绿色朝阳产业,旅游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经济支柱。对海南而言,尤其应该 珍惜大自然的恩赐,用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令人欣喜的是,三亚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大对拒绝履行合同、 恶意欺诈等行为的惩罚力度。我们期待,包括三亚在内的所有旅游胜地,都能警 惕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危害,更多考虑如何提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服务,营 13 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马跃峰) 当奢侈品消费成为时尚……2012 年 02 月 03 日 过去 30 年勤恳积累下的个人和社会财富,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 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是个大问题 当英国牛津街、美国第五大道逐渐成为一些中国人挂在嘴边随意评点的名 词, 当原本望之俨然的欧洲北美高档百货商店或名品专卖店纷纷配上刷银联卡的 机器和讲中文的售货员, 接待中国游客时——我们究竟是该自豪,还是该忧虑? 世界奢侈品协会 2 月 1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龙年春节,中国人在境外 奢侈品消费同比增长近三成。

在欧洲和港澳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总量中,中国人 的消费额几乎占了 2/3,在北美市场也占了 1/3。照此速度发展,前两年有关人 士预测的“中国将在 2015 年超过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时间表,只怕 还要提前。

中国 30 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带来了从国家到国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高。

为购物成群结队专程飞去伦敦、 巴黎、 纽约, 奢侈品店铺和柜台前挤挤挨挨抢货、 像买萝卜白菜般爽气的中国消费者, 向世界实实在在地演示了一把“中国式富裕” 。

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 再傲慢挑剔的商人恐怕都会换上殷勤热忱的表情,投入更 多关注与研究。

仓廪实知礼仪。

当年过节都未必吃上肉的中国人,如今开始懂得欣赏和追求 高品质、有设计、有文化含量的高档生活用品,越来越懂得珍惜和享受美好的生 活。与拉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一样,他们的消费行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更是 一件值得自豪和庆贺的好事。

据说日本人对奢侈品从狂热追求到回归理性经历了 20 年时间。中国人要代 谢掉原始积累过程中对于财富消费难以避免的“暴发户心态” ,或许也要这样一个 周期。眼下少数人奢侈品消费呈现的非理性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 “标志迷恋”倾 向,无需过分担心。

但让人忧虑和纠结的,则是透过疯狂的奢侈品消费显示出的畸形社会心理。

我们追逐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太过庞大和年轻。据说,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奢侈品 消费者年轻了 10 岁以上。原本该是少数富人、富二代关注的高档消费品,如今 却是都市年轻一代人人皆知乃至崇拜的“大众情人” 。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的拜 金宣言,一脸自得炫着名牌包、跑车的“郭美美”们频频被热炒,月薪数千也“败” 数万元的名包,都是过分沉迷于物欲现象的注脚。

过去 30 年勤恳积累下的个人和社会财富,如何避免快速集中的奢侈品过度 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资本,是个大问题。往近一点说,我们需要更多有 计划的社会教育, 而不是为了扩大消费而纵容奢欲、 任其侵蚀天真心灵——毕竟, 13 亿人口大部分未富裕,主流理想只是奔小康;往大一点说,未富先奢,过分 迷恋奢侈品, 正是当下人们信仰目标缺失、 精神空虚的表征。

如果不能及早根治, 14 那么我们一有钱就乱花、盲目拜倒在海外奢侈品脚下的周期,还会更长。

(姜泓 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序长不序爵”挑战大学行政化—2012 年 02 月 06 日 大学之病,病根或在于数年驱之不去的“行政化”阴影 这个周末,南京大学一句“序长不序爵”成为网络热词。

这句文绉绉的话,出自南大 110 周年校庆的官方微博,还附以注释——我 校 110 周年校庆校友接待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序长不序爵。

“长”指的是年龄、入 校时间早晚, “爵”指的是官位。

舆论为之哗然。

有意思的是, 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看来, “官 本位”观念之根深蒂固,已经让大家难以相信还可以有所谓的“例外” 。事实上,就 连南大校庆办主任也含蓄地承认,南大提出的是一个大的原则,可能某些细节方 面,无法避免官员排序的相对考量,但在整体精神上,南大希望对每个人持有平 等的态度…… 显然,有关“序长不序爵”的讨论,已经超出了一所大学的校庆仪规本身,也 更发人深思:这句简单的、看上去也很合乎情理的表白,何以引来如此强烈的社 会反响?倘若南大依然因循“序爵不序长” , 大家是否反而安之若素?而这场讨论, 让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大学之病,病根或在于数年驱之不去的“行政化”阴影。

大学应该是什么?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 有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德国的 威廉·冯·洪堡。他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 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这一思想历经两个世纪,对后来现代大学制度 的建立,具有深远影响。对理想主义者来说,大学应该是一个相对疏离于现实功 利、以开放而自由的心态追求学问的教育桃花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的管理者被纳入固化的 官员行政级别序列,县处级院长、厅局级校长、省部级书记,是让聪明学子眼热 的目标,以至于有人调侃,大学里智商最高的都在官阶上攀登,退而求其次的才 去搞学术, 于是对大学的管理也不由自主地采取了层级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官大 一级压死人,取代了本该是平等的、教授本位的运作模式。二是学术资源、项目 资金的配置也和权力扯上关系,校长、院长相对强势,而普通教授的发言权相应 弱化。

学府成了官府,或可解释曾经醒目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培 养不出杰出人才?更进一步, 大家痛诋大学创新精神不强, 还停留在“工具”层面, 而大学缺失本该担当的社会良知和民族脊梁精神,其“失魂落魄”之害,更甚于前 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大校庆“序长不序爵”的提法,让人为之一振。曾经有人 形容某大学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大学的衙门色彩过重和现实功利诱惑太 多的今天,我们亟需发掘并重建大学的精神追求,让“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融入中 15 国脊梁,让“不序爵”成为大学的常态……(李泓冰) 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2012 年 02 月 07 日 黑龙江林甸县最近挺尴尬。被当地视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程” 、 “菜篮子工程” 、 “民生 工程”的“天字号项目”——大庆温泉果菜基地,不仅因征地问题造成上访,而且被 部分村民指为“败家工程” 。

且不论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存在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一项惠民工程,建设的 结果却是 38 栋实验大棚撂荒损坏、大部分大棚未投入生产、上百万元的别墅成 了种子商店。更有专家指出,根据土壤本身条件,此地要种植蔬菜有一定难度。

这实在难说起到了惠民之效。

工作没有达到初衷,是决策有误,还是执行不力?是能力不足,还是另有猫 腻?或许都需要给个说法。

而更重要的是, 这样一项工程, 究竟是如何仓促出台、 匆忙上马的? 一张违法用地罚单,暴露出程序问题。2011 年 5 月,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 曝光此项目“未批先建” 、 “违法占用耕地” ,当地政府以“时间紧,任务重” , “赶工期, 抢进度”等借口加以搪塞。如此违规行为,让这一工程先天就有不足。无论多么 急切地想要办好事、办成事,都应当遵循基本的程序。这样不仅能在具体建设过 程中形成监督,也是在更大范围内保证好事办好的前提。

而且, 惠民工程的服务对象是群众,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而不是服务者的需 求,应是一个基本前提。因此,在立项、可行性论证、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听取 和吸纳公众的意见,也应是一个基本程序。林甸的这个项目,从舆论反馈上看, 群众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同意见;从实际效果看,种植难成功、取暖成本大。这 就难免让人怀疑是“拍脑袋”的结果。

这几年, 从河南某县为促农增收强迫农民毁掉麦子种烟草,到一些地方建了 就拆甚至随建随拆的“短命工程” ,再到“楼脆脆” 、 “墙裂裂”的保障性住房,惠民工程 屡成 “毁民工程”甚至“伤民工程” 。就连一些地方典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诸 如斥巨资打造不知所谓的人造景点、修建外形奇特用途不明的“山寨建筑” ,也打 出了“惠民”旗号: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提升形象…… 这些,或是因为没有经过科学决策、合理论证仓促上马,或是缺乏严格监管 造成铺张浪费、质量隐患甚至贪污腐败,背后都有决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管理不 到位的现象,是制度与程序出了问题。从立项、预算、财政拨付到后期审计,每 一分资金使用都应该严而又严, 每一项措施的推出都应该慎之又慎,更应随时接 受监督,保证出现问题及时纠偏。在程序与制度的保证之下,才能防止一些措施 “挂惠民羊头,卖私利狗肉” 。

如今,公众的需求越发多元化,对于自身利益也愈加敏感。即便初衷确是惠 民,也同样要讲程序、守规矩,如果不顾制度、疏于监管,发生问题后引起的负 16 面效果可能对政府形象的损伤程度更甚。说到底,惠民工程要既见实效,又得民 心,是一个态度活,也是一个技术活。

(苗苗) 压缩贪官的潜伏空间—2012 年 02 月 08 日 从 1991 年到 2009 年,走过 19 年贪腐之路,江西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县 委原书记汤成奇,近日被一审判处死缓。贪污 3901 万余元、受贿 350 余次,这 一腐败个案再次让人思索:从开始贪腐到受到查处,少数贪官的“潜伏期”为何那 么长? 与漫长潜伏期相伴的,是汤成奇平坦的仕途。从镇长助理到镇党委书记、开 发区管委会主任,再到副市长、市委常委……每一步都是“带病任职” 。而且,汤 成奇的腐败还是“全能型” ,既涉及土地征用、建筑工程承接、国家专项补助资金 拨付,也涉及职务升迁、工作调动、就业等人情往来。

照理,潜伏期就是贪腐期,时间越长越容易留下线索、露出马脚。但为什么 汤成奇这样的少数贪官,却能够一次次逃脱“被发现” ,从小蝼蚁变成了大巨贪? 究其原因,一方面,潜伏期能让他们积累政治资本,产生晕圈效应,群众与 相关机构因此放松警惕。汤成奇创造“南昌速度” 、博得“经济能人”名头,都可能成 为掩盖阴影的光环。

另一方面, 长期的潜伏也让他们有更从容的时间编织关系网 络、掩盖犯罪证据,甚至会因不断上升的权势获得更大便利。汤成奇通过“皮包 公司”套现权力,可为例证。

还要看到,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仍在探索之中,政府仍有“万能政府”的色 彩, 这使权力的影响在一些该退出的领域内不降反升,使领导干部插手一些该放 下的事务不减反增。

这给一些心怀鬼胎者提供了肥沃的腐败土壤,也是贪官的作 案手法愈发隐蔽、 “反调查”能力越来越强的重要原因。

有着漫长潜伏期的贪官,并不只汤成奇一个。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 自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上任开始卖官,潜伏 10 余年;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 叶树养落马时,贪腐时间已长达 20 年。

《法制晚报》曾分析,1991 年至 2004 年审判后经媒体公开的 200 个典型腐败官员案例中,60%的贪官潜伏期都在 5 年以上。与“贪腐一两年,铁窗一辈子”相比,这些长期逃脱惩罚的贪官,为害尤 烈,会让人心存侥幸,刺激更多贪腐行为出现。而贪官的潜伏期越长,破坏就越 大,我们的执政资源也就流失得越多。

尽管只是少数个案,贪官“潜伏”也反映出制约权力、完善机制、公开透明的 紧迫与必要。它提醒我们:面对“腐败能人” ,对干部的任用、考察制度,已有的 制度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是否还能更有针对性、 反应更灵敏?述职述廉、 任职前考察公示、民意测评这些干部任用、考核的制度,如何能够避免失察、及 时发现问题?如何通过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换、缩短改革阵痛期、压缩甚至杜绝 “潜伏空间”呢? 汤成奇今天的下场正应了陈毅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显示了我们党在 17 查处贪官方面绝不手软的决心。不过,面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要求,面对群众对 反腐败的期待,如果“伸手速被捉” ,则能减轻汤成奇们的腐败影响,也才能彻底 清除党的肌体上腐败的坏疽。

希望药家鑫案再没有“如果”—2012 年 02 月 09 日 备受关注的药家鑫案,在一纸死刑判决之后,仍余波不断。案件审理期间, 药家鑫父亲药庆卫表示愿意“赠与”20 万元,却被张妙家人拒绝。近日,张妙家人 表示愿意接受,前往药庆卫处接受该款,但场面一度混乱。

且不论 20 万元该不该给、该不该要,这起新的风波,是此案的又一次返场。

一起肇事杀人案件,两条生命提前退场,法律最终的裁决,以命偿命的果报,都 不能平息卷入两个普通家庭的漩涡。究竟是怎样的阻力,让隔阂难以消融、心灵 不能沟通,让宽容与理解面对仇视与对立屡屡败下阵来? 复盘药家鑫案以及此后种种事态,总是让人生发“当初为何会如此”的感喟。

如果时间可以倒带、事实可以假设,带着事后的审视与反思,重新回到事件的一 个个节点,又能如何? 如果,无论是药家还是张家,能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同身受,进行更多 接触与互动,或许能在更大程度上求取理解、达成共识,让两个家庭流血的伤口 慢慢结疤。可惜,张家对于药家,产生长期“不接触”的印象;药家对于张家,也 因各种流言颇多微词,最后让怨恨的阴影笼罩一切。

如果,相关人士能以更客观的姿态介入案件,以法律与事实为准绳,此案还 会不会激起良知与冲动、真相与谎言、司法与舆论的纠结,引来方向截然不同的 诉讼? 如果,张家拒绝 20 万元赠款后,能有更多力量介入,对本就弱势的张家进 行更及时也更合理的帮助与支持,20 万元可能也就不会在事后演成悲剧甚至闹 剧。可惜,很多人未能跳出“杀与不杀”的意气之争,张家的困难未能解决,甚至 捐赠款也去向不明。

甚至,如果,药家鑫面对倒地的张妙,即便在“激情状态”下,也能发现“撞伤” 与“撞死”的巨大区别,这起案件可能早已与各种普通交通肇事一样沉入警方卷 宗。可惜, “撞伤不如撞死”的案例与迷思,让药家鑫以偏颇的想象和利益考量, 把事情推向了另一个结局。

还有, 如果, 媒体能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 给双方同样音量的麦克风; 如果, 司法在诉诸正义的同时也诉诸情感,以制度化的方式消弭怨恨;如果,社会舆论 能以更理性的态度介入,而不是挺起摧枯拉朽的“民意之枪”…… 面对诸多林中岔路,因预设的观点与立场、道德的控诉与想象、情感的裹挟 与冲刷、利益的诱惑与纠结,我们未能走向另外一条。受害者不能沉默,受损者 不能屈膝,但有时,或许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化解矛盾。的确,我们不能以 旁观者的立场要求当事人的理智,但至少,我们可以更好地抓住转机,阻止这一 18 承载着公众焦虑的案件向社会举起“第九刀” 、 “第十刀” 。

无论侵权官司还是 20 万元风波,仍会继续。但变化的事态,或许也正是又 一个转机的到来。这次,希望再没有“如果” 。

(张铁) “海外安保”如何跟上走出去步伐—2012 年 02 月 10 日 又一次成功的海外营救,再次彰显“中国实力” 。

2 月 9 日下午,在苏丹被劫持 10 余天的 29 名同胞,飞抵首都国际机场。党 中央、 国务院强调要千方百计确保人员安全获救, 外交部门统一指挥、 多方斡旋, 相关各方共同努力, 让一起牵动人心的突发事件得以圆满解决。正是强大国家能 力的托举,让这些同胞安然着陆。

从应对海盗侵扰的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 ,到被称为冷战之后最大规模的“利 比亚大撤离” ,再到成为第一个从日本地震海啸重灾区大规模撤离本国公民的国 家,我国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境外安全保护工作联动机 制已经基本建立,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有了坚强后盾。2008 年以来,从突发各 类事件的海外,我国共撤回 5 万余名中国公民。

然而,我们的海外安保,还需进一步跟上公民“走出去”的步伐。仅 2010 年, 我国出境人员就突破 6000 万人次, 在海外发展的企业达 16000 多家。

跨出国门, 面对的是一个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复杂世界。更何况,劳务派遣目的地,还多为民 族宗教矛盾突出、政治军事动荡不断、自然灾害严重频仍的后发国家与地区。

外交部领事司的数据也显示,2011 年有关部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约 3 万起。从湄公河上的中国船员被枪杀,到阿富汗的中国工程师被劫持,频发的海 外安全事件也呼唤海外安保工作从事后转向事前。然而,一些企业却并未充分发 挥自身优势, 没有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项目调研期间充分展开,对群体庞大的 劳务派遣工作者的安全教育与安全防护也有杯水车薪之虞。

面对公民的海外安保 需求,尤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尽快编织起以人为本、互利多赢的“安全网” 。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欧洲,很多跨国企业都拥 有专门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能够实时监测、评估、应对海外投资的安全风险。

这些,我们也许无法照搬。虽然,国家层面在保护海外公民安全的投入上越 来越大,但面对中国公民不断加快的“走出去”步伐,恐怕还需企业、个人等方面 更开阔的海外投资战略思维、 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形势、更自觉的自我保护意 识;也需要我们去打量:硬件上,在国际法与反恐合作框架下,我们的安保力量 是否能保障、 能够实现快速救援反应?软件上,现有的相关举措能否上升为领事 保护专门立法?特别是, 政府能否进一步主导、推动完善企业风险保障机制与安 全预案,尤其是对投资目的地利益与风险进行正确评估,使海外安保的“安全网” 编织得更结实? 海外安保课题,涉及公民个体安全、企业海外发展,关乎聚光灯下的中国在 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中国的发展必然催动中国人的脚步向更多的地方延伸。这也 19 使境外公民的安全,需要被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研究、破题。

(周人杰) 国家赔偿,让求偿路更平坦—2012 年 02 月 13 日 如果从一开始就能顺利进入依法处理的渠道,“求偿难”将有望逐步破解 国家赔偿是一个敏感话题。

公权力机构庞大、职责广泛,难免有疏失错漏,对无辜公民造成伤害。由公 权力造成的伤害,一经确认,当由国家赔偿予以弥补。然而,现实中,常常是邻 居摘了自家的枣,立马会“寻他说理”;而抓错人、断错案,却鲜有人具备向“公家” 要说法的“秋菊之勇”。观念影响之外,也折射出争取国家赔偿的程序之多、门槛 之高、难度之大。

2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国 家赔偿申请不受理, 法院要出具决定书;对不予受理的给予程序救济……这项从 15 日开始施行的新规,可遏制法院以不予受理名义规避赔偿义务的行为。

这一司法解释,在新《国家赔偿法》奠定的基础上,使国家赔偿案件首先能 “告进门”。如果从一开始就能顺利进入依法处理的渠道,“求偿难”将有望逐步破 解。此外,司法解释还畅通了求偿渠道,规范了立案标准,完善了救济措施,进 一步保障公民、法人等可能被侵害的合法权益。

回望国家赔偿之路,从 1995 年《国家赔偿法》实施,到 2010 年新《国家 赔偿法》施行,再到农历龙年年初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赔偿法律从无到有,制 度设计从粗到精,赔偿意识从弱到强。我们看到,2001 年,陕西少女麻旦旦“处 女嫖娼”案, 无辜关押两天受尽屈辱, 最后却仅获 74.66 元的国家赔偿; 2004 年, 湖北佘祥林蒙冤坐牢 11 年平反昭雪, 随后获赔“人身侵权赔偿金”25 万余元; 2010 年 5 月,“河南佘祥林”赵作海在媒体高度关注下获赔 65 万元……特别是新《国 家赔偿法》实施后,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申请 赔偿渠道更加通畅,刑事赔偿申诉数、决定赔偿数较快上升,仅湖南一地,2011 年全省法院就依法审结国家赔偿案件 63 件,决定赔偿 327.68 万元。一条渐趋 平坦的求偿之路,正在我们脚下延伸。

国家赔偿, 本身强调的就是国家责任、 人权保障。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 限制公权力的滥用, 不仅关系到个体在遭遇权力侵害时的救济,更关乎公权力的 形象与公信。正是在这一点上,国家赔偿制度的变化,铭刻下权力与权利关系的 一次次调整,记录下公民权利的日渐彰显,更反映出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

然而,这条路仍然很长。年初,广东深圳警方在东莞一家夜总会对涉黑人员 的围剿行动中误杀一位“的哥”,引来关于国家赔偿责任认定的争议。这也启示我 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不断高涨的权利意识,国家赔偿从程序到标 准、从范围到落实,都还需要在公权与私权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包蹇) 莫为一时之利贻误发展大计 2012 年 02 月 14 日 谋划一地发展之时,或许要更多地在全国、全盘、全局的宏观视角下思考 20 执行仅 3 天,12 日,安徽芜湖的楼市新政就在一片争议声中叫停。这次来 去匆匆的新政,与此前佛山、成都等地的“松绑”政策一样,再次给出一个明确信 号:房地产调控还在进行中,不允许有任何松动。

尽管芜湖否认此举为“救市”,一再强调仍将严格执行楼市限价、限贷政策, 然而,先前“新政”甫一出台,沪深股市房地产类股票便出现集体连续上涨,更有 部分地产中介因此高呼国家楼市调控政策即将结束。

或许, 芜湖的部分政策能让部分购房者得到实惠,也能增强城市对特殊人才 的吸引力。但是,即便这一新政不会带来当地房价大幅上涨,放在全国房地产调 控一盘棋的大局之下, 它所释放的房地产调控可能转向等信号,也会使其作用大 打折扣。这样的连锁反应和社会影响,恐怕也非芜湖所能预料。

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已有一年多,在住房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 中央政府的调控决心一直不变,得到了民众广泛支持,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 统计局数字显示,全国房价已开始停涨回落,2011 年 12 月,全国 70 个大中城 市仅有两个城市上涨, 其中北京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跌 19 个月。

这些, 证明了房地产调控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中的重要作用, 也证明“坚持房地产调控 政策不动摇”的重要性。

也要看到,房地产行业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巨大影响,房价理性回落, 是很多地方政府牺牲一时经济发展指标换取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据北京市统计局 估算,2011 年北京因为严格执行房产限购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约 0.5 个百分点, 但就在芜湖楼市新政出台当天, 北京市住建委仍再次表态,将坚持限购和差别化 税收、信贷政策不变。这种为了百姓幸福和社会长远发展、宁可牺牲地方一时经 济增长也要坚决执行中央调控政策的做法,值得其他各级地方政府效仿。

房地产调控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 着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与提升, 这样一个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房地产原有的经济范 畴, 而是一个需要通盘考量的民生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在谋划一地 发展之计时,或许需要更多地在全国、全盘、全局的宏观视角下思考,不仅要看 到一时之利, 更要顾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影响,顾及对国家发展大局可能带 来的影响。

眼下,房地产调控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坚持下去不容易。地方政府作为房地 产调控的主要执行者,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更需要“放眼量”,莫让楼市调 控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更不能为了地方一时之小利,贻误了国家长远发展 之大计。(吴秋余) 谁来拆除民间资本“玻璃门”—2012 年 02 月 16 日 法律与契约可以评判一商一贾荣辱得失,却难以纾缓民间借贷长久累积的 “冲动”与“饥渴” 从涉嫌非法吸收存款等罪被刑拘一年多的“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无罪获释, 21 到无法偿还 22 亿元民间借款的“立人集团集资案”东窗事发,近日,民间借贷问 题引来各方关注。

如果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 那么民间资本则是遍布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数 量巨大、不可或缺。正因此,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意 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新 36 条”的实施细则制订 出来,避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遇到“玻璃门”、“弹 簧门”。

从“旧 36 条”到“新 36 条”,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鼓励和引导民 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态度和努力始终如一。而在民间资本的“输血”之下,中小企业 也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贡献了我国 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创造了 80%的城镇就业。民营经济成绩更是骄人,可说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正如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所言:没有温州的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的市场经济, 就没有温州的企业家。

然而,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度出现经营困难。一边是“民 间资金投资难”,一边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共同促动了民间借贷热潮。缺乏规范 与有效监管的地下资本暗流, 往往过分依赖亲友间的信任、恶性担保乃至高利贷 等危险模式。一旦有风吹草动,脆弱的资金链条常常不堪重负,就有了中小企业 老板的破产、跑路、跳楼,就有了众多债权人资金的有去无回。

应当承认,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背后蕴含着多元利益格局 的深刻调整。民间金融借贷的种种问题,应当依法依规严肃治理。但,法律与契 约可以评判一商一贾的荣辱得失,却难以纾缓民间借贷长久累积的“冲动”与“饥 渴”。中小企业与民间借贷的“错位”,还得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制关系中找出路。

去年底研究制定的《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 数量、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出台《放贷人管理条例》等创新之举。

实际上,早在 2002 年,温州就成为了我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10 年之 后,温州、中国与世界,经济格局已然不同。无论是向中小企业“输血”、“造血” 的乏力,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都是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中 国金融生态的健康, 中国经济血脉的畅通, 离不开民间借贷在阳光下的良性循环, 更离不开金融领域制度建设的改革攻坚。而这些,无不迫切要求改革者拿出魄力 和勇气,面对全新的问题“再出发”。(周人杰) 别误读了“稳增长”的信号—2012 年 02 月 20 日 所谓增长,是有效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之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 18 日晚间宣布,自 2012 年 2 月 24 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 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 金率,距离上次下调不到三个月时间。

央行准备金率的连续下调显然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压力有关。

自去年底中央 22 经济工作会议以来, “稳中求进”已成为经济工作的基调, 而基本要求就是“稳增长” 和“稳物价”。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地方举措,都在积极调整方向,为下半年经济 发展做准备。

正如中央领导所言,没有增长作基础,发展无从谈起,但这种“增长”必须是 确保经济运行质量下的稳定增长,而非盲目增长,更不意味着对一些能短期内刺 激 GDP 泡沫的行业放松限制。比如房地产行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 房产税改革试点,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两次下调,目标直指中小实业,亦与房地产 业无关。

但在一些地方,“稳增长”的信号却被误读了。人民网的调查发现,备受争议 的芜湖“补助契税”的楼市新政虽暂缓执行,地方城市的楼市微调政策“明紧暗松” 的迹象却有增无减,在这份调查报道中,所列十多个城市楼市微调政策,涉及土 地出让、房源解禁、税费优惠及购房补贴、购房落户等多方面。

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多次“增长”,有经验,也有教训。曾经, 积极宽松的促增长政策,保持了经济的高速运行,却也令地方经济深陷“GDP 崇 拜”的泥淖。近几年,经过反复修正,科学发展渐成社会共识,这一成果来之不 易,正因此,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需要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 时刻警醒,不能陷入“GDP 崇拜”的轮回。

新一轮发展如何能够避免“GDP 崇拜”的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能否 找到一条经济自主增长的途径, 依靠市场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每个地方都 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关键是能不能够风物长宜放眼量,把目光放远,立足地方长 远利益确立发展思路、挖掘和引导地方发展优势。上世纪 90 年代,残酷的市场 现实曾给海南一个深刻的教训。以三亚为例,过去几年里,这座城市曾经因房地 产开发经济爆发式增长, 如今冰封的楼市使之经济增长受阻,而本身的旅游业优 势又没有充分受到重视, 市场环境备受诟病,地方赖以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亦面临 不少障碍。究竟是着眼于短期拉动经济的“产业泡沫”,还是着力于能使地方长远 受益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事实上,这是所有地方都必须答好的考题。

种种经验教训提醒我们, 今天,我们不仅要在全球经济速度放缓这一大背景 下来解读“稳增长”,还要在改革开放 30 年来波澜起伏的发展浪潮中来认识它。

所谓增长,是有效增长,是“转方式、调结构”之下“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不可 图一时之利,忘却了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郝洪) 一辆自行车,能否捍卫城市尊严—2012 年 02 月 22 日 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 一则来自武汉的自行车的小故事,温暖了这个依然凛冽的残冬。

自行车的主人河源启一郎, 是一位打算骑车环游世界、救助贫困病患的日本 青年医生。三周前,河源启一郎骑车来到武汉,17 日傍晚,他的计划出了点纰 漏:自行车失窃了。 23 按理说,在偌大的城市,偶然的失窃并不算意外。但是,接下来的故事却给 了河源启一郎意外的惊喜。他的朋友 19 日将此事发到微博求助,很快得到 5 万 博友响应,甚至有人将之提升到捍卫城市尊严的高度。于是,河源感动地发现, “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自行车最终失而复得…… 这个故事,有几个要素不可或缺:失主是外国人士,要周游世界,还是做慈 善的——于是这辆自行车的丢失,便显得异乎寻常了。一个偶然事件,也就被放 大到关系武汉的国际形象, 放大到与世界其他地区道德水准作比。大家善意地认 定, 不能让行善的人在武汉吃亏受累。武汉网友甚至警方的古道热肠由是显得十 分可爱。这样一个呵护家乡形象的集体行为,一方面再次显示了强大的“围观”力 量, 另一方面也是民气可用的丰富呈现。

正是拥有如此积极阳光, 珍爱国家尊严、 家乡形象的国民, 中国才有弥足珍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的发 展进步。

只是,要从根本上捍卫城市的尊严,靠一辆自行车的失窃到复得,还远远不 够。

“围观”事件圆满结束,这位国际人士享受了一把 VIP 待遇,感受到网友和警 方的热情与仗义。

但是, 显然不是所有普通市民和游客都有此殊遇。

不光是武汉, 在中国很多地方, 自行车失窃司空见惯。我们显然不能武断地从丢车频繁就认定 一个城市的道德沦丧,治安不好,但这至少反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一些疏漏。而 从根本上看, 这一顽症的久治难愈,恐怕也和某些行政权力对普通人权益的漫不 经心有关。

在中国的城市, 谁是骑自行车的人?选择骑车代步,往往是这座城市最普通 而且收入不丰的劳动者, 话语权不大, 维权能力不强。

而对窃贼来说, 下手容易、 风险低廉,就算“失手”,小偷小摸也不会重判。于是,非但警方不重视,包括自 行车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在内,对自行车防窃装置、防窃措施和出行便利设施, 也都懒得严密、贴心地设计并实施。甚至连自行车主,对“失窃”也习以为常。毕 竟,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到“警方迅速侦破”的待遇。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 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 助的普通劳动者。中央领导一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活得更有 尊严”。小小一辆自行车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是否拥有足够体面和安 全感的一面镜子。当中国的“张源”、“李源”们也都能获得如此“捍卫”时,我们的城 市和国家,才拥有真正的体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每一个骑车人的故事,都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一根 标尺。(李泓冰)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2012 年 02 月 23 日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 24 以复制的 林书豪是谁? 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 刚刚加入 NBA 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 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 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 子, 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 又一项非洲裔的专属特长被亚裔抢走了。

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 利,他的思维是美国化的,就连怀才不遇、备遭歧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 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 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 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

人前的风光,源自背后的汗水。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 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大陆做 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天分固 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 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 意做的事。

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 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对,还有梦想。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 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 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这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而仅仅是一种精神品 质。

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 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 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 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 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不应仅仅是篮球界的 狂欢, 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 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 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庞自立) 坦诚开放 寻求共识—2012 年 02 月 24 日 2 月 22 日, 饱受“虐熊”指责的福建归真堂公司终于打破常规, 举办了开放日 25 活动。200 多名媒体人员,亲临现场探访究竟。

尽管所有的争论并不会因这一次开放而平息, 但“开放日”还是为真实还原“活 熊取胆”生产过程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公开机会和表达平台。观点依然对立,争论 依然激烈, 报道各有不同, 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当出现质疑和争 论时,解决的最好办法不是静默或是对立,而是平等直面、置之公众,在开放之 中求得归于真实、归于真理的路径。

中医药事业历史上曾数次遭遇被人提出“取代”甚至“消灭”的论断,中医药发 展境况已经出现大面积萎缩:专业从事中医者大量减少;中药秘方不断流失;中 药材资源市场屡屡受限…… “放不开”,表现在政策与制度设计上。中医药事业的保护与传承,仅仅依靠 一家企业与一批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们, 在“开放日”上表达, 总让人觉得难以服众。

既然生产合法合规,为何不闻官方“正名”?中医药完全可以、也应该能“理直气 壮”。正是因为我们独特的中医药体系,当非典这样重大突发疫情肆虐时,我们 也拥有了为 13 亿中国人健康保障多一份自主选择的底气和能力。

“放不开”,反映在教育和传播上。中医西医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中医甚至还 被视为中国“软实力”标志之一。中医药本身及其产品能否被人工化学合成取代, 按说不该成争议焦点,现在却成了普及常识。

“放不开”,体现在心态与观念上。中医药产业在中国的巨大市场与潜力,从 来都是西方医药企业界竞争和紧盯的目标。

是利益竞争, 战场就从来不止在正面。

用“静默”与“神秘”维护利益,只能在不明不白中屡屡败退。

也因为“放不开”,在动物福利和保护最新话题中,我们始终没有建立起恒定 的话语体系和道德标准。正因此,我们既要为归真堂面对质疑举办“开放日”的这 种做法给予鼓励,也必须为那些面对不透明、不开放的大环境,发出质疑问责的 组织和人士叫好。

真理只有越辩越明。

开放的社会, 从来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了解更多的信息, 构建讨论基础,进而才能达成共识,作出最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抉择。(赵鹏) 两起极端个案,仍可令人反思—2012 年 02 月 27 日 如果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实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培养一个合格 公民方面多花一点工夫,我们的未来堪忧 接连爆出的两个 17 岁男孩的残忍故事,令人发指且困惑。

一个,是合肥某中学的学生陶某,求爱不成便疯狂地将油泼向 16 岁女生,将 一个清秀女孩烧得面目全非;另一个,是郑州某名校高二的优秀生,因为母亲对 他学习要求严、压力大,竟然残忍弑母,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直到被捕受 审还说“不后悔”…… 后一个事件, 很容易让人想起十多年前发生在浙江金华的徐力杀母案件。逆 子弑亲,是令人难以容忍的人伦惨剧。前一个事件,恋爱不成,走向极端,古今 26 中外, 时有所闻, 但是如此生生将两户原本平和美好的家庭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 仍令人不忍面对。17 岁,还是所谓花季年华,漫漫人生长路才刚刚起步,宽广 复杂的世界刚刚向他们敞开大门,两个男孩却已只能在此等待法律的制裁。

有预谋地伤害身边人、手段残忍的行为,与 17 岁年龄间形成了巨大反差。

他们不可能天生了残忍的基因、注定要成为罪犯,那么,我们的教育又能从中反 思些什么? “虎妈” 、 “鹰爸”式教育眼下很是流行。虽然不时听到反对之声,但当“虎妈”们 祭出自家孩子的名校校徽、各式证书和耀眼成绩单时,反对者也只能低头服气。

近年来,国内少年成名成家者传递的“教育经验” ,最有影响力者莫过于钢琴家郎 朗和斯诺克选手丁俊晖。而他们的成功“奥秘” ,都偏离了孩子的正常成长途径, 都有严格到近乎残酷的管教和强制训练。

当年郎父逼儿子在练琴和跳楼里做选择 的细节,在其成名之后,仿佛也成了父母苦心育儿的“成功经验” ,却很少有人想 过,少年意气的郎朗也完全有可能选择跳楼,或者,像郑州孩子一样,用极端行 为来去除沉重的压力。

两个残忍的 17 岁少年,以及如今几乎每个学期开学时都要发生的青少年自 杀事件,确实是极少数的个案。但是,从中也可以反思我们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缺 失。今天的中国式教育,是以悄悄抢跑和拔苗助长的方式,批量生产出一小批望 之俨然的“哈佛女孩” 、 “耶鲁小子” ,但在此后更远的人生发展中,却少培育出从创 新能力到精神人格都令人敬仰的大师。相反,在持续 20 余年的沉重单调的机械 学习和惟分数论的应试机制下,大多数孩子注定要一次次感受心理的无力和挫 败,在一张张考卷之间,失落了对世界、对人生的鲜活了解与追求。

物质丰盈精神苍白, 是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过于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和 知识学习,却没有给予他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与帮助,才是最 大败笔。

如果我们的学校、父母和社会,继续抱持着这种只见少数成功个案、不懂尊 重平凡个体身心健康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 实的精神世界, 或者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方面多花一点工夫,纵然有诸多善拿高 分、得享厚禄的“精英” ,我们的未来堪忧。

(姜泓冰) 医改要多一些“双赢”思维—2012 年 02 月 28 日 当下我们很多的医改措施,恐怕都需要多一些“双赢”思维,不断破冰前行 这两天,山东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普遍关注。今年起,山东将在县级及县以下 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方式,并逐步向市级医疗机构推广。

表面看,这只是一种收费模式的变化,但意义非同一般。以前,病人住院, 得先缴押金再看病。一旦押金缴少了欠费了,医院还会催缴费用,如果病人不及 时缴足,甚至可能被停药。现在,在新付费模式下,先看病再缴费,简化了就医 流程,降低了看病门槛,病人不再因为钱的问题而耽误了诊治。 27 推行这一模式,受益的其实绝不只是患者,还有医院及医生。对基层医疗机 构而言, 提早实施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不但能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赢得更多的病 源与口碑,也有利于缓和医患矛盾;对医生而言,过去总担心患者欠费而连累自 己被罚,现在可以卸下这个心理包袱,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医疗工作中。应该说, 这是一次“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双赢” 。

走出这一步并不易。之前一些地方,也曾提出实施类似的“先诊疗后付费”模 式,却一直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迈出实质性一大步。很大原因在于阻力太大,很 多医院担心会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病人逃费会造成负债累累。

细看山东医改的创新,也正是从打消“担心”入手,为自己赢得了改革的底气 和成功的可能。

事实上,山东此次医改并非“横空出世” 。客观上,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 医保的覆盖率和报销比例不断提高,为其全面实施改革奠定基础。正如当地医院 管理者透露的那样, “即使有逃费的,医院也能保本” ,医疗机构有了改革的承受能 力。主观上,这几年,当地一直在积极探索力推改革,并积累了信心和经验。济 宁就是全国率先试点“先看病后付费”的城市,试点以来,惠及 18 万余名患者, 却没出现一位恶意逃费患者。

事实本身具有说服力,自然能够增强医院管理者改 革的决心与信心。

当然, 必须承认, 任何一项改革都有风险与缺陷。

要想将这种风险降至最低, 政府卫生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在让患者获得实惠的同时,完成机制衔接,确保医 院能够不被“恶意欠费”所伤。比如,建立个人就医诚信系统,对恶意欠费、社会 诚信等级过低的患者设立黑名单,将其恶意欠费行为列入社会诚信不良记录,使 之受到监管与惩罚; 还可以由政府财政为某些欠费造成的坏账买单,为医院免除 后顾之忧。

其实,无论是“先诊疗后付费” ,还是其他医改探索,如果能调动各方积极性, 让医患各方都享有应得利益,这样的改革,才会落地生根,受到社会欢迎,得到 更大推广。当下我们很多的医改措施,恐怕也都需要多一些“双赢”思维,不断破 冰前行。

(吴帅) 谁来给出租车“导航定位”—2012 年 02 月 29 日 给出租车行业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位,不仅关系到行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城 市规划布局,关系居民幸福指数 3 月 1 日起, 交通运输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全国总工会将联手出拳, 规范出租汽车企业劳动关系,合理确定承包费用,确保司机休息休假权。被“份 儿钱” 、油钱、工钱困扰多时的出租车司机,终于有了新盼头。

出租车虽小,却是民生大事。一方面,我国 200 多万“的哥” 、 “的姐” ,流动性 大、聚集性强,深刻影响着社会公共秩序;另一方面,随着百姓收入的提高,出 租车不再贵族化,而是与大众日常出行息息相关。 28 出租车虽小,管理起来却很复杂。由于各地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各异,从业 门槛不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可能“一刀切” 。近些年来,不少城市出租车拒载 现象严重,甚至出现过停运的极端个案,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关系不规范、承包 费用不合理、司机权益难得保障有关。如今,国家三部门携手诊病,听取社会迫 切呼声,开出稳定劳动关系的方子,可谓“对症下药” 。

当然,要破解“打车难、服务差、黑车多”等出租车业怪现状,这张以创建和 谐劳动关系为基础的药方,恐怕还只是根治的第一步。

出租车不是孤立存在的交通工具,而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分子。由于 城市道路交通存在占地、占道的问题,受到土地制约,运输结构中优先发展城市 公交。然而,由于载客量小,出租车是否属于公交工具,是否算是基础性公共服 务,至今仍没有定论。

由于始终缺乏科学、明确的定位,出租车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常常缺席。出租 车投放总量究竟需要多少、行业是否可以完全市场化、地方财政是否给予补贴、 与城市公交车如何比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一直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尴尬。

这些待解的难题又衍生出出租车企业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利益冲突,最 终导致了不少城市的“打车难”现象。

尽快给出租车一个科学的“名分” ,也许难度不小,但看来难以回避。这不仅 关系行业自身发展,也影响着城市规划布局,关系居民出行幸福。如今,医院、 商场等乘客密集区的出租车需求缺口很大,亟须建设出租车免费停车位;出租车 司机的吃饭难、如厕难等“老大难”问题,呼唤加快建设配套服务点。解决这些问 题,需要长期投入、动态管理。如果出租车行业定位模糊,资金从哪里来、又采 取怎样的管理模式,势必也将陷入争议。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如果说,规范劳动关系是为出租车 司机的权益“保驾护航” ,那么,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尽快“导航定位” 。

(陆娅楠) 厘清权责方能遏制临时工乱象 2012 年 03 月 01 日 “临时工乱象”有望得到治理。日前,黑龙江省出台的行政执法规范条例征求 意见稿中, 拟规定临时工以及被开除公职和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成为行政执 法人员。

这些年, “临时工”成了网络热词,特别是一些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临时聘用 人员,其暴力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形象时常见诸报端,成为一些负面新闻的“主 角” :打人的是“临时工” 、公车私用的是“临时工” ,雷人雷语的还是“临时工”……这 就涉及临时工的权责界限问题。

执法权力的授予和使用本应是谨慎而严肃的,临时聘用人员有没有行政执法 资格, 本不是问题。

然而, 事实上, 当前的法律对这一问题并无明确详尽的规定, 一句“协助执法人员开展工作” ,无法厘清临时工权力和责任的边界。这让很多用 29 人单位打起了“擦边球” ,临时工干了不临时的活,甚至拥有了本不应有的执法权 力,而在少数地方,临时工们还成了基层行政执法的“主力军” 。在难以约束的情 况下,私用滥用公权的现象,在临时工们身上发生的概率较高。

尽管“临时工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小风险,但对一些部门和机构来说, “好 处”也很明显:经济成本较低,用人单位支付的临时工福利相当有限,劳资关系 非常简单;管理成本和违规成本较低,用得不顺,出了问题,单位一“开”了事。

问题在于, 随着“临时工乱象”的日益受关注, 无论是行政权力机关还是公众, 对此都相当不满。对“临时工”权责方面的模糊处理,既可能损害行政执法部门的 形象,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临时工的一种伤害。黑龙江等地从权责边界上加以 厘清, 并特别针对临时工的执法资格给予明确说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执 法队伍的综合素质,更确保了执法的合法性。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执法管理工 作做好。

“临时工乱象”的背后,既有执法力量不足、经费短缺的原因,也有执法 主体不统一、法律规定模糊等问题。将临时工排除在执法队伍之外,仅仅是第一 步。要实现文明有序的行政执法管理,还需要相关部门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 进整个行政执法体系的改革创新。

(李强) “生态补偿”亟须法律护航—2012 年 03 月 02 日 上游的山青了、水秀了,但当地居民却因“无工不富”依然贫穷,这种“保了生 态、饿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牺牲”的环保困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反 映出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之间公平利益分配机制的缺乏。近日,浙江、安徽 两省经过多年酝酿、反复磋商形成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入实际操作阶 段,这也是我国跨省域生态补偿中的首个“吃螃蟹者”,无疑为走出困境提供了新 思路、新方法。

生态利益具有正外部性, 如果没有强制性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受益者无偿或 低成本占有生态利益、 生态保护者付出却得不到相应回报的矛盾将会出现。解决 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 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活动中 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 之间的“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已经在森林、草原、流域、湿地、区域、海洋、矿 区等七大领域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面建立,草原 生态保护补助金机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部分省市初步建立了省内流域生态补偿机 制。然而,困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补偿领域和主体、客体不明确,造成生态受 益者与生态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脱节;补偿方式单一,标准偏低,资金来源渠 道较少,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而补偿资 金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考核体系,也制约了可持续效果。 30 生态补偿制度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再分配, 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提供 保障, 则会陷入“只说不做”的困境。

目前, 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中仅有 《森林法》 、 《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生态补偿有原则性规定,并不能满足全面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需求,因此亟需针对生态补偿制定专门的立法,这也是“十 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生态补偿的定义和原则、领域 与补偿对象,以及标准、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内容,都还需进一步规定,建立起 完整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框架。

生态补偿“知易行难”,以新安江为代表的生态补偿试点已经迈出了重要一 步。相信随着生态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改变“我花钱植树种草、他 免费乘凉享受”的不合理现象,使生态补偿从“道义要求”变为“强制制度”,从而有 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王 社坤) 迎难而上,更需凝聚共识—2012 年 03 月 15 日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改 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这些领域,既有长 期积累的老矛盾,也有转型时期的新问题,需要以极大决心、极高智慧去推动解 决。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会内会外,各种政策信号强劲释放。财政部以“设立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教育部将在 10 个月内出台异 地高考相关措施。

从会前国务院下发通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到会中国家工 商总局出台“32 条”支持广东转型升级, “迎难而上”的积极探索,正在更大范围内、 更深层次上进行。

改革的渐进式路径选择,本身就决定了改革越向前,困难就越多。面对新的 闯关,迎难而上探索前行的勇气至关重要。从中央部门“晒三公” ,到四川珠嘉乡 的 15 元公务餐;从全国范围铺开的新农合,到红十字会公开招标审计,正是在 一次次探索中,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向好,国家社会才能不断向前。

对这些探索之举,公众乐见其成。然而,也有一些举措,会被争议甚至被质 疑。一方面,一项新举措难免会触碰不同利益,产生不同意见。比如,医疗改革, 医生、患者、药商之间,平衡利益殊非易事。另一方面,随着权利意识增强,公 众要求更高、期待更大,也会给各项政策措施以“完美压力” 。比如,个税法修改, 仅网上征集的意见就近 24 万条,众口难调。这些,难免给人“物议汹汹”之感, 让一些改革者束手束脚、不敢前行。

批评、建言,可以帮助、监督、改进工作。不过,要把工作做好、措施落实, 更需凝聚最广泛的共识。

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之下,只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旨 归,才能赢得最广泛认同。而社会和公众也需要充分估计改革的困难和阻力,以 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各种探索举措。

“一有动静就围观、一有举措就怀疑”的 31 舆论环境,不利于改革稳健前行。

迎难而上,对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改革深水区,各项举措需要更合理科 学、更具规划性与前瞻性。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及异地高考时,就不仅 谈到了山东等地的探索, 同样谈到了这一举措可能面临的诸如城市承载力、考生 资格认定等现实问题。勇气可贵,但周密计划、详尽预案,充分调研、广开言路, 同样重要。

“大胆探索,合理迈步” ,这也是凝聚起更多改革共识的关键。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不断深化之时,中央更重视对 改革的研判与设计。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 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胡锦涛同志这样的要求,既是改 革的基本遵循,也是改革的更高要求。

今年的发展会遇到不小困难,特别是进入转型升级的时期,风险和挑战是难 免的。但我们相信,只要迎难而上、群策群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有机 遇有希望。

(张铁) 消费维权,农村岂能成死角—2012 年 03 月 16 日 保障好农村消费者权益,才能让农村市场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一环 “康师傅”变“康帅博” 、 “雪碧”变“雷露”……城市中很少能见到的这类“山寨商 品” ,大多被销往农村地区。

(见本报连线基层版 2011 年 10 月 28 日报道) 在一些农村中小学校门口,总有商贩出售“五毛食品” 。这些小零食包装印刷 模糊、厂商信息混乱,还往往有“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充斥其间。

“3·15”到来之时,消费维权再成热点。从达芬奇家具到西门子冰箱,从东南 亚血燕到奥的斯电梯, 消费维权的热点事件往往发生在城市,而占到我国总人口 近一半的农民、 占到我国总面积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消费维权上还存在一定盲 区。

应该看到,我国消费维权方面进展不小。以全国 12315 受理投诉举报为例, 去年的消费申诉虽然有所增加,但 80 多万件申诉中办结率达九成以上,为消费 者挽回经济损失 9.88 亿元。不过,如果把目光投向农村,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很多地方的工商部门数据显示, 农村消费投诉比例已超过五成,而最终维权的成 功率却较低。

而且, 生产资料的消费占去了农村消费的很大比重。如果这方面的消费权益 未能得到保护,农村消费者会比城市消费者“更受伤” :用了伪劣农药,秧苗几天 之后就死了;喂了“山寨饲料” ,养猪户损失惨重;甚至还屡屡出现不出芽、难长 大的假种子。

如果说消费者在维权中处于弱势地位,那么农村消费者可谓弱中之弱。究其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农村较多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相关知 识缺乏,消费维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考虑到消费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多 数农村消费者最终选择自认倒霉,默不作声;而且,农村地区广阔,监管机构迫 32 于成本压力,监管未能充分覆盖农村地区,广大农民更容易掉入“消费陷阱” 。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11.4%,连续两年超过了城镇居民。正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无论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都充分 证明, 只有保障好农村消费者权益, 才能增加农民消费信心、 释放农村消费需求, 进而真正打开农村消费市场,让农村市场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农村消费维权,更应该放入消费维权的整体形势中去把握。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 消费维权的范围更广、 层次更深, 已成必然。

比如电子商务领域、 跨国消费领域等,都提出了维权的全新课题。更重要的是,随着各领域改革不断 深入,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都会更多地走向市场,比如水电、医疗、非义务 教育等等。这些,与农村的消费维权一样,呼唤着对具体程序、法律原则等做出 新的实践解读和考量。

深刻转型的中国社会, 公众正经历权利觉醒,农民同样会对自身的利益更加 敏感。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被忽视,农村不应成为消费维权的死角,而更应成 为相关部门监管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地带。说到底,保护好农村消费者权益,也是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张彦春) 工会尽职,从公开电话开始—2012 年 03 月 19 日 “有事找工会” ,这是很多职工耳熟能详的口号。近日,H山西H省总工会要求 10 万名企业工会干部公开手机号,覆盖到 750 万名职工,力求破解这一口号背 后“工会在哪里” 、 “怎么找工会”的问题。

工会干部主动公开手机号, 拉近了与职工的距离,让工会工作进一步由幕后 走到台前,是公开承诺、敢于担当的表现,能更好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预防和 化解劳资矛盾,更有利于增强工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不过,公开电话,可能只是挑战的开始。类似举措,其他领域、不同地方也 曾有尝试。

今年 2 月, H湖南H长沙公布 5200 多名领导干部的手机号, 却引来“双 向不适” 。公众揶揄“作秀” :很多电话打不通,通了没人接,接了没耐心,交不上 心、解不了难;官员抱怨“被扰” :试探性电话多,盲目打的多,甚至推销电话、 “走 后门”电话也随之而来,不胜其扰。

这些问题,电话两头的山西工会干部与职工,可能马上就会遇到。如果公开 的号码总是“不在服务区”或“正在通话中” ,如果打通了电话不过是发发牢骚、听听 安慰甚至遭遇“哦” 、 “嗯” 、 “啊”的单音节回应, 恐怕不仅达不到公开号码应有的效果, 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每一起劳动关系纠纷背后,都有复杂的矛盾。面对职工诉求,工会干部既要 有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绝不是接听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的。

说到底,公开电话体现积极、主动的姿态,但要更好地发挥工会作用、履行工会 职责,还需要更多有效的创新举措。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以H农民H工为例, 33 截至去年 9 月,工会中农民工会员有 9286 万人,但相对 2.5 亿农民工,比例仍 不过半。从跳楼讨薪到开胸验肺,折射出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再 比如,近年来劳务派遣明显增多,但劳务派遣超出适用范围,派遣工合法权益易 受损害,问题甚至蔓延到一些大型国企。这些都是工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只有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有效应对。

要超越“接线员”的定位,工会本身的制度建设,同样需要加强和改进。广州 市总工会曾做过一项调查,八成工会主席属“兼职” ,且多为党委、纪检、行政干 部。在很多企业,工会干部的饭碗是企业给的,这让工会工作难免受到掣肘。据 报道,H上海H一外企员工甚至因组建工会而被解聘。如何在组织设计与人事安 排上, 让工会走出与企业的依附关系?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工会职能 与工作方式?这呼唤着工会制度更科学的路径选择。

无论是“通钢事件” 、 “富士康悲剧”还是出租车司机停运,如果有工会的积极参 与、主动作为,可能会呈现不同的走向。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国 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工会组织需要不断变革、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不 断发展。而公开手机号,或许正可成为一个好的开始。

(姜赟)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2012 年 03 月 20 日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 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 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 照片反映的劳动力流失后农村空心化现象,近日为 15 名两院院士所关注。

他们指出, 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 人种地的局面。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忧心忡忡:青壮年 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 这不是 20 年前“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升级版,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 快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去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

而据统计,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 38.1%。

“十亿人口, 八亿农民” 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

应该说,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美国、日 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对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从另一 方面看,农民“洗脚进城”也是用脚投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 年到 1975 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 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 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农村的照片隐藏着很大的挑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 国农业从业人员中 50 岁以上的占 32.5%。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 80% 34 的农民都是 50—70 岁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 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 95%。

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 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 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农民与农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 然而在调查中,20 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 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时,国 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 3000 万亩。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 来,进而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几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样需要双向着力。一方面,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 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我们一向视之为根本。中央 1 号文件已连续九年锁定“三农”问 题。

“三农”领域既需面对积累下的老问题,也需解决时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远。

或许,农村劳动力问题正可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三农”问题解决,让田野更加充 满生机。

(吴秋余) 高铁工程不容“小算盘”—2012 年 03 月 21 日 建设领域问题不断, 表明监督工作有效性还需不断提高,更需避免有制度不 坚决执行、有程序不严格遵循的现象 近日公布的京沪高铁审计结果让人有些吃惊,这让人想起全国两会上,最高 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显示,工程建设领域仍是腐败高发地。

京沪高铁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国家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据悉,3 年建设周 期中,平均每年都有 100 多名审计人员、花 100 多天时间扑在现场进行审计, 防范之严,前所未有。

在重大工程建设中, 包括审计在内的各种监督工作,不仅起到了利剑高悬的 威慑作用, 对被审计和监督的单位, 也是一种及时必要的提醒和实实在在的帮助。

如果没有如此密集而严格的审计,恐怕漏洞会更多。

还应看到, 概算 2000 多亿元的超大型工程项目, 时间压缩成 3 年建设周期, 空间涉及 7 省市,施工单位和人员浩瀚庞大。如此特大型工程项目,难免会让人 钻空子,就此否定京沪高铁的全部建设工作,不客观也不公正。但无论如何,作 为国家重大工程, 特别是人命关天的高铁工程,发生如此严重的资金违纪违规现 象,都必须认真反思、高度重视。无论是中央要求,还是群众期待,都无法容忍 这样的大事业存在任何个人和部门的“小九九” 。

高铁审计中查出的问题,相当部分属于部门利益、集体违规。现在“潜规则” 里有一种解读,认为只要不把钱放到自己口袋里,违点纪犯点规,都不算什么。 35 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极其危险。这次查出套取、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资金近 5 亿元的“公罪” ,破坏性一点不比个人贪污受贿的“私罪”小;同时,因为“私罪好问, 公罪难罚” ,往往会因法不责众而使相关部门和领导“脱罪” 。这显然而且必将危害 我们的大事业。

一旦打起“小算盘” ,往往会在工程设计、规划建设时不再把遵循科学规律放 在必须、不再把“安全重于泰山”置之首位。比如,审计查出有关方面擅自取消部 分路段风屏障的问题。

风屏障是确保高铁在大风状况下正常运行的重要防线,取 消之后,可能会节约成本,但安全隐患却增加了, “速度风险”也提高了。遭遇这 样的小算盘, “世界第一”的水平也被打了折扣。

在预防工程建设腐败问题方面, 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措施、 规则、 制度, 实行了纪检、审计前置、全程跟踪监督等多种方式,对抑制建设领域腐败高发现 象起到积极作用。但更应看到,建设领域问题不断,表明监督工作有效性还需不 断提高,更需避免有制度不坚决执行、有程序不严格遵循的现象。尤其是像高铁 这样的重大工程,不仅要避免失范,相反更应成为遵纪守规的示范。

我们应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有事”就有责任人;处理责任人时,要防止失 之于软,避免罚酒三杯式的轻描淡写。要让每个人,特别是负决策责任领导,既 不敢自己伸手,也不敢因部门利益而在大事业中存“小心思” ,打“小算盘” 。

(顾兆 农) 脱贫最需要“自我革新”—2012 年 03 月 22 日 珍惜并善用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扶贫政策,让贫困不再生长,当成为贫 困地区干部的政治自觉 3 月 19 日,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公布。因此前“高调炫贫” 的H湖南H新邵县未列其中,这则简单的新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新邵“高调炫贫”事件发生于一个多月前。今年 1 月 30 日,新邵县城一些醒 目的电子宣传牌上, “热烈祝贺”其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 成为“新时期国 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

国家级贫困县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并非一回事,新邵未列其中也并不 意外。舆论的关注,除了对新邵的揶揄,更有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期待,希望扶贫 资金能有效地投入到真正的贫困地区,踏踏实实地落在百姓头上,而不是被一些 地方当成“来之不易”的政绩,助长一些地区“以贫为喜” 、 “以困为荣”的等、靠、要 思维。

近年来, 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投入。

据报道, 2011 年国家综合扶贫投入 2272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逾 40%;专项扶贫投入 272 亿元,比上年增加了 21.56%。

这些投入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但是,扶贫投入增长之下,有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喜悦,有勤勉奋进、攻 坚克难的精神,却也有乱作为、穷折腾的怪相,甚至出现干部超编、形象工程、 36 奢侈腐败的丑闻。

像新邵这样以“雷人”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的国家级贫困县,并不少见。有大手 笔投建市政工程, 有一鸣惊人的天价接待费……错误的政绩观, 走偏的扶贫思维, 把本应是造福贫困地区的国家扶贫政策,弄出一地鸡毛来。

扶贫, 扶助谁?怎么扶?扶贫制度设计的原则是“授人以渔” , 而非“授人以鱼”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中央领导在参加一些西部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努力提高贫 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句话很值得那些努力“跑部钱进” 、争抢“贫 困帽子”的地区深思。脱贫不只是要资金、要政策,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理念、 找到了适宜的发展思路,资金、政策才能激活贫瘠的土地,才是可以额手称庆的 事。

贫困地区要发展,除了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更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除 去贫困的“细菌” ,这些细菌隐藏在官僚主义的思想温床上、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 里。当公开、公正的原则被遗忘,扶贫资金和政策使用落实难免在暗箱操作中流 失殆尽;当“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信仰被抛弃,肌体将失去抵抗贫困的免 疫力。

我们早应走出以贫为荣的时代,贫困县、特困区不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数 字背后站立的是一家一户因贫而困的生活。珍惜并善用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项 扶贫政策,让贫困不再生长,当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的政治自觉。

(郝洪) 为全民养老铸就安全防线—2012 年 03 月 23 日 尊重民众的担忧,就是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正视民众的情绪,就要始终 践行承诺、审慎操作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受H广东H省政府委托,投 资运营广东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 1000 亿元。对于“委托投资运营” , 有人理解为“养老金入股市” ,因而引发担忧:

“我的养老钱安全吗?” 其实,正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21 日回应所言,养老金的委托投资运营, 并不等于委托入股市。

一方面, 相关政策已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全国社保 基金的投资比例中,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 40%。另一方面, 该理事会也表示,他们会采取更为审慎的投资方针。投资的主要方向——国债、 银行存款、企业债、金融债等,都是有固定收益的产品。如果能谨守“分散投资” 与“谨慎操作”的原则,应能确保老百姓养老钱的保值增值。

委托投资运营,是为了更好增进民众养老福利。一段时间以来,地方管理的 养老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收益率过低。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养老 金实际上处于不断缩水当中。正因此,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养 老基金投资运营” 。只有拓展投资渠道、开展市场化运作,才能让未来的社会化养 老继续分享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红利。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一些疑虑也可以理解。毕竟,这笔基金事关老有所养的 37 社会理想,涉及广大民众的切身福祉。毕竟,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确有不尽如人 意之处,各类投机炒作、内幕交易等未完全杜绝,尚无法充分发挥经济质量晴雨 表的功能。在养老金这样的敏感议题上,尊重民众的担忧,就是尊重劳动者的合 法权益;正视民众的情绪,就要始终践行承诺、审慎操作。

更要看到,民众的担忧情绪并不止于“养老金投资如何更安全” 。当前,我国 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人数已达 6 亿多,尽管从“制度全覆盖”到“对象全覆盖”还有 不少路要走,但是“全民养老”的潮流已经不可逆转。从“养儿防老”到“全民养老” , 老龄化社会中的民众关切, 应该不断激发社会管理者的主动思考:养老体系的保 障对象能否更多一些?保障水平能否再高一点?个人账户的高额缺口又能否早 日做实? 铸就全民养老的安全防线, 还须把民众的担忧化作改革的动力,把民众的情 绪凝聚为改革的魄力。

推动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离不开规范的金融 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制度,更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在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之下,涵盖养老、工伤、失业、生育在内 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而为民众的 安全感构筑起坚实的闸门, 不仅要算好投资的经济账, 更要算好民生账与民心账。

(周人杰) 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2012 年 03 月 26 日 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 努力 一起恶性的医患冲突事件,让许多人无法享受周末的轻松。3 月 23 日,哈 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持刀行凶,致一死三伤。遇害的实习医生刚刚 接到香港一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 舆论一片唏嘘。骂行凶者丧心病狂者有之,叹医生没有沟通技巧、不谙患者 心理者有之, 怨医生已成低收入高风险职业者有之, 盼医生有尊严地活着者有之, 忧未来病无所医者亦有之……甚至竟有零星的叫好声,让行医者更添痛楚,身心 受伤。

尽管我们大力提倡医患和谐,但医患冲突在近年来依然时有所闻,医患关系 紧张的忧虑依然挥之难去。

“医者父母心” ,中国传统曾最受人尊敬、并与人伦至尊 父母相提并论的职业,屡屡因冲突事件受伤,令人深思。

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总有病重不治者、铤而走险者,也总有缺乏沟通技 巧的医者, 医患冲突何以在今天令人震惊?这次哈尔滨被杀的医生,和凶手并无 直接接触,受伤的医生在替谁挨刀?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 在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积累了不少欠账,而“教育”和“医 疗”就是被拖累的两个大户。今年,我们终于有望实现一个承诺近 20 年的目标— —教育投入占 GDP 的 4%。然而,政府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也是一个长期低迷、 38 至今仍未引起重视的指标。2011 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 GDP 的 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卫生支出占 GDP 比例一 般为 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 2%—6%。

投入偏低,造成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城乡与东西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医药 不分家带来的“以药养医” 、大处方等乱象,医药市场监管不力带来的医托作祟、 假药横行……这一切恰与国民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裕形成反差。百姓在温饱之后, 健康长寿的欲望激增,求医问药时却殚精竭虑。人命关天,一些非理性患者便将 怨气宣泄到了一线临床医生头上。

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水准绝不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反大多数都是医者仁 心。对 13 亿人而言,这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的职业之一。绝大多 数医生护士,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支撑着 13 亿人的健康大业,为了治病 救人,他们拿着低工资, “白加黑”地工作,承受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压力,以 及被一些无良同行倒出的、泼向这个职业的污泥浊水,甚至还得挨上虽然个别、 却令人痛心的无妄之刀,承受直接伤害。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处于 对立的两极,只会两败俱伤。因此,请将手术刀对准制度之弊,请像提升教育投 入一样,为提升医疗投入而呼吁努力。

这,才是让医生再不挨刀的治本之策。

(李泓冰) 让“大快人心”化为长期信心—2012 年 03 月 27 日 质检部门查处“造炸弹”的液化气站,麦当劳中国公司负责人连夜对问题门店 停业整顿,卖“假柴鸡”的家乐福负责人鞠躬致歉,贩卖个人信息的公司被封 查……近日,央视“3·15”晚会的能量持续释放,曝光的商家被处理,消费者感觉 “大快人心” 。

小到柴米油盐, 大到汽车楼房, 消费行为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质量问题, 事关健康权、生命权,是公众切身利益所在;也事关消费取向、消费信心,是社 会经济关键所系。正如一位投资者所说:

“股民可以不看春晚,但是必须看‘3·15’ 晚会。

”其实,何止是股民、何止是“3·15”晚会,亿万公众都关注着媒体对产品质 量的每一次监督。

一场曝光维权的电视晚会能引发如此规模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 下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和保障问题,不容乐观。

从数年前的“三无”假抗生素、假奶粉、假音响,到近两年锦湖轮胎、双汇、 中国电信及至家乐福、 麦当劳相继曝出质量丑闻,以往多由不法中小企业引发的 消费权益侵害行为,正在向知名大企业甚至跨国企业蔓延。不仅如此,网络欺诈 销售、个人信息泄露、通信资费乱象……这类利用高科技进行的违法活动,也呈 新的增长趋势,在侵害权益的同时,更因其技术性、隐蔽性,增加了对其监督和 打击的难度。

这固然说明媒体监督力量的进步和成长,也表明打假维权面临的形 39 势更为严峻。

这样的局面,亟待相关部门更为严厉和有效的监管治理。今年“3·15”之后, 我们看到,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对不法企业予以清理整顿,涉事企业也纷纷第 一时间予以回应。这样的效率虽令人满意,也不免让人思考:倘若不是被曝光, 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有如此高效的保障?“ ‘3·15’举国打假, ‘3·16’恢复平常”的调 侃,虽言过其实,却也折射出消费者的焦虑和期待。

运动式打假固然能收获一时之效,但消费者维权牵涉利益多元、内容多样, 必将是一场长期战役。

一方面要有高压的措施, 对不法行为露头即打, 从严从快; 另一方面,更要着眼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背后的利益链条。

以垃圾短信为例, 这一行业弊病之所以屡禁不绝,绝不仅是通信运营商管理 疏失, 更在其与信息服务商牢固的利益分成机制。而外部监管或因利益纠葛的考 量、或因九龙治水的低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只有切断企业不 法行为背后的利益链条,让企业付出高昂代价,让监管形成长期效应,才能从根 本上保证消费者权益不被侵害。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让老百姓消费得安心顺心,无疑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 现。与“3·15”曝光的“大快人心”相比,更期待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人人充满安 全感和信心。

(李强) 如何关上安置房“质量门”—2012 年 03 月 28 日 江西省最大的地震灾民安置小区瑞昌市(县级)瑞民家园,日前被媒体曝光 存在竹篾窨井盖、 “纸壳”单元门等质量问题。当地政府也承认,因建设工期短, 房屋“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

安置房的对象主要是困难群众,政府有责任让他们住上舒心、满意的房子。

开工前, 也常能看到地方政府要做“民心工程” 、 “阳光工程”的凿凿表态;但建成后, 却不时曝出各种“质量门” 。这种反差不仅让百姓期待落空,也使政府公信力受损。

安置房“质量门”的出现,自然与开发商缺乏“道德血液”有关。不过从道理上 讲,安置房建设要经过设计、开发、施工、监理、政府验收等关卡。令人费解的 是, 这些安置房带病闯关的能力怎么那么强?明明有监管验收环节,为何有人看 守却无人设防? 监理专家被称为房屋质量的“把关人” 。就瑞昌安置房来说,问题反映多年, 却长期未能解决。是把关能力不足,还是监管态度不正?群众疑惑重重。监理本 应是公正的第三方,然而,从以往媒体披露的其他地方情况看,一些监理专家往 往“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监管功能无法发挥。不仅如此,在“竞争”的逻辑下,一些 监理企业底线频频失守, 不再做给开发商找麻烦的“婆婆” , 而当起了听话的“管家” 。

如果说,监理企业的花瓶角色中看不中用,那么作为验收主体,政府的作为 同样值得反思。目前,政府验收房屋,采取“抽检”和“竣工备案”制。

“抽检”就不会 40 挨家挨户,存在漏洞; “备案”是例行公事,不出事不追究。这种监管稍显粗糙, 离百姓需求距离较远,还需积极创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瑞昌当地一方面表示“房屋结构安全可靠” ,一方面也承 认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并解释安置房在建设过程中,在当时是政治任务,工期被 缩短,对质量肯定有影响。这种解释其实难以说通。如果为了速度是“讲政治” , 那么, 安置房“质量门”造成的后果又算什么呢?据悉, 瑞昌政府称已成立调查组, 保证十天内处理到位。这样的姿态固然值得鼓励,但为何不能提前做到呢? 今年保障房要基本建成 500 万套,新开工 700 万套以上。质量问题不容丝 毫马虎和放松,它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房地产调控大局。保障房质 量不过关,没人愿买愿住,就起不到保障百姓居住权利的作用,难以达到分流刚 性需求的效果,给楼市调控埋下隐患。

“要对保障房建设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质量出了问题,不论责任人走 到哪里,都要追究其责任。

”中央领导的表态,言犹在耳,政府相关部门还是莫要 当成耳边风,还请提前关上安置房的“质量门” 。

(闻悟) “重大工程”就能违法用地吗?—2012 年 03 月 29 日 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高潮的兴起, 违法用地现象给国土资源保护带来的挑 战愈加严峻。27 日,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等 6 部委联手 会商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以求破解重大项目违法违规用地顽 疾。

事实上,土地管理并不缺乏制度约束。到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出台了十 余部, 还颁布实施了 3 次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实施了国家土地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首长问责制。然而,一系列严格的土地管理 制度仍未从根本上遏制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在一些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俨然成了 违法用地的“特区” ,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寄托了政府部门和市场 主体的主要利益要求。

土地财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让有的地方对土地资源支配 权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

二者一旦不能协调, 往往会选择前者。

重大工程项目因为时间紧、建设周期长、用地类别多、涉及范围广、用地报批工 作难度大等客观原因, “未报即用”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有地方把重大工程项目视 为规避土地制度约束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土地监管程序不畅,也是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目 前,在土地管理格局上,地方政府部门与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的部门之 间,仍然缺乏联动机制。在有的地方,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异化成圈地游戏,造成 大量土地闲置。近 3 年的土地执法检查数据表明,这一现象依然严重。

相关部门本应是依法依规、 依法行政的模范, 如今在用地问题上却违法违规, 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而在人地关系长期紧张的形势下浪费土地,降低土地集 41 约使用效率,又严重伤害了资源。

6 部委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尝试,无疑是打通土地监管脉 络的效率改进。

要让土地使用真正形成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意志服从客 观规律的态势,还需进一步加强制度改进。比如,建立用地违法审查制度,通过 提高土地监察在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权重,扭转监察成本过大、效 果不彰的被动局面, 让政府部门从土地的利益迷思中跳出来,实现土地的有序开 发。此外,还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通过新的长期税种的培育,帮助地方财政减 轻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国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在 4000 万—4500 万亩,超出规 划安排规模 1000 万亩以上。能否通过制度改进平衡发展与国土资源保护间的关 系,能否将政府部门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定好位,不仅决定房地产调控的前景,也 将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

(徐立凡) 正视高门票带来的“文化鸿沟”—2012 年 03 月 30 旅游旺季将至,各景点门票涨价声又起。据报道,全国 130 家 5A 级景区中 近一半门票价格过百元,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 200 元以上。

门票岁岁涨,质疑年年有。今次,在众多“门票经济” 、 “畸形旅游产业”的追问 中, 有一种声音格外值得认真倾听——有专家指出,高门票实际上是把中低收入 者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确实,高门票越来越多的将中低收入者阻挡在景区、旅游区之外。100 元的 门票,一家三口出游,加上餐饮、交通费等支出,中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 。

作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旅游正成为社会分层的新标尺。一如教育鸿沟、数字 鸿沟,贫富差距正导致社会文化消费分层,让文化休闲走向“奢侈品” 。虽然门票 在整个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也许不算太大, 但因为门票背后的旅游景区多是公共资 源,本身具有公益性质,高价门票不仅在经济上给中低收入者更多压力,也在公 共产品服务导向上让人滋生不满,进一步加深这道“文化鸿沟” 。

这几年,人们感叹大学教育的不公平,这当然有多种因素,但必须承认,生 活在大中城市、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确实有更多条件享受从幼儿园到中学的 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进行“素质教育” ,有更多能力于名山 大川的游历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当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卢浮宫里流 连忘返时,许多偏僻农村的留守儿童却因无钱支付门票,连家门口的“世界遗产” 都无法一睹。

市场经济不可能没有贫富差别, 作为政府, 既有责任鼓励人们积极创造财富, 也有义务让公共资源服务更多的人,以公共资源共享填平社会鸿沟。旅游资源多 具公共性,尤其是那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最大限度 地用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启迪国民心智,滋养国民心灵,而不仅仅成为促进 一地 GDP 增长的发动机。 42 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公益性质的强调,并不妨碍旅游产业的发展,相 反, 门票优惠政策往往能给一地的旅游带来乘法效应, 兼顾旅游业的公平与效率。

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 “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 ,西湖之美面向天下所有人,无关贫富,无论贵贱;低价门票甚至免门票,能 够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他们在门票之外的商业消费往往数倍于门票收入。

贫富差异是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如果说,那些因城乡分割、教育发展不均 衡等等造成的历史鸿沟,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努力才能填平,那么,我们现在起码 要做到不再人为加大社会裂痕。比如,从降低景区门票,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 放等细微处做起,努力弥补不平等、积极促成社会公平。

(郝洪) 农村教改,创新思路更重要—2012 年 04 月 06 日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 规律,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支教”变“资教” ,一字之变,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 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给人启示,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 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 役。

其中最受关注、 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 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 育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可是,让人眼前 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湖北 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 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 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 ,任期 3 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 计划” ,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在高校中反响热烈,报名者踊跃。很多年 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 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 普遍性的力量, 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 ,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 现,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 拓展,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迎来了大学毕业生 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 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具 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 ,更能感悟到,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 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 ,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我 43 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

如果说改善农村学校的简陋校舍、落后设施等硬件,更多需要倚仗财政资金 投入的话,那么,解决师资问题,弥补农村教育发展“软件”不足,更需要教育管 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创新智慧,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这是“农 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告诉我们的经验。

(姜泓冰) 当干部,请离“河边”再远些—2012 年 04 月 09 日 当干部的,一定要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不沾那些可能引发议论的事情, 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 近日,一则“县长豪华坐驾违章停车,交警贴罚单却遭保安围殴”的新闻引发 广泛关注。尽管当事人和所在单位及时公开信息、说明情况,澄清了一些疑问, 但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仍然值得领导干部思考。

事件的经过是:

在甘肃庆阳市驻西安办事处附近的庆阳大厦,原庆阳驻西安 办事处主任、现庆阳市华池县县长的司机违规停车,当交警进行处罚时,庆阳大 厦的保安表示“这是我领导的车” ,联手将交警打伤。

华池县委、 县政府迅速通报了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 表示事件发生时, 县长和司机不在现场,而那辆市价 70 万元以上的豪华越野车,是县政府临时从 企业借用的,并非县长专车。县长也出具证据,证明自己的专车是一辆帕萨特, 当时正在送修。在庆阳市政府的要求下,有关责任人受到处分,市政府工作组和 华池县县长本人专程赶到西安,向交警表示慰问和道歉。

到这里, 事情似乎得到圆满解决,但舆论对其中不少疑团的追问尚未停止— — 首先, 县政府为什么可以从企业借用价值不菲的越野车,究竟是无偿还是有 偿,是偶尔为之还是常态?其次,据华池县委、县政府的通报,县长是去西安参 加“西洽会”的,可为何事发时县长却在其西安的家中?再有,事件发生后,为什 么县长于当天即匆匆赶回华池,到第二天才折回“路途较远” 、有必要借用越野车 才好走的西安, “代表县政府”向交警当面致歉? 复述这些疑问, 并非不相信当事人的申辩和有关方面的解释,更不是根据怀 疑进行“有罪推断” 。这里想强调的是,华池离 211 国道并不算远,去一趟西安, 即使一般的车不好走, 也不一定要向企业借用越野车,而且是一辆与国家扶贫开 发工作重点县的华池形成强烈反差的高档越野车; 既然事发第二天有必要去看望 受伤交警,县长就最好是当天赶赴医院及时道歉,而不是跑回华池,待县委、县 政府开完紧急会议后才折回西安;既然县长在庆阳驻西安办事处当过十几年主 任,就更有责任叮嘱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打消他们为了“领导的车”跟交警执法冲 突的任何念头。

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生活中,不乏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遇上这样的事情只 能怪当事人倒霉。这样的认识值得商榷。 44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当干部的,尤其是为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干部, 一定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慎权、慎言、慎行、慎友,一言一行,不和那些可能 引发议论的事情沾边,不给外界的猜疑和想象留下空间。

这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而决非苛求。恰恰是因为现实中“不乏比这严重得多 的情况” , 领导干部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改变一些干部在群众中留 下的不良印象。既然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说法,领导干部就更要洁身 自好,离“河边”远些、再远些。

(包蹇) 合理制度是虚假数据“还原剂”—2012 年 04 月 12 日 有缺陷的管理、监督机制,为一些弄虚作假者开了方便之门 国家统计局最近连连发声, 对统计造假宣战。

对外, 连续通报了重庆永川区、 山西河津市、 甘肃玉门市、 福建建瓯市等四个地方公然干扰企业直报数据的事件; 对内,国家统计局明确提出,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坚 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首要任务。

从 2009 年 70 城市房价上涨仅为 1.5%引发公众“呛声” , 到各省 GDP 总量相 加超出国家数据,或是因与民众感受有差距,或是因统计方法需改进,近年来, 统计工作屡受质疑。

这体现了社会对真实数据的需求,也折射出大家对统计工作 的关注。也正是这样的需求和关注,推动了国家统计部门开门纳言、革除旧弊, 统计方法不断改进,统计体系日臻完善。

今年 2 月,统计领域又一项重大改革拉开帷幕,全国 70 万家企业开始向国 家统计局直接填报数据, 这是确保统计源头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举措。如果把统 计数据比作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有千万源头。源头数据的真实,正是宏观数据真 实的基础。正因此,统计部门广大工作人员对这项改革寄予厚望,甚至认为这是 事关中国统计前途命运的关键之战。

然而,这一改革,却在一些地方遭遇“执行梗阻” 。或是成立“统计改革领导小 组”来“领导”企业直报数据, 或是发文件要求企业的数据要先送审再上报,一些地 方甚至搞起了数据“双轨制” ,一套对外,一套自用。依照统计法,任何单位和个 人不得干扰企业独立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企业虚报瞒报、伪造篡 改统计资料。

统计失真的危害人人皆知,却为什么总是有人热衷造假?统计法利剑高悬, 为什么造假却能借政府文件和组织之力?“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员” ,让一些人 视统计数据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不健全的考核、监管机制,更是为一些弄虚作 假者开了方便之门。

而且,在少数地方,无论是企业还是统计部门, “统计话语权”都偏弱。虽然 企业有权抵制那些暗示、授意甚至强令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但 哪家企业不需要顾虑生存环境,敢跟“婆婆”叫板?统计部门也是如此。由于地方 统计局受地方政府领导, 各级统计工作者吃在地方、 住在地方, 进行统计工作时, 45 很难毫不顾及地方的脸色。正如有专家所言,如果地方统计局只是“小兵一个” , 统计数据的质量很难凭一己之力掌控。

数据造假伤了谁?从表面看是伤了数据生产部门——统计局, 但其实是伤了 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扭曲的统计数据会误导对发展态势的研判, 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前行。推进统计改革,加强统计执法,需要政府统计机构承 担更多责任、拿出更大勇气,更需要各方联手,合力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才能 给虚假数据注入“还原剂” 。

(朱剑红) 为卫生部的“较真”叫好—2012 年 04 月 16 日 监督不只是公民的权利,更是管理部门的职责。管理部门必须彻底弃绝"差 不多"心态,把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担起来 最近,对于“低危害”烟草制品研究该不该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结结 实实较了一回真。针对 30 位院士联名抵制烟草技术参评国家科技奖这一事件,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

要避免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不 吸烟,而不是用其他方法降低危害。国家科技奖应该鼓励保护老百姓的健康,不 应该鼓励类似“低危害”烟草制品的研究。如此鲜明的态度,令业内外人士普遍击 节叫好。

事实上,烟草业科研成果参评国家科技奖并非首次。据统计,近 10 年来, 已有 7 项烟草领域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对这种情况, 此前不是没有人提 出异议。去年某烟草行业的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曾遭遇强烈质疑。但在 科学研究、科技政策这样一个门槛很高的领域,普通人的意见很难引起重视,即 便是专家观点,也容易在部门管理的高墙前碰壁。这一回,有了来自卫生部门的 权威声音,相信问题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平心而论,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主管的事务发声,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 在这一事务“已有先例”的情况下。试想,假使最终结果是这项研究退出评奖,那 就说明此前已经获奖的 7 项成果, 其获奖资格同样有待商榷。

这不仅可能让参评 单位和获奖人心生不悦,也可能让主持评奖的部门“没有面子” 。对于这样一种结 果,卫生部门不可能没考虑到,但他们仍然敢于坚持原则,敢于鲜明表态,这一 态度令人钦佩。

90 多年前, 胡适曾经为“差不多先生”立传, 讽刺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 真的人。到今天, “差不多先生”仍未绝迹。

“差不多”的情况主要有二:

一种是责任心缺失,懒得较真,自己应尽的责任“差不多就可以了” ,遇事爱 往人家身上推。以“人造鸡蛋”为例,面对记者的提问,工商局认为应由技术监督 局认定,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认为该由农业局管,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则表示“这完 完全全属于工商部门管的事” ,最后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只蛋。

另一种情况则是碍于情面,担心得罪人,该管的事情“差不多就得” ,不想为 此“唱黑脸” 。科技部门成立的科研诚信建设机构曾经承诺,对所有实名举报,如 46 不受理必通知举报人,凡受理者必有处理结果。但 5 年多过去,科研不端行为的 界定标准仍未建立,接受举报的受理、调查、复核、处理程序和制度也不完善, 许多时候,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相当于“自己查自己” 。

这样的监督如何能有效发挥作用? 监督不只是公民的权利,更是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普通民众相比,管理部门 有更多资源、更强能力,更大的责任,要让社会管理日臻完善、社会风气日益好 转,必须彻底弃绝“差不多”心态,像卫生部这次的表态一样,把公众的感受放在 心上,把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担起来。

(林尧) “布衣参事”让决策更接地气—2012 年 04 月 17 日 人们印象中,政府参事多是专家学者等社会名流。日前,武汉市宣布,将从 普通市民中选聘 3 位政府参事,不限身份、学历和职业,其意见和建议可以直通 市长。这一举措在全国尚不多见。

来自普通市民的“布衣参事”对政府意味着什么?在武汉市长眼里,此举有利 于集思广益、 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决策水平。

当地政府参事室更是期望, “布衣参事”能以超脱的身份、独特的视角和“直通车”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 气。

“布衣参事”是个新事物,但试图破解的还是老问题:政府决策如何创造条件 让公众有序参与?如何准确对接民情民意, 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目标?从这个意 义上说, “直通市长”的“布衣参事” ,与在人民大会堂里参政议政的两会代表、委员 一样,发出的都是群众的声音,是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布衣参事”的一个特点就是草根化,他 们本身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 甚至与弱势群体生活在一起,能够零距离了解民 情民意。他们是民生的“温度计” ,也是群众身边的“意见箱” 。百姓生活到底有哪些 现实困难, 市政工程如何规划才能皆大欢喜, 城市管理还存在哪些短板, 通过“布 衣参事”等民间触角摸清这些问题,相关决策才会更有准头,减少失误和偏差。

当今社会越来越专业化, 决策者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元。

不管是调查研究、 专家咨询,还是通过听证会、媒体发布等公开征求群众意见,以公开透明赢得决 策的科学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在众多的信息渠道中,老百姓才是最大的 智囊团,民情民意才是最重要的决策参考。政府决策固然需要勇气与魄力,但最 基本的还是先接好地气。

由人们对政府延揽“布衣参事”改进决策的期待,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 情。在一些地方,市民质疑“退坪种树” ,港口改名被迫叫停,如果从决策方面反 思,恐怕也在于事先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吸收公众意见,造成决策不仅 脱离现实,而且缺乏社会基础,最终在执行实施上打了折扣。

武汉这次选聘的“布衣参事”只有 3 名,相对于已有的 30 多名“名流型”参事, 人数固然有限, 但传递的积极信号令人欣喜:政府决策越来越重视来自民间的声 47 音,越来越自觉主动地接地气。决策之道千万条,以人为本第一要。只有多接地 气,工作才有底气,决策才有人气。

当然,如何让“布衣参事”能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这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 实践的课题。

(张志峰) 靠什么管住补习班?—2012 年 04 月 18 日 又到了会考、升学的冲刺阶段,各地的补习班又开始频频冒头,价格更是屡 屡冲高。近日媒体报道,有的学生一学期补课费超过 10 万元,有的班一学年单 科补课费多达 67 万元。

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补课费用,一方面是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补令” ,但 不管是经济压力还是行政命令, 都挡不住众多家长、 学生奔向补习班的急切脚步。

补习课堂的“魅力”何来,又是什么力量让“补课市场”如此兴旺?、 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样看起来很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却存在着非常 “理性”的个体选择。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分成为决定性指标的背景 下,单考课堂内的那些基本内容,区分度有限,而要体现区分度,就要加考一些 更偏更难的内容,学生为了提高分数,补习班就成了一种必然选择。正如一位教 育专家所坦言: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扭曲的分数逻辑误导下, 人们对补习班趋之若鹜,一些培训机构也正是看准 了这一点, 不惜以“漏题”等方式体现补习“效果” , 取得家长和学生对补习班的信任, 使得本应作为附加教育手段的补习班,变成了家长拼学费、孩子拼课外时间、老 师拼失德的“三拼班” 。

不可否认,补习班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补习班可以有,关键是规范发展。

现在不少补习班鱼龙混杂,游离在教育、物价、工商等系统之外难以监管,一些 在职教师“走穴”进行有偿补课,某些培训机构借补课高额收费,种种乱象助长了 教育的商业化、畸形化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治理。

当然,补习班红火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也不能忽视。

“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 的孩子也不能落后”的从众心理,往往刺激了补习市场的需求,也对补习价格的 高涨推波助澜。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认识“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 的”的教育之道,摆脱分数逻辑的影响,显然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方面努 力。

更深一步看,如果考试分数作为“通行证”的单一性不改变,如果优质教育资 源“粥少僧多” 、分布不均的现状没有缓解,如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 育干得扎扎实实”的反差没有消除,补习班就有生长的土壤,违规操作也难以根 绝。治本之策,还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并促进分配公平,改革创新教育体 制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大学校长在一所世界名校门口遇见一位女孩,她正准 备迈入大学生活。

而在此前的一年里, 她必须拿出一份足以说服学校的社会调研, 48 她的母亲则利用周末时间在一旁忙着发放问卷。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想到,假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能将社会实践、综合素质 与考试分数放在同一个天平上, 结果又会怎样?如果从教育部门到家长都把精力 放在孩子的全面成长上,补习班还会有“疯狂”的砝码吗?(朱磊) 从普通人的幸福瞬间读懂中国—2012 年 04 月 19 日 “老人走了,却把幸福留下了。

”日前,感动过众多网友的“幸福环卫工”张景和 因病去世。人们难以忘记,那年夏天,一位身穿环卫工人橘黄色背心的老人,坐 在马路边绿化带水泥台上,用手捧着孙女的脸蛋,两人满脸笑意地鼻吻。如今斯 人已逝,但它所引发的幸福思考,仍然没有画上句号。

回顾这些年感动过我们的“小人物” , 从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捐资助学的背影, 到只会写 5 个字的“三嫂院士”登上讲台接受荣誉,再到“微笑哥”绽放烟花一样的 笑容, 一个问题挥之不去:

为什么普通人的幸福瞬间总会如此有力地拨动人们的 心弦,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关于幸福,我们的社会存在无数定义。毋庸讳言,仰望偶像、憧憬成功、追 求财富, 这样的念头激励着从出租房里蜗居的北漂到金融街上疾行的白领,也激 发出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似乎是变动时代难以撼动的幸福主题。

然而,当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当市场规则无孔不入,当利益考量精打细算, 有的教授以“40 岁没 4000 万别来见我”励志门生, 有的女生对追求者直言“宁在宝 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有的人以手袋是某牌、我爸是某官为炫耀。在 这样的众生相中,幸福的节拍有些错乱,幸福的图景变得模糊。如何重新定义和 感受幸福,当代中国人或多或少都面临这样的心灵困惑。

一位哲人说:

所有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所有不平凡的价值都要用平 凡生活来衡量。小人物的幸福瞬间,诠释了幸福的本义。

“幸福环卫工”告诉我们, 亲情有时就是一个亲热的拥抱; “三嫂院士”告诉我们,相较那些同台领奖的各界 名流, “做好自己这份工” ,为他人默默奉献、带来快乐,这样的成功毫不逊色。

感受普通人的幸福瞬间, 我们不只获得了另一种幸福体验,更在省思中重新 探索幸福的涵义。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网上秀“随手拍”还是手机转发生活感 悟,无论是农民工演唱的《春天里》被千万次下载,还是微电影《老男孩》让无 数人热泪盈眶,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的 感受放大传播,把他们的故事演绎讲述。

正是在这样的观照中, 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心灵现实:原来在硬邦 邦的物质追求之外,一直有一种温暖而柔软的幸福追求悄然生长,它本于人性、 直击人心,为世人指引着最为真实的幸福路径。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幸福的心灵距离。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 才会特别让人着迷。在一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国家,在一个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的社会,读懂了普通人的幸福与困惑,也就 49 理解了当下的中国,认识了我们自己。

(詹勇) 利民的大树也不能硬栽—2012 年 04 月 20 日 最近,一项轰轰烈烈的“植树增绿”工程,将青岛市推上风口浪尖。创建“国家 森林城市” ,本是令市民受益的生态工程,可不少市民不但“不领情” ,反而从论证 公开、成本核算、种植密度、位置布局等多方面提出质疑。日前,青岛市相关部 门公开道歉,承认存在论证不细致、沟通不主动等问题。

青岛市坦率诚恳的态度,值得肯定。需要省思的是:一项有着良好初衷的城 市绿化工程,为何引发强烈争议? 作为城市公共工程,种树显然远远不是刨坑一埋那么简单,这涉及植物、园 林、地质、规划等多个领域,也牵扯到成千上万市民的切身利益。要完成好如此 宏大的工程,不仅需要科学严密的考察论证,也需要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这两 个方面工作虽然着力点不同,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使政府决策更加合理,获得 更为坚实的民意基础。

青岛市民关于海边种树、岩石上种树、过分密植等不乏专业水准的质疑,让 人认识到,重大工程的前期论证、方案设计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疏漏; 同时, 在决策过程中倾听民意、 吸收意见, 也十分重要。

通过沟通才能增加共识。

无论是当地群众长期对植树工程决策过程知之甚少, 还是工作人员面对市民 询问发出“你要干什么”的反弹,或者是一些植树工地上“说了算,算了干”的醒目 标语,都说明有关方面与公众的沟通存在不畅、不深、不细的瑕疵,重大行政决 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程序链条出现了 问题。

不论证就难免有疏失, 不知情就难免不领情,正是由于缺乏与公众的良性互 动,不仅使得决策者失去了一个了解实情、吸纳民智的好渠道,为工程方案埋下 了种种技术“地雷” ,而且放弃了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疑释惑的主动,难以赢得 公众的支持理解,给工程实施带来了种种情绪障碍。

通过青岛植树这件事, 人们对如何科学决策当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所谓科学 决策,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制度领域。只有让群众对决策信息有充 分了解,让决策过程体现公众参与,决策的科学性才有可靠保障。

更进一步说,在公众参与热情日渐高涨的今天,治理者应该更加重视民意、 善待民意。民意把握得充分准确,决策做事就有准头;如果剃头挑子一头热,就 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因此,各级干部在埋头工作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同 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决策,推动社会进步。

(李强) 学生“不让梨”该谁有“鸭梨” 2012 年 04 月 20 日 问:

“如是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

“我不会让梨。

”看到这个回答,您一定 在想,孔融让梨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的吗,为什么不让梨呢?别急,这个回 答其实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语文考卷。这两天,这份考卷在微博上火了。

(4 50 月 18 日《东南快报》 ) 在长大成人的世界里,有时更多生活着“套中人” 。而类似“孔融让梨”的套,有 时是世俗的圈套,有时是认识的俗套;而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套是别人所设,有 时却是自甘沉沦其中。就这道题本身而言,其实也呈现出了套的形式。我们钻进 其中之后,还诱惑甚至胁迫其他人,也同样落入俗套。

谦让是一种美德,这肯定没有错;但谁又能否认,真实地表达自我,不会同 样也是一种美德?古有“孔融让梨” ,但也有如下故事:司马光与小伙伴看到路边 李树,大家争相去摘李子时,只有他很淡定:

“路边李子无人摘,一定是苦李! ”所 以, 就像脑筋急转弯式的调侃那样:谁敢保证较大的梨就是最好的呢?该小学生 “我手写我心” ,即便可能异于常人认可的隐忍的谦让,但也不该被如此简单粗暴 地否认,否则可能在助长撒谎。

更让人感觉吊诡的是, 有时美德教育仅为纸上的传说,而不去想法让其有坚 实的生长土壤。就“孔融让梨”这事而言,因其宣教的意味过浓而显得不真实。身 教胜于言传,与其让小孩都去学习古人让梨,不如从生活的点滴处去影响他。

成人世界自有一套是非标准,而这到底是扼杀人性的被动选择,还是屈从世 俗压力的主动作为,都不应成为将其强加于童真世界的理由。因为,孩子们的世 界是多彩的,用成人标准将其强化为黑白色,只能归列于教他们撒谎,以此迎合 成人,最大恶果是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道开放型的问答题中,让与 不让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不该采取非黑即白的标准。从而压制孩子们的逆向思 维和多元选择,甚至让他们的创造性遭遇桎梏。

“孔融让梨”是一道测试题,而且是一道很有趣的测试题。在我们习惯了的标 准答案外, 突然出现的不同回答, 其实更应该让人感到欣喜。

这道题同样测出的, 还有身为“套中人”的成人,回答得多么无趣。而最应测验出的是:面对不合常规 的答案,到底该谁感到“鸭梨”?(林小明) 农民工断指,痛了谁?—2012 年 04 月 23 日 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现象——当“农民工”三个字成为新闻热点时,常常伴随 着“几连跳” 、 “开胸验肺”等惊心动魄的事件。热点触动社会的痛点,暴露存在已久 的难点。

这一回的“痛点” ,源自在江西南昌打工、被钢筋打断左手拇指的熊春根—— 因为工厂老板推脱不管, 自己也无力负担就医费用,他不得不捧着断指黯然离开 医院。

十指连心,熊春根痛何如之!而在一个旨在让劳动者“生活得更有尊严”的社 会,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痛。当地社会管理部门更应反思,这份痛楚是否只能由 农民工个人来承受?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漂泊中画下的类似问号,已经悬挂多年。解开问号的努 力从未停止过,从最初的盲流身份、打黑工,到初享社会保障的滋味;从欠薪成 51 常态,到普遍受到最低工资标准保护;从被劝说返乡,到劝其留城过年;从没有 身份证就可能被拘留、被遣送,到参加全国两会共商国是…… 然而,在农民工权利不断彰显的同时,一些痛点也日益凸显。农民工“断指” 的背后,是工伤频发、工伤保险缺乏、有效救治滞后的权利困境。

因为“农民”身份无法逾越,不少农民工未能享受平等待遇。始终难以化解的 核心问题,是缺乏社会保障。城市一直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正式的, 享有户籍、社保等各项保障的劳动力市场;另一个是非正式的,合法权益时常被 侵犯的劳动力市场。设备老化、很少培训、休息不足、心理负担重,这些容易引 发工伤的因素,都由农民工默默承受。而在巨大的劳动风险之下,许多农民工没 有必要的保障。在一些小规模、作坊式小企业,农民工与私人老板之间连劳动合 同都没签,更遑论缴纳社会保险。据统计,去年年末,江西省农民工在省内就业 的 220.86 万人中,仅有 106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光是在珠三角,农民工一年的 断指事故就达 3 万多起,多半不了了之。

每当农民工遭遇不幸, 媒体总会善意提醒农民工兄弟要有法律意识,学会保 障合法权益。倘若一个群体中的个别人受到伤害,这样的提醒固然必要,但是, 如果一个群体总是集体性受伤, 责任主体就不再是受害者个人,甚至也不独是吝 拔一毛的企业主。

如果管理部门以发展经济那样的急切,去关注劳动者的生存与工作环境;以 招商引资那样的热情, 去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处罚伤害农民工权益 的无良企业和老板, 并将之提升到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熊春根们要么幸免于 断指之痛,要么断指还有接续的可能。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曾让我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对人的异化。如今 在一些地方,如何走出漠视工人生命健康的“摩登”怪圈,不是银幕上的故事,而 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一直强调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是最 大的“以人为本” ,农民工的现实待遇和权利保障如何,应该成为治理者议事日程 的重要内容。

(李泓冰) 穿上“马甲”,也是强拆—2012 年 04 月 24 日 江苏东台金北村村民最近有点烦。两个宣讲拆迁政策的高音喇叭,扰乱了他 们的生活。

据央视报道, 为了在一个月内完成拆迁任务,东台市中心城区拆迁指挥部在 金北村架起两个喇叭,天天向村民“宣讲政策” ,晚上播到零时,周末 24 小时播, 持续已有半个来月,居民生活、学生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而据记者调查,这一拆 迁项目属于“先拆再补审批手续”的违规工程。

一边是发展诉求,一边是群众利益诉求,拆迁之难,可以理解。近年来一些 强拆事件引来广泛关注,出了问题往往会被“一票否决” ,更增加了拆迁者背负的 巨大压力。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成为少数地方挖空心思打擦边球,试图突破 52 法律规范、政策限制的理由。像东台金北村拆迁工程这样,打着“宣讲政策”的名 义对村民进行噪音滋扰,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软性强拆” 。

近年来,对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行为的管理和规范,一直在不断完善,也起 到了很好的效果。2011 年初《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发布实施,最 高法最近又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被拆迁者的利益, 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不管多么完备的政策法规,也难以囊括实际运 行中的一切情况,难以穷尽对有违群众利益行为的禁止。于是,面对日益规范的 法律法规,少数地方开始琢磨种种“创新手段” ,千方百计逼被拆迁方就范。

类似“软性强拆” ,此前已有先例。有的地方,工商部门查执照、计生部门查 超生、 强制被拆迁方的公职人员亲属进行规劝……凡是有利于拆迁的“积极因素” , 都被调动起来为拆迁服务。这些新型拆迁方式虽然比之强拆“文明”了些许,但从 本质上讲仍然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强制性行为。

拆迁涉及利益的调整,涉及市场的运作,涉及公众的参与,尤其需要以社会 管理创新来化解矛盾。近年来,山东德州、湖南江华等一些地方“阳光拆迁”的探 索,让人们看到拆迁中的另一种实践样本。我们需要的创新,正是这种平衡各方 利益、 做好互动沟通的努力。

而那些穿上“马甲” 、 钻法规空子、 损害群众利益的“创 新” ,应该坚决杜绝。

发展之路上,土地的征收、房屋的拆迁,肯定还会在不同地方进行。在经济 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之下,如何兼顾公共利益和被征收人的合法权 益?如何与被拆迁者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对于相关部门, 这不仅是执政智慧 的考题,更是对执政宗旨的检验。

(张彦春) 干部选任离不开群众参与—2012 年 04 月 25 日 近期,几则消息引来社会热议。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任用 90 后副局长,曝光 后发现确系违规;山西长治提拔 80 后副处级干部,则因及时澄清质疑,赢得了 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群众的质疑、舆论的热议,有可能说中要害,也有可能怀疑错了、让当事人 受到一时的委屈, 这些都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还在于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 选任中,能否把守规矩、讲程序作为第一标准。山西的 80 后干部之所以能够洗 去嫌疑, 则在于组织部门守住了线、 把住了关, 又能及时以事实为依据予以澄清。

实际上,近年来“被围观”的年轻干部,远不止这几位。不管是否合格合规, 他们都曾招来众多质疑。这样的习惯性质疑,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每有年轻 干部出现时,总会引来负面猜想。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不拘一格选人才”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三条明确规定:

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看到提拔年轻干部就不分青 红皂白, “未审先判” ,一棍子打死,肯定不是可取的态度。但也要看到,这种思维 定势有其现实的土壤——的确有少数地方误读中央精神,片面追求年轻化,破格 53 提拔缺乏民意与程序基础的“低龄干部” ,使得年龄造假屡屡出现。

从这样的角度看,公众的“嘘声” ,其实是对年轻干部选任中各种问题的“监督 之哨” 。选人用人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通过 正常渠道提出问题、 要求解答, 是对年轻干部选任的正当态度, 与干部选任测评、 公示的初衷是一致的。

要让哨声不再响起,靠夺走哨子肯定不行。今年初,甘肃武威 22 岁的年轻 干部焦三牛面对巨大质疑时,当地组织部门以完备的公选程序和优异的考试成 绩,打消公众种种猜测,更让人看到这位清华毕业生的朴素情怀。这充分说明, 及时回应嘘声背后的质疑,有效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是对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 监督权的尊重,也是对应该提拔任用的年轻干部的关心和保护。

干部的选任, 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这是我们做好选人用人工作的基础。

只要严把年轻干部选拔关、正确对待公众的质询、及时回应群众的关切,选人用 人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健康有序。

(朱磊) 公共景区不是“公司资源”—2012 年 04 月 26 日 今年是景区票价调整的“解禁期” , 至今有 20 多个知名景区门票已经或即将涨 价,涨幅从 20%到 60%不等。消费者颇有怨言,景区却底气十足:有行政许可, 是市场行为,涨价无可厚非。

如果涨价源于成本提高所迫、源于改善服务所需,只要摊开账本解释清楚, 公众自然可以理解。但近期,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却显示,掌控部分旅游景 区经营权的上市公司,坐拥超过 70%的主营业务毛利率,甚至连寺院都承包给 了旅游公司经营。

相应的,却是旅游服务的滞后。一些景区配套建设落后,不仅坐椅、厕所等 设施陈旧稀少,一些景点内餐饮、住宿更是搭车涨价,屡屡遭致投诉。以北京一 家公司为例,2011 年其旅游服务收入超 1.6 亿元,而旅游服务成本支出却不足 0.7 亿元。在某种程度上,部分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些公司的赚钱工具。

大部分景区资源,都属于公共资源。不管是文化遗存,还是自然风物,景区 携载着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基因,本身就具有全民性和公益性,理应为人们所 共赏、共享、共保。

把景区承包给企业经营,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有一定合理 性。但问题是,企业有逐利本性,一旦掌握了景区这样的优质资源,难免想要更 多、更快地获取高额利润,而不顾其公益性和公共性。现实中,少数旅游公司或 是跑马圈地粗放式发展,或是巧立名目乱收费损害消费者利益。门票涨价,也正 因此而屡屡招来质疑。

一些地方政府的想法也可以理解:

让本地景区发挥更大效益, 既是政绩需要, 也是真金白银。但是,把景区承包出去,并不是把公共资源拱手让人。如果政府 在这一过程中丧失了景区建设和保护的主动权,就容易被企业牵着鼻子走,造成 54 毁灭性开发。如果放任公司的逐利行为,任由古迹和环境被破坏,损失的将不仅 是景区形象,更是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那种单纯为了追求利润而吸引众多投机性资本的发展方式, 那种为了短期利 益而牺牲公共利益、长期利益的行为,都可谓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仅将影响 到普通游客的利益, 扭曲资本市场的配置作用, 更可能使我国旅游行业畸形发展, 有悖于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更有悖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

景区是公共资源,不属于某个地方、某家企业,而是属于公众所有;这资源 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对于企业,不能承包之后就急于变现、无序 开发,而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地方政府,不能把景区承包出去后,就 放弃了监管责任、坐等分成,而应该当好公共资源的看门人。这不仅是为了旅游 公司、 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考虑, 更是为了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李长虹) 要维护个人信息自主权—2012 年 04 月 27 日 日前, 我国首次大规模集中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公安机关抓获犯罪 嫌疑人 1700 余名。在保证公众个人信息免受侵害的同时,这次行动更释放出强 烈信号:保护个人信息,力度将越来越大,防线将越来越牢。

个人信息的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置身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挑战尤 其严峻。即便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早、执法严的欧美国家,信息泄露事件仍经常 发生。

谷歌网和脸谱网已经不止一次被指责泄露个人隐私,苹果手机也因为定位 信息收集收到一张来自韩国的罚单。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此次集中打击, 揭露出各个环节的“跑 冒滴漏” :有的被部门“内鬼”泄露,有的遭到黑客盗取,有的则是机构主动售卖牟 利,一个覆盖个人信息收集、加工、转移各环节的利益链已经形成。

从垃圾邮件、垃圾短信骚扰不断,到更为严重的电信诈骗、敲诈勒索,个人 信息泄露威胁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个人信息管理的乱局,可 能严重影响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导致正规商业经营失去竞争优势。可以说, 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个人权利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需求。

然而,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力却显然处于弱势。安装手机软件,动辄要授 权其使用通讯录;办张商场会员卡,也被要求填写多种个人信息。这些霸王条款 只是个人对自己基本信息失去掌控的开始,这些采集到的信息之后如何保存、如 何使用、流向何方等,都沉入黑箱,其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无论加强监管,还是进行立法,个人信息的自主权都是基础。要维护个人权 益, 就需要还权于人, 加强对这一基本权利的保障。

比如, 会员卡到期不再续办, 我们是否有权要求删除之前提供的个人信息?再比如,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 没有发生现实侵害, 是否也可以申请法律保护?这些现实情境背后,是个人信息 的保密权、知情权、支配权、删除权,更是个人信息自主权的大问题。 55 个人信息的大面积泄露,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和社会对这项基本权利缺 少必要的认知和重视。实际上,每个人的个人信息,就是一幅“人格画像” 。这一 权利受到损害, 不仅损及当事人的物质利益,更可能影响其精神权益和社会的基 本秩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 才会有在个人信息保护上越来越严格的执法行动, 也才会有不断高涨的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呼声。

一次专项行动,抓获 1700 多名嫌疑人,可谓成效显著。拍手称快之余,也 让人忧心:

集中打击的风头过去之后,侵权行为会不会回潮?要从根本上治理个 人信息泄露的乱象, 赋公众以信息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 不仅需要公众“信 息权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以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公众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使 用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姜赟) 车展的主角该是谁?—2012 年 05 月 02 日 2012 北京国际车展今天即将落幕。车展上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设计, 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将助力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然而,同样让人印象深 刻、引来舆论哗然的,还有车展上大尺度着装的汽车模特。

平心而论,车展引入车模,符合行业惯例,在某种程度上,这属于商家的广 告行为,并非难以理喻。然而,如果车模反客为主, “香车美人”的风雅韵致堕落 成“豪车裸模”的低俗噱头,就不仅有违车展初衷,更有违公序良俗的要求。

14 个国家和地区、2000 余家厂商、1125 辆展车……作为目前国内最高级 别的车展盛会, 北京车展理应在汽车技术、 工业设计的进步上, 发挥更大影响力。

这不仅需要举办方有更明确的定位,而且需要参展商理念的更新。如果仅仅是以 搞销售为目的、以打广告为宗旨,车展便难免蜕变为堆砌车模的竞赛,靠大尺度 着装吸引眼球也就成为参展商难以拒绝的诱惑。

退一步说,即便是把车展当作 4S 店的营销,广告也需要符合品牌的定位。

正如有网友所追问:使用“布条装”车模的展商,究竟是要塑造怎样的品牌形象? 相信那些以感官刺激震撼顾客神经、以豪华昂贵挑逗消费欲望者,除了猎奇的眼 球之外,终归无法获得真正的青睐。

仔细想来,忽视内涵、强调炒作,北京车展并非特例。从靠人体彩绘宣传景 点到以接吻大赛进行促销, 各种打擦边球博取眼球的商业活动, 近年来时有所闻。

对此,应该清楚的一点在于,商业活动固然需要有关注度,但靠低俗赢取的关注 度,绝不能跟美誉度等量齐观。那些低俗的炒作即便观者甚夥,也不意味着商业 文化的繁荣,而只是商业文化的堕落。

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商业文化在大众审美、社会心态方面的 影响日渐扩大。以北京车展为例,如果这样一项高端专业展会,却以满眼“薄露 透”车模和炒作不雅新闻走红,不仅会对同类展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也可能令 部分观众混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界限。

越是观念混杂、 欲望生长, 越需要恪守道德责任, 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56 在商业活动、市场行为中,展示更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达更多真善美的道德 追求,才真正是“企业公民”应有之为。无数健康向上的经典营销策划、无数感人 美好的成功广告案例,都证明商业文化绝不仅仅是“眼球文化” 。更多地诉诸美好 情感,达成更广品牌认同;更多地投身公益事业,塑造更好企业形象,才能在长 久的竞争中赢得市场。

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北京车展引来首都精神文明办的干预,很大程度上源 于网友们对低俗炒作的不满。而这正是我们值得珍视的道德资源。说到底,有效 治理低俗现象,让“欲望号街车”停回它该停的地方,不仅考验着社会管理者的智 慧和能力, 更需要凝聚起公众对重建道德秩序的共识、凝聚起维护社会公德的公 民力量。

(姜泓冰) 化解医患矛盾需釜底抽薪—2012 年 05 月 03 日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陕西横山县一家医院患者死亡,院长披麻戴孝 带领医护人员致辞检讨,集体下跪磕头。而与这条消息一起受到关注的,是卫生 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侵害医务人员、患者 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被依法严厉打击。

因误解怀疑,17 岁少年杀害哈医大医院的一名医生;因心有怨怼,一男子 在北京连续两次刺伤医生……近年来,从辱骂、殴打甚至砍杀医务人员,到患者 家属冲击医疗机构,种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两部门的联合通告,针对的正是这 种极端行为, 其目的在于维护医务工作者安全和尊严,保证医疗机构正常就医秩 序。

实际上,部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

“看病难,看 病贵” 、 “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业弊病,让一些患者心有抵触,正常的诊疗也可能 招来怀疑;而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医生同样觉得委屈。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之下, 一点小小的纠纷, 都可能成为点燃医患对抗的火种。

不论怎样的纠纷和矛盾, 都应在制度规定的框架下寻求救济和解之道。采用 暴力手段、进行人身攻击,企图以此促成调解赔偿,这是对法律正义、科学权威 的肆意践踏。暴力维权,不仅牵扯了医患双方本应攻克病症的精力,更恶化了已 经受损的医患关系。归根结底,承受代价和伤害最深的,仍是患者。对于这类违 法犯罪行为,理应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惩治。这既是对医生的保护,也是对公众健 康权的长远保障。

但也要看到,医生的人身安全需要保护,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重视。医患关 系中,患者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发生纠纷后,畅通患者救济渠道,降 低他们维权的成本,是医患关系中不能忽视的“另一面” 。

医疗纠纷成因复杂,举证、鉴定、赔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场拉锯 战。而鉴定费、律师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开支,也让许多想上法庭讨说法者望 57 而却步。一场官司下来,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多,患方筋疲力尽,得到的补偿 往往还没有“医闹”多,这促使“告不如闹”的逻辑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职业医闹” 这样的产业化组织。而这正是在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疗纠纷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探索形成了 一整套处置机制:患者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医疗纠纷;第三方仲裁机构的介入,也 能给予较为公正的鉴定和判断; 医疗机构同样可以通过责任保险等方法,降低自 己的职业风险和纠纷成本。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破解医患困局的宝贵借鉴。

在利用法律武器约束违法行 为的同时,拓宽患方申诉渠道,完善医方监督管理,建立权威仲裁体系,让医患 双方都能以更理性、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纠纷,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 进医药卫

人民日报评论年编 2012·人民时评 多问些群众的“恼火事” 范正伟 群众的恼火抱怨并不可怕,相反,它是我们工作得失的检验,是改进工作的标尺,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 政资源 ...

图书馆合作 找不到你需要的图书馆? 谁读这本书? 1月20日 读过 二手市场 > 点这儿转让 有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2012-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人民日报评论年编的评论...

20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更新到5月 关注我 发私信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2012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更新到5月 文档格式:PDF | 浏览次数:1 | | 下载积分...

 
  • 泥巴往事网(www.nbwtv.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